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冬,日军占领香港后,整个城市风雨飘渺。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化装冒险离港,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艰难奔走。他就是美洲华侨,众所周知的"传奇人物"——司徒美堂。  相似文献   

2.
司徒美堂先生是中国华侨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举世公认的华侨领袖。他一生历经曲折,但始终与时代同行,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尤其是在晚年,他三赴香港,每次赴港与中国共产党人近距离接触后,都引起了思想上的飞跃,从一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诚挚朋友。他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为海内外侨胞树立了爱国爱乡的光辉典范。今年是司徒美堂先生诞辰145周年,特撰写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3.
人物简介:陆诒(1911-1997),生于江苏省上海县鲁汇镇(今属上海市闵行区),曾就读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1931年8月进上海《新闻报》画刊编辑室实习。历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汉口、重庆《新华日报》编委、记者,上海《联合晚报》、《联合日报》编委、记者,香港国际新闻社主任,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香港《光明报》主编。他曾访问过国共两党高层人物、高级将领及各界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4.
潮龙起 《理论学刊》2005,(6):110-111
在近现代华侨史上,如果说旅居南洋的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华侨的一面旗帜,那么久居美洲的司徒美堂先生则是美洲华侨的杰出领袖。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的数十年间,他们各住一方,为了华侨利益和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华侨和祖国。几十年来,学界对司徒美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后半生创建中国致公党、支援国内抗日战争、晚年回国参政以及参加新中国建设等方面。笔者在此试根据有关资料,对司徒美堂早年的护侨爱国活动进行论述,以图再现其作为一个爱国华侨的完整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
1984年4月,著名华侨教育家、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在北京过了90周岁生日。6月,他应邀到香港访问了35天,其间,来拜访的学生、友人达2000余人。一些学生从印尼、新加坡等地专程前来看望师长。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明报》和《澳门日报》等10多家报刊、电台连续作了专题报道。8年后,张国基老人再次应邀由北京飞抵香港,学生们在香港尖沙咀新世界中心海城大酒楼为他举行了百岁大寿庆典。人们传颂这位九旬老人一生为发展华侨教育事业、弘扬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却少知他历经世纪沧桑,倾注满腔革命热情,与革命结下情缘,为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6.
老舍写自传     
陈朝志 《求贤》2008,(11):26-26
1939年8月下旬,老舍自香港到广州。在羊城小住期间,香港《天天日报》向他约稿,老舍便在中山大学招待所写了一篇自传应差:  相似文献   

7.
正王洛宾在中国被誉为"西北民歌之父",虽然没有到过重庆江津,但他的出名和江津却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事得从地下党员张西洛说起。张西洛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以记者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9月,他作为《新民报》记者,同中央社记者、《扫荡报》记者一起,冲破种种障碍,来到延安,采访了毛泽东。而后,撰写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重要文章。皖南事变后,张西洛身份暴露。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逮捕,他和妻子在党组织的安排和当地开明人士的帮助下,疏散到重庆近郊江津县城。他仍以报业为掩护,秘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思想,其公开身份是《江津日报》副社长兼经理。  相似文献   

8.
1874年,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图强,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振兴中国”的口号。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章程规定“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出过“中国可以自振”、“惟有激耻以振之”、“振厉”中国等问题。这是走改良的道路振兴中国,当然不可能成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义和团运动中,农民义军也提出过“振兴中国”的口号。抗日战争时期,大汉奸汪精卫也提过“要  相似文献   

9.
正许更魂是我党从事侨务工作的先驱,我军出色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许更魂1896年农历10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庵埠区一个贫农家庭。1916年到新加坡,1921年在吉隆坡加入国民党,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海外期间,曾任吉隆坡《益群日报》编辑,国民党缅甸党支部负责人,仰光《觉民日报》总编辑,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参加并领导华侨的反帝爱国斗争。1925年秋回国参加次年初的国民党  相似文献   

10.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父母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他的祖辈、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华侨.他曾两赴香港,并为党的革命事业在港工作四年.建国后,他主持侨务工作,多年来为香港回归祖国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文革”期间,他被诬为“海外间谍”而饱受摧残.“文革”后,他初衷不改,继续为解决香港同胞的困难,促进香港与大陆的交流合作,加强血肉联系以早日收回香港主权而抱病工作.1983年廖承志逝世.今天,他未竟的伟业  相似文献   

11.
新闻出版署于8月中旬在山东威海召开了全国首次报纸兼并工作座谈会。自1993年5月《济南日报》率先兼并《市场导报》以来,全国先后有9家报纸兼并了12家小报小刊。与会的有《济南日报》、《青岛日报》、《烟台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四川日报》、《湖北日报》、《广州日报》等9家报纸的负责人和有关省市新闻出版局的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12.
香港最早的报刊是英文《香港公报》。第一份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除政治、科学、宗教等内容外,该刊首先登载商业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858年出版的《中外新报》,而第一份纯粹由华人资本经营的中文报纸则是1874年诞生的《循环日报》。 到1900年,孙中山先生授命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该报馆成为革命党人聚集并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该报亦是香港最早的爱国报章。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内地不少文化人和报人南来香港,使香港报业人才辈出。如爱国报人邹韬奋流亡香港期间,于1936年创办《生活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总书记周恩来决定派夏衍、邹韬奋等来香港建立文化宣传阵地,于1941年4月创办《华商报》,由梁漱溟、萨空了、俞颂华创办的《光明报》也在香港出版,由乔冠华、胡一声主持的《香港中国通讯社》亦相继成立。这期间,香港进步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为宣传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中国宁夏(中卫)枸杞·硒砂瓜节在中卫市隆重开幕。来自香港大公报社、新华社、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导报》、《南方都市报》、《宁夏日报》等全国30多家媒体记者走进中卫市茨园和硒砂瓜基地开展采风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环球时报》6月3日刊登梁海明的文章说,中共中央、国务院6月1日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目前我国最大的自贸港是香港,因此有一些舆论认为,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不是有希望其承担或者取代部分香港角色的意思?"海南免税威胁香港"之类的提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8年《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时,香港社会内部和一些外部观察人士中就有一些担忧的舆论,有"海南崛起、香港失势"的说法。但实际  相似文献   

15.
刘小清 《湘潮》2011,(12):34-37
1937年7月27日,避居日本10年之久的郭沫若秘密回国抵达上海。他很快便融入了整个民族的抗日洪流中,随后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郭沫若经香港抵广州,并于次年元旦在广州复刊《救亡日报》。为了维持《救亡日报》的办报费用,郭沫若拟赴南洋一带募捐,但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改变了他的行程。  相似文献   

16.
1950年春,我去南充参加川北行署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会议结束时《川北日报》通知我去开新闻报道会议。这天上午8点钟,报社几位记者和我们县里去的近20人,走进一间小屋坐下。不久,报社袁毓明社长进屋来对我们说:“我马上去请耀邦同志,给大家讲讲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不到半点钟,耀邦同志面带笑容地来了。他  相似文献   

17.
四、火烧英国代办处 8月22日晚,北京数千红卫兵、造反派演出了新中国外交史上最荒唐的一幕。1967年5月,香港新蒲岗一家人造花工厂发生劳资纠纷,港英当局派军警镇压,殴打和逮捕了该厂的许多工人以及不少前往慰问的香港各界人士。在现场采访的部分新华社记者也被打伤。嗣后,中国作出强烈反应,冲突进一步升级。8月20日,中国外交部就“香港抗暴斗争”向英国驻华代办处提出:“最强烈抗议港英疯狂迫害香港爱国新闻事业,必须在48小时内撤销对香港《夜报》、《田丰报》、《新午报》的停刊令,无罪释放19名香港爱国新闻工作者和三家报纸的34名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8.
董一冰  王大鹏 《世纪桥》2005,(12):75-77
在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观礼台上,一位银须飘 动、气宇不凡的81岁老者特别引人注目。他鹤发童颜,精神 矍铄,眉宇间透着自信刚毅。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华侨领袖、 中国致公党卓越的创始人之一司徒美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这位为祖国解放大业奋斗了大半生的老 人心情无比激动,眼里闪烁着晶莹泪花。  相似文献   

1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爱国侨领陈嘉庚以福建会馆主席名义致函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提请召开全坡华侨大会。他致电日内瓦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胡佛,要求其履行各种条约,维护世界和平。其时,广大侨胞踊跃输财,报效祖国。福建永定籍华侨巨商胡文虎创办的《星洲日报》应读者要求,代收各种捐款,先后汇回祖国达100万元。10月,以“木材大王”、菲律宾著名爱国侨领李清泉(晋江籍)为首的中华商会亦汇回国币20万元给东北义勇军,支持他们抗日。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二五减租”(即减租百分之二十五)的口号,是何时、由谁最先提出来的,历来说法不一。《历史教学》一九八四年第十二期发表梁尚贤的文章认为,这个口号既不是孙中山、也不是国民党中央提出的,而是1926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党自1921年9月开始在浙江省肖山县衙前村发动农民减租斗争,至1926年7月以前在广东各地领导农民减租斗争,四、五年间始终未形成一个为广大农民所接受的统一的减租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