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廖仲恺的去世,使鲍罗廷失去了一位忠实的助手。当时的广州局面是:孙中山病逝,廖仲恺遇害,胡汉民被撤职,汪精卫无能,而蒋介石阅历尚浅,更未经受深入考验。鲍罗廷感到广州的革命事业需要由他来直接和公开地加以控制,不然,就将瘫痪或四分五裂。严峻的形势,不容他犹豫或做其他选择。  相似文献   

2.
对国共首次合作,廖仲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廖仲恺认为,“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认为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复兴的关键。他信守两党的共同纲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和共产党人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3.
<正>廖承志(1908-1983年)是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办事处幸福村人。父母亲廖仲恺、何香凝是著名的国民党元老,他本人则是享誉中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早年就读于岭南大学中学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名校。他多才多艺,精通5个国  相似文献   

4.
何香凝是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着重论述何香凝对国共合作所起的积极作用,请史学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在大革命时期,何香凝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明确的认识,并积极致力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事业。首先,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吸取过去屡次失败的教训,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派廖仲恺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一起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何香凝成为廖仲恺的得力助手。何香凝认为,国民党改组,主要在于实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针对一些人反对执行三大政策,何香凝指出:“‘联俄’,最为一般不懂政治动向,不知国际形势的人所反对。‘容共’呢,他  相似文献   

5.
汪精卫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6月15日至30日国民党中执会在广州举行全体会议,决议将广州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由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孙科、许崇智等16人组成国民政府委员会。按《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及监督,掌理全国政务”。“国民政府以委员若干人组织之,并于委员中推定一人为主席。”在选举国府主席的会议上,与会11名国府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11票)选出汪精卫为第一任国民政府主席。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军事委员会,由8个委员组成,汪精卫为主席。至此,汪精卫跃居国民党军政领袖地位,集大权于一身。  相似文献   

6.
《湘潮》1990,(6)
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他积极协助孙中山先生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担任工人  相似文献   

7.
民国最大的政治恐怖——廖仲恺广州遇刺 廖仲恺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国民党一大即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曾任广东省长、财政部长,先后兼任国民党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等要职。  相似文献   

8.
胡汉民,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位国民党的理论家文采风流,曾经是孙中山极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其资格之老、声望之隆,远非后生辈蒋介石能比,蒋介石也正是在胡汉民的支持下,才得以在党内竞争中一骑绝尘。然而,胡汉民在国民政府立  相似文献   

9.
廖承志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的儿子,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的一生,不仅有辉煌,也有坎坷。曾经七次半被捕、坐牢(“文革”软禁,他自己戏称半次),平均每周有一天被囚禁。尤其是抗战时期,他被国民党顽固派关在泰和马家洲集中营,一关数年,独囚一室,与世隔绝,孤军奋战。他以他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粉碎了特务以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迫使他转向国民党的罪恶阴谋。这一…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1,(4):42-42
1935年,周恩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政委,他一直很牵挂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廖承志。自从廖仲恺被国民党右翼分子暗杀后,周恩来一直关心照顾着他的家人。这次廖承志也跟随红军长征,周恩来原想让他跟在身边的,可是廖承志自己愿意和朱德他们去红四方面军,说是锻炼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个戴着手铐走完了万里征途的人,他就是已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廖承志。 廖承志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廖仲恺先生和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现代画家何香凝女士的儿子。在学生时代他就接受马列主义教育,1925年参加广州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党先后派往德国、荷兰、比利  相似文献   

12.
孙文主义学会的生发消亡与广东地方政局同频共振。孙中山逝世后,粤籍右派势力与港英当局制造“赤化”“共产”的谣言舆论是学会发展的重要语境,廖仲恺被刺、国民党二大和中山舰事件是学会发展的三个节点。他们在国民党二大上未能成功地让共产党在国民党中公开透明,于是联合广东内外右派势力采用非正常手段改变国共关系,中山舰事件由此爆发。事后,虽然黄埔孙文主义学会解散,但广东其他县域的孙文主义学会仍绵延不绝。学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国共关系转变的下层动力以及国民党左右派对国民革命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他却在革命危急时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7次坐牢,却对革命忠贞不渝;他戴着手铐随红军长征,却对押解他的战士关怀备至。他就是晚年被尊称为“廖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  相似文献   

14.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父母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他的祖辈、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华侨.他曾两赴香港,并为党的革命事业在港工作四年.建国后,他主持侨务工作,多年来为香港回归祖国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文革”期间,他被诬为“海外间谍”而饱受摧残.“文革”后,他初衷不改,继续为解决香港同胞的困难,促进香港与大陆的交流合作,加强血肉联系以早日收回香港主权而抱病工作.1983年廖承志逝世.今天,他未竟的伟业  相似文献   

15.
1942年5月30日廖承志同志被捕后,被关进了江西泰和县的一所集中营里。鉴于他身份特殊——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先生之子,敌人施展了各种手段,妄图“转化”他。先是对他搞突击审讯,给他上刑,摧残其身体,以死来威胁他;继而采用疲劳战术,昼夜不停地审讯,企图在精神上拖垮他;随  相似文献   

16.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不久,廖仲恺被戕.孙、廖之死,让历史走进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躁动不安的时段,不仅将国民党置于有多种走向、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岔路口上,也让孙中山手创的黄埔军校,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廖承志,原籍广东惠阳,出身名门,其父廖仲恺是国民党著名领袖,母亲何香凝是著名民主人士。廖承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是一位职业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廖承志一生历经坎坷,饱受磨难,富有传奇色彩。牢狱之灾,对于他而言简直称得上光荣历史了。日本人的牢房坐了两次,德国人的班房、荷兰人的牢房各一次,国民党的牢房坐了两次,甚至共产党红四  相似文献   

18.
《广东党史》2013,(1):57
惠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高潭苏维埃遗址,叶挺、廖仲恺、邓演达的故居,以及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粤赣湘边纵队纪念馆等。廖仲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挚友。国民党"一大"以后,与国民党右派破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行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李大钊等以及国民党左派团结合作,维持国共合作,发表了《革命派与反革命  相似文献   

19.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于广州举行。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在这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和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统一广东财政,积极支持工农运动,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为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与廖承志的友情,源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友谊。周恩来对廖承志如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多次化险为夷。 1934年10月,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被作为“国民党侦探”而逮捕,并带着镣铐由保卫部门押解随部队长征。周恩来对此十分焦虑。1936年2月,他和毛泽东联名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团名义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