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于宗教主权的时代,现时代无疑已进入后宗教时代.世俗化的不断推进,使宗教时代得以终结,它还继续深化,成为后宗教时代的社会基础.后宗教时代的到来,在内在逻辑上可以归因于宗教的自我否定.其中,世俗化进程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此外还有宗教自身的一些其他原因.只有在后宗教时代,真正的宗教研究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徐凯 《求索》2013,(1):65-68,75
不同学科对宗教的理解不同。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经历了从不融洽到融洽,特别是James对宗教的界定和分类影响并指导随后心理学对宗教的理解。随着宗教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热点领域,精神性成为宗教的替名词,在不少文献中混淆使用,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理解,但其实质是延续了心理学重视个人宗教经验的传统。而心理学对宗教的研究和理解,则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已经成为当前宗教学研究中的基本共识,但在上个世纪初还仅仅是少数人才具有的洞见,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宗教哲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lm,1858-1917)正是推动这种洞见成为共识的关键人物。迪尔凯姆以图腾制度的研究为基础改变了早期宗教理解中对个人心理维度的强调,提出宗教本质上是一种独立自存的社会事实,宗教具有一种基本形式和宗教具有象征意义等三种理解维度。这些新的理解向度拓展了宗教学研究的空间,也使得宗教社会性的认知在此后成为宗教学界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宗教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在变化,宗教问题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宗教关系成为对国家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立足于国际的大背景,积极促进爱国宗教力量建设,对加强党的宗教统战工作、促进宗教的自身建  相似文献   

5.
"认同"问题在近几十年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在认识论的分类中,宗教认同既有客观化的身份意识,也有主观的归属、趋同问题。而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宗教认同更是一个整合问题,研究宗教认同可以从关注宗教的多元分化特色引出宗教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整合能力问题。宗教作为身份的神圣化过程,通过"客体化""信靠""仪式""神话"四种机制的运作,搭建起神圣与世俗的桥梁。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宗教认同与诸种认同异质,却又无法摆脱地重叠,成为社会整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戈尔巴乔夫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为核心内容的"新思维"逐渐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推动社会改革进程的指导性思想。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宗教问题成为苏联社会持续的热点问题,"宗教热潮"与民族矛盾裹挟在一起的宗教教派冲突,不断搅扰着苏联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与犯罪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宗教可以成为犯罪产生的原因,即宗教犯罪化;宗教可以是犯罪预防对策,即宗教信仰道德化;宗教亦可用作矫正犯罪的辅助手段。宗教具有规范控制社会思想行为的功能,在一些国家,宗教仍是主要的社会控制力量。宗教教化的功效有其局限性,但其作用的范围却比一般教育广泛。  相似文献   

8.
“宗教需求”与宗教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产生及其演变的复杂过程 ,揭示了宗教存在本身的复杂性。在宗教的存在状态中 ,是什么因素能让一种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而又使另一种宗教半路夭折 ?关于“宗教是什么”的众多分歧 ,也说明了宗教存在确实具有某种变数。而“宗教需求”就是在宗教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因素。一、关于“宗教需求”“世界上有多少宗教 ,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①“宗教是什么”既是宗教存在的基本常识性的问题 ,也是正确理解宗教存在的重要问题。从宗教同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可以说 ,宗教就是一种需求 ,是随时满足人类各种精神和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
莫岳云  李娜 《湖湘论坛》2014,(2):106-112
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近10年来,高校悄然兴起一股"宗教热",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加剧是一个主要诱因。境外宗教渗透无孔不入,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必须把抵御境外对高校的宗教渗透提高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来认识,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严格校园宗教活动管理,构建起抵制境外宗教渗透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宗教问题是影响大局的问题之一.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一旦引发宗教冲突,无一不陷入动乱.宗教既是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历史范畴,它不仅是信教群众的一种信仰,而且成为信教群众的传统与习惯,宗教影响之深,可见一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宗教现象,拙文仅就以下三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起源观、宗教本质观、宗教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7,(5)
海南省宗教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佛教道教为主,另外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形成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成为旅游景点景区的资源并不算多,宗教旅游资源现状存在地区、教派、时间上的分布不均的现象。宗教旅游中则存在佛道教旅游景点过度商业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对宗教旅游的认识不足、对政府职能的认识不足、宗教法制建设仍有不足等原因。为了更好地促进海南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宗教旅游景点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主体,摆正认识、明确政府在宗教旅游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宗教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慈善存在价值层面的一致性,这不仅使宗教慈善组织成为历史上慈善活动主要的担纲者之一,而且使其对于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然而,由于宗教慈善组织身份的二重性、政府对于宗教意识形态化的管理以及公众对于宗教组织的认知偏见,宗教慈善组织在我国慈善事业恢复和发展的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加强宗教慈善组织自身社会身份的建构,建立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以及推进慈善活动专业化发展,则是我国宗教慈善组织走出困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宗教既是一种重要的信仰资源,也是凝聚巨大现实力量的社会现象。在特殊条件下,宗教可以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载体,也可被用作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就宗教威胁国家安全而言,主要有内、外两种方式。当前,我国个别地区"地下宗教"活动猖獗,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同历史上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当代中国宗教问题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无神论,而宗教是有神论;二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建立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而宗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因此,无神论的执政党与有神论的宗教、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宗教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研究解决我国宗教问题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如何正确处理这两大课题?核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方面侦察保卫的对策研究成为政策工作的新课题。布建力量,控制阵地,公密结合协同作战,是及时发现、有力打击处理宗教领域非法违法活动的基本做法;调查研究、摸清渠道、多方配合整体作战,是抑制境外宗教渗透活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静  王欢 《前沿》2014,(21):54-57
在20世纪初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宗教问题一再被提起,如何看待宗教,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与革命斗争到底是什么关系,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明确的问题。对此,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与社会主义对立,社会主义不能与宗教相结合,必须与宗教作斗争。但由于宗教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因而与宗教作斗争的方式只能是无神论宣传和无产阶级斗争,而不能是在政治上、行动上向宗教宣战;对于国家来说,宗教是私人的事情,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整个政党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四化建设重视和加强宗教工作濮阳县委统战部部长赵宏图濮阳县是个老教区,是全省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宗教问题历史悠久,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长期“左”的政策又给宗教工作遗留下许多历史问题,成为一种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不少干部群众对宗教的存在和发...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农村宗教信仰的兴起:原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国农村宗教的兴起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宗教成为农民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美好向往的重要载体。对于宗教在农村的复兴和壮大.应该采取辩证态度.不能一味压制。解决农民面临的现实问题.规范宗教管理体系.方能兴利除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紧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针对性很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观察和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对宗教的各项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观察》2012,(11):16-19
正北京千百年来是多民族汇集共处,多宗教交流接触,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和宗教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北京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小,但人才荟萃,分布面广,影响力大。北京市五大宗教俱全,有多所宗教院校,除基督教外,四大宗教的全国性领导机构均设在北京,北京市宗教界负责人有多位成为了全国性宗教团体领袖。可以说,北京对外是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对内是维系56个民族凝聚力的心脏。作为首都,北京在全国民族和宗教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