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繁华热闹的省城来到偏僻贫穷的农村,在清苦的基层一待就是六年。三年任期结束时,百姓用红手印挽留这位给小岗村带来大变化的书记,他就是安徽小岗村前书记沈浩。 他一心扑在小岗人身上,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葬在了这片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上。小岗人由衷地说:“沈浩是我们的好书记。”  相似文献   

2.
小岗村:改革路上不歇脚白礼华,王青提到小岗村,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心生感激和敬佩之情。因为这里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而改革使得亿万中国人获益。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历史名城凤阳县以东40公里处。走进这个村庄,迎面是一道高大壮观的牌楼,上书“凤阳县小岗村”6个大...  相似文献   

3.
乐其 《楚天主人》2010,(5):34-34
安徽凤阳小岗村优秀村干部沈浩在小岗村只有短短6年时间,却写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记,每一页都记载着他对群众的深情厚意,每一页都可见他情系人民的拳拳之  相似文献   

4.
《小康》2004,(1):44-45,46-53
21世纪的阳光,晒得安徽凤阳小岗村颇有些不自在:这个当年掀开全国土地大包干历史序幕的村落,并没有在随后的25年发展中扬起顺风的帆;而近来尤其令小岗村难堪的是,连周边的一个叫赵庄的穷村子都公然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沈浩的启示     
小岗村书记沈浩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事迹传开后,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向沈浩同志学习!  相似文献   

6.
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应被视为英雄,他成就的事业让人敬佩,他的精神高度让人崇敬。但在媒体突出报道他的价值观和忘我工作精神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问一问沈浩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相似文献   

7.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饥寒交迫难度日.身背花鼓走四方……”这首曾经记录小岗人苦涩生活的《凤阳花鼓》,是过去小岗村乃至全国农村百姓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穷则思变的小岗人敢为人先,闯出了“大包干”的惊人之举:1978年.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不堪贫困挨饿、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包产到户”的“密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相似文献   

8.
《上海机关动态》2010,(3):22-23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离开我们已整整三个多月了,他的事迹感动了社会,他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中央领导同志和普通人民群众对沈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的家人也表示了深切的关怀。沈浩的离去,也令沈浩的家人万分悲痛。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前夕,重新振作起精神的沈浩女儿沈王一(小名汪汪)写下这封充满深情的信。现全文刊登.以怀念沈浩同志。  相似文献   

9.
赵奕  Baker 《小康》2004,(1):44-45,54-59
同是在安徽凤阳,离小岗村不远的地方,一个叫赵庄的村落目前又在上演一出“摁手印”的故事。但这边的故事与当年为“分田到户”而摁手印的小岗村农民恰恰相反,是把分出去的1万亩土地又重新集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0.
小岗村正为形象工程所累,村委会得不偿失,靠赔本赚吆喝,这已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30年前,中国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起步。30年后,当中国改革与开放目光再一次投向农村,小岗村再一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1.
《人民论坛》2012,(7):36
作为当地首位省级"空降兵",沈浩已经在安徽省财政厅干了18年。2004年2月,他被组织派去凤阳县小岗村任职,任期3年,有朋友闻讯惊呼:看来你官运没有,霉运充足,那里的村民可是"见官大一级"。然而,通过他在小岗村的工作,有村民评价,"能给小岗带来这么多好处,能获得80%村民的拥护,沈浩是第一人。"对于村民们对"空降干部"的疑虑,2004年到小岗任职时曾遭遇冷遇的沈浩在自述中也谈到了,"刚到小岗时,群众都对我抱着  相似文献   

12.
总书记来到小岗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来说,1998年9月22日这一天是一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正如小岗村人在20年前的那个冬夜,18户农民约定搞包干到户被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一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夕,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小岗...  相似文献   

13.
小岗村正为形象工程所累,村委会得不偿失,靠赔本赚吆喝,这已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30年前,中国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起步。30年后,当中国改革与开放目光再一次投向农村,小岗村再一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4.
历史性的突破从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的手印,到大包干的春风吹遍希望的田野;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国有企业改革星火燎原;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到多数商品定价随市场潮涨潮落……改革沿着市场化的方向一步步前进,实践也在一次次加深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早在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此后,他又多次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92年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  相似文献   

15.
“小岗村”这个名字,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978年,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风险,在一纸包干到产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在国内率先把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实行大包干。后来在全国广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揭开。  相似文献   

16.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有这样一位好书记,他没有官腔,没有架子,有的只是一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心。一直以来,他将群众视为自己的家人,将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家事。他曾说"我是农民的  相似文献   

17.
31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分田”协议上摁下鲜红的手印:包产到户,单干131年后的湖北省武汉市,88位学生家长为了把本属于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力促武昌实验小学成立“无家庭作业”实验班,和学校郑重签下协议:一到六年级,学校和家长不给孩子布置任何家庭作业,让孩子背着轻盈的书包,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出了问题,家长愿意自担。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以来,20万字的《沈浩日记》在党员中传诵,一位被180多位农民3次以摁红手印的古老方式永远留在安徽小岗村的优秀干部,感动了亿万人民,铸就了时代经典。  相似文献   

19.
徐李送 《今日浙江》2011,(11):54-55
提起当年中国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人们第一印象恐怕就是30多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的血手印。  相似文献   

20.
1978年,注定是彪炳史册的一年。那一年,安徽小岗村农民摁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手印;那一年,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那一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那一年,四大特区开启了对外开放之门;那一年,邓小平开启了他的时代……那一年的12月18日,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