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胞寻亲记     
初秋的一天,一辆红色“的士”在省台胞接待站所在地滨江饭店门口嘎然而止。车内下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双手捧着一面写有“惠我良多”四个金色大字的锦旗达到省台胞接待站,并激动地说:“我与亲人离散五十多年,接待站和冯先生不辞辛苦帮助寻找,终于得以团聚,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才好。”  相似文献   

2.
游艳红 《台声》2013,(7):86-87
5月10日,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统战部的求助电话,请求帮助台湾阳明大学生理学科教授贾爱华博士寻找在大陆的亲属,她希望回到故乡河北省石家庄市,了却一桩魂牵梦绕的心愿——代父回乡,寻找亲人。听闻此事后,我和石家庄市台联的同事都特别重视,同时对贾爱华女士渴盼寻找大陆亲人的心情非常理解,对其饱含,对家乡思念之情,也由衷的感佩。  相似文献   

3.
那是1996年春天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通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其实,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理职。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乎乎。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  相似文献   

4.
他們走了。帶着對北國冬天的美好印象,他們離開了這裹。兩個星期的時間轉瞬即逝,但不論是北國的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會吸引他們重返這裏。因為,北國的景和情使這些來自亞熱帶的台胞們實在難以忘懷! 春節剛過,第二屆台胞冬令營活動便在黑龍江省哈爾濱拉開了序幕,於二月十四日在北京結束。翻開我的日記本,與營員們朝夕相處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也許因為我是台灣人的後代——雖然至今我還沒有去過台灣——我對來自台灣的同胞有着特別親切的感情。此次冬令營的營員中有來自台灣島內的同胞五十一人,在他們中間,約三分之二的人是第一次回大陸。如遇仙境賞冰燈華燈初放,在冰雕薈萃的兆麟公園,正在擧  相似文献   

5.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个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经理。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暖的。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个名字。果然,欧阳一这个名字很不平…  相似文献   

6.
夏邑县对台办主任殷召友是我的良师益友。我1988年4月12日首次返故乡河南夏邑探亲,蒙县台办主任殷召友先生在百忙中热诚接待,无微不至地照顾,使我深深感到祖国政府对台胞的仁慈,深深感到故乡人情的温暖,深深感到故乡泥土的芳香。由于殷主任对我的赤诚关爱,我...  相似文献   

7.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是拥有定居台胞最多的省份。定居台胞中的少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困难。这些困难定居台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我曾去过一个台胞家中,这个一贫如洗的家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心情格外沉重。  相似文献   

8.
毛邦杰 《台声》2001,(12):37-37
我早年从台湾定居美国。作为一个身居海外的华人,我无时无刻不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早日统一和日趋强大,为此,我尤其关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30多年来,时喜时忧的情感一直难以释怀……记得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它的发表对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起了重大指导作用。为了叩开尘封了几十年的交往大门,为了帮助两岸同胞乡亲寻找失散亲人,增进两岸同胞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1981年12月27日,…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2)
<正>2010年,我因不慎多次背部受伤,2012年暮秋更因旧伤发作几乎直不起腰、起不了身。疗伤期间,我埋头做战后台湾政治史研究,试图用艰难的作业来压制伤病的痛苦。我的研究收获颇丰。基于"不影响当事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学术伦理,我只发表了其中一部分研究成果,如《三青团台湾区团记事》《回家的人回家的路——1946年大陆台胞返乡之旅侧记》等。在我看来,"台湾旅沪同乡会理事长"李伟光先生是战后台湾政治史上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83年开始担任第五届省政协委员。多年的委员履职历程中,有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2005年,我在众多的函件中发现一封来自厦门的信,拆封后,谢贺的名字跃然于纸上,一位厚道、纯朴、寡言的老台胞身影浮现在眼前。如果不是事急,像他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是不会提笔反映其目前所处的困难境地的。他在来信中提到:“我  相似文献   

11.
清水 《两岸关系》2007,(6):47-47
最近,大陆资深媒体人魏秀堂著《我看台胞》一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张铭清为本书作序.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7日,上海天气一反“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常态,艳阳高照,天高云淡。在台湾做皮鞋生意的林鸿铭先生一早从台北桃园机场出发,到香港后再转机飞上海。一路上,他没有心思欣赏这座城市新近发生的变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见到我的弟弟”。林先生的家在台中,他的弟弟叫林鸿岳,20多年前就开始患有重度精神障碍症,去年7月6日离家出走以后,音讯杳无。林家四处寻找,没想到竟然在海峡彼岸的上海找到了。这次他就是专程赶来接弟弟的。“是他,我的弟弟没错”接林鸿铭先生的轿车几乎横贯了整个上海,从浦东机场直奔位于普陀区真南路的九州通大酒…  相似文献   

13.
郭炤烈 《台声》2001,(12):20-21
居住在上海的台湾同胞,都经常亲切地把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称为“台胞之家”。今年9月,这个“台胞之家”迎接了她的成立20周年,而不久之后,比这个规模更大的“台胞之家”———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也将迎接她的成立20周年了。“台胞之家”,对长年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台湾的我来说,是多么可亲的称呼啊。今秋,正是我离开故乡整整55个年头了,占了我人生一大部分的半个世纪早已过去了。我是我国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作为台湾的第一届公费生,到北京大学念书的。那一年,北京大学刚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复员”回来,我是怀…  相似文献   

14.
潘俊明 《台声》2001,(8):39-41
因工作之便,笔者最近在山西太原先后采访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几位台胞,他们的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对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加强交流的殷切期盼却那样的一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林美珍女士是一位出生在台湾屏东的大陆台胞,今年62岁,l岁时随父母来到福建,后来父母回到台湾她留在大陆读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目前在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林女士只身落户到山西后,与在台湾的父母和亲人将近40年没有见面。林美珍女士回忆说:“我留在山西工作后,我父母、哥嫂和大部分亲戚…  相似文献   

15.
柯连妹 《政协天地》2009,(12):33-34
我的求学路 我尘封已久的记忆,被恢复高考30年纪念活动打开了。许多当年的数字被翻出来,已珍藏30年的准考证也找了出来。据了解,当年有570万考生汇人人生的考场,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和所有怀揣梦想的青年一样,忐忑不安地接受命运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大连的台胞     
本刊一九八○年第三期曾经报道过一位在大陆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台湾省籍同胞,按照父亲的嘱托,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找到了自己的祖籍.他就是蔡洪振.他是一九五一年回国,以后又来到东北滨海城市大连定居的,现是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大连市支部的秘书长. 蔡洪振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女儿蔡思台端庄美丽,去年春天结了婚;儿子克台聪明好学,考上了广州暨南大学;真是喜事一椿接着一椿.但是,更使蔡洪振兴奋、骄傲的还是他在大连市的同乡们所取得的成就.他告诉我,大连市的台胞现在有一百户,三百二十八人,其中职工一百二十六人.他们之中有全国政协委员一人,省人民代表和政协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大伯从台湾回成都探亲,提出想在成都定居的意愿。大伯原在台湾军队服役,现已退休,至今孤身一人,退休后每月有一定养老金。而我爷爷(大伯的生父)尚健在,居住成都。请问我大伯可以申请在成都定居吗?定居手续该如何办理?  相似文献   

18.
林淑珍 《台声》2011,(9):60-61
我们的“家”成立30年了,“孩儿恋家”的感觉也伴随着我度过了不平凡的30年。自从有了这个“家”,我就不再孤独,不再迷范这个“家”给了我欢乐,给了我幸福,给了我力量:这个“家”时时关心着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处处为他们排忧解难;党的关怀让这个“家”充满了温馨,凝聚着每个台胞的心。  相似文献   

19.
年过「不惑」的朋友们也许还记得发生在三十二年前的那场东山岛保卫战。往事如云烟过目,如今岛上人民专门为东山战役阵亡官兵营建的东山烈士陵园,早已拱木敛魂。前不久,笔者经过「沧海变通途」的八尺门公路,来到东山访问。七日浏览,留给我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四句平仄不调的感怀诗:风物优美今非昔,沙荒穷岛变绿州;饥馑呼号问何在?石斋故里春意稠。当年的东山岛的确是一个风灾频仍,沙害惊人的「不毛之地」。但是经过岛上军民三十余年的建设,这里早已出现了绿荫遍岛,果树成林的崭新景象。在遍布全岛的公路两侧,成排的木麻黄似乎向你诉说着当年东山人民百折不回地向大自然索取绿荫的故事。在这个过去从来不产水果的沙岛上,如今不仅奇迹般地出现了成片的柑桔园,而且还出现了香蕉、荔枝、龙眼等等经济价值颇高的水果树。但是在东山岛上更能吸引着我的,还远远不是这些美景与佳果,而是东山台胞接  相似文献   

20.
3月7日下午4时,一架载着患病台胞许钦全的飞机徐徐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台湾长庚医院的救护车和医务人员早已在机场等候。许钦全被抬下飞机时流着泪,紧紧拉着深圳市红会医院心内科主任吴哗良的手说:“我在红会医院真正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在红会医院的日子里,处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