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7,(4):65-65
在推进经济向技术创新型转变过程中.俄政府对经济特区寄予厚望.首批经济特区已开始启动。俄罗斯2005年通过的《联邦经济特区法》,为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据新华社今年5月下旬报道.截至目前.俄政府已决定建设2个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和7个旅游休养地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特区从设立、开发到逐步壮大,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经过15年艰苦的探索与奋斗,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推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发挥了“窗口”、“试验田”、“排头兵”的作用。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作出的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由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经济特区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经济特区要为加快建立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好的经验;经济特区要通过深化改革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经济特区理论则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精神,不断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提出一整套经济特区的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特区理论体系。第一.经济特区的性质性“社”不姓“资”。经济特区的性质是什么?特区姓“社”还是姓“资”?这是经济特区一成立便索绕在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从根本上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特区,正确地制定特区的有关方针。政策,积极…  相似文献   

4.
唐璐 《半月谈》2004,(3):87-89
2000年,印度前商工部长马朗宣布将以中国经济特区为模式建设印度式经济特区。从那时起,有关经济特区的讨论在印度就没有停过。今年1月8日,在印度内阁批准由中央为经济特区立法,并原则同意再设立23个经济特区后,这场争论算是暂告终结。未来无论经济特区法案是否按时出台,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印度将加快建设经济特区步伐。目前印度经济增长率预计是7%左右,而经济特区的增长率高达23%。第二,印度将不会再像当初那样盲目模仿中国,新经济特区肯定是在仿效中国经济特区模式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在此之前,有关经济特区的喜讯就接连不断:国务院先是批准海南经济特区建设国际旅游岛,又先后批复同意厦门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由此,厦门、深圳、珠海三个经济特区的总面积由原来的6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5200多平方公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和这些举措,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挥和拓展经济特区作用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和有效途径。18年来经济特区依靠中央给予的带有“含金量”的特殊的、优惠的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改革,促进了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7.
《今日海南》2007,(5):44-44
1988年4月13日,海南正式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作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决策的主要战略意图,是要在海南岛开辟一个更大的改革开放试验区,为全国提供新的改革开放示范,并通过建省办经济特区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因此,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海南省委肩负着改革开放试验和开创大特区事业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8.
郭宣 《协商论坛》2011,(9):46-49
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 关键词:对外开放 事件回溯:1979年,中央决定在毗邻港澳台的深圳、珠海、厦门和侨乡汕头试办出口特区,后改称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政府划出的开展灵活多样的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享有特殊对外经济管理权的特定区域。特区内,  相似文献   

9.
赵白鸽 《新东方》2008,(11):11-12
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立足全局谋一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海南,就如同改革开放全局中搏弈一枚关键的棋子。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省肩负着改革开放试验场和开创大特区事业的双重使命。同时,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资源短缺的省份,  相似文献   

10.
中国需要经济特区,更需要突出生态特色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作为先行的改革开放试验区.曾为我国扩大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作出重大贡献。而突出生态特色的经济特区,则主要承担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试验的重任,破解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两难选择的世界性难题。如果在这一点上取得成功和突破,海南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11.
秦醒民 《今日海南》2007,(10):34-36
海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既有宪法规定的省级地方的立法权,又有全国人大授予的经济特区的特别立法权,海口市还享有较大市的地方立法权,保亭、陵水、乐东、琼中、昌江、白沙六个民族自治县还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这表明我们海南具有其他兄弟省、市、自治区和经济特区所不可比拟的立法资源优势和法规载体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今年8月,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很值得纪念。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回顾总结深圳经济特区25年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经验,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对于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10,(5):15-15
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他对经济特区提出五点要求:第一,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14.
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和倡导者是邓小平同志。为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为了创办经济特区和强国富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对经济特区主要有四大贡献:一、认真构思经济特区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特区的构想,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实事求是。邓小平说:“这几年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5页)全国的经济建设怎么搞,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不能坐而论道,必须亲自实践。但实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历史上搞经济建设一哄而起,一哄而…  相似文献   

15.
一、特区的社区内涵1980年5月,中央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四个沿海城市改称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批准海南为经济特区。对这五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5月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及90年代初开始开发的浦东新区,国家规定...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20年来,海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推出回眸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的专稿,从不同侧面与广大读者共同回顾中国这个最大的经济特区所走过的20年不平凡的历程和发展脉动。  相似文献   

17.
经济特区实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钟坚在中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10多年社会变革中,最激动人心的乐章,莫过于沿海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添了异彩。(一)“创办经济特区,是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计并始终关注...  相似文献   

18.
沈德理 《新东方》2008,(12):23-27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这就是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即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省级经济特区创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而经济体制转型正是催生省级经济特区及派生出它与中央政府新的博弈关系的主要原因。回顾和研究这一关系,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界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我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及任务李岚清经济特区“八五”成就“八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最快、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一、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20.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同时,全国人大授予海南省制定经济特区法规的权力。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又决定授予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的权力。此后,1994年、1996年,全国人大先后授予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