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人格”自提出后,因其丰富的内涵而为犯罪学理论所推崇,并成为指导犯罪学具体问题研究的工具。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格,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生物性。在对犯罪人分类时,应坚持人格分类标准,可将犯罪人分为真正犯罪人、亚犯罪人、临时犯罪人。  相似文献   

2.
新刑法与客观主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明楷 《法学研究》1997,(6):93-105
新刑法与客观主义张明楷一、序说: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区别刑法理论上存在旧派与新派之争,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者在犯罪论方面表现为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也是不言而喻的现象。客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及其实害。因为犯罪是对...  相似文献   

3.
彭波 《法制与社会》2012,(17):16+20
作为刑法史上的两大主流理论体系,刑法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论争已久,但在新时代的背下,随着刑法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的转换,两种理论体系逐渐相互吸纳与融合,我国目前的刑法理论受客观主义思想影响甚重,忽略了对主观主义理论的研究,存在不合理之处。随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发展,比较其他各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动向,应当重新审视主观主义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4.
与学派之争无关的主客观争议,有必要从刑法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中予以剥离。刑法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其意义可分为两个维度。第一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涉及刑罚对象的争论,即刑罚的对象究竟是对法益的侵害还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第二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乃是在不法论意义上而言,即不法的成立是根据行为的客观面或是行为人的主观意思进行判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在我国刑法学中尚未真正展开,双方的论争缺乏针对性,且在概念的指涉与运用上充满混乱。就我国刑法的立场问题而言,有必要根据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的不同维度进行立场选择。在第一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中,应采客观主义;在第二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中,应采受客观主义严格约束的主观论,即一种以法益侵害为基础的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有关犯罪认定的标准问题,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经历了百余年的对立,逐步趋向融合。折衷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其中所体现的优秀价值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心在于评价龙氏的行为决定论、社会责任论、犯罪原因论、犯罪人理论以及主观主义论等犯罪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及其产生的时代原因。在把握这一重心的同时,还概括介绍了龙氏的刑罚理论,从而使我们对其理论的了解扩大到刑法学领域  相似文献   

7.
<正> 犯罪学中所讲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为了正确理解这个概念,需明确以下问题: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不同于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或曰犯罪主体,一般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受刑罚惩罚之人。它与犯罪学中关于犯罪人的概念有明显不同:(1)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必须是具  相似文献   

8.
非法证据排除属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交叉的问题,结合刑法学的思考,研究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对于非法证据排除,从诉讼法的角度制定操作标准是重要的,但刑法基本立场从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本文对刑法主观主义对取证工作的消极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刑法客观主义与非法证据排除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犯罪被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犯罪学只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作为其产物和对立面的被害和被害人。这样研究犯罪现象、犯罪成因及其预防,其结论只能是片面的。此为犯罪学的一元研究时代;二次大战后,从传统犯罪学母体中分离出一门新学科——被害人学,从而使犯罪学研究建立在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二元互动的双轨之上,为分析犯罪现象、查找犯罪原因以及设定犯罪预防,奠定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10.
洪森 《法制与社会》2012,(12):25-26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书.侵权过失的主客观之争及其嬗变,是法律分配风险及责任的结果.考察侵权归责的历史沿革,其呈现为一条“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发展脉络.对于处理侵权行为法不同价值间的冲突,采取“区别条件下的多元价值排序方法”,并以“区别条件下的侵权过失主客观结合标准”予以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