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泽云 《学理论》2009,(27):106-107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问题。萨特的自由观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具有自主选择性且与责任紧密联系。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由观,因而注定是孤独的。不融于世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站在新世纪的水平线上,我们更应该全面而理性地看待萨特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2.
徐才 《理论探讨》2003,(2):28-32
“本体”作为哲学的终极信念 ,是人之为人、哲学之为哲学的一种宿命性的设定。“本体”之于人是宿命的 ,之于哲学更是宿命的。哲学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在世界中”“在”的澄明 ,这种澄明就是对人的本体论存在的彰显与完成。“哲学” ,质言之就是本体论的“人学” ;“本体” ,就是哲学与人的澄明之境 ,就是对人自身本体论存在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3.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对自由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观的理论前提。在萨特那里,“自由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正因为如此,在萨特看来,自由于人是一种重负,它只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很显然,萨特的自由观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黄映然 《理论探索》2007,1(3):23-26
“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但仍存在诸多分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重新审视。其中有几点不能忽视:一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性;二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三是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辩证统一”的说法值得商榷,它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也不利于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相似文献   

5.
王筱莹 《学理论》2009,(19):13-14,69
萨特的《禁闭》以“地狱即他人”闻名于世,同时人们对其又有刻意或无意的误解。剧中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是“一种乐观主义,是一种行为学说。”由于时代的限制,存在主义只是一种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无法摆脱其自身的矛盾,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扬弃,萨特自己也承认,“我骨子里是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先有知识后见物体……我把自己杂乱无章的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况的偶然性混为一谈。由此产生了我的唯心主义,后来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得以摆脱。”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主义仍可以在当今现实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努力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作为人的尊严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拒斥给予我们的启示应是重新估价本体论 ,而不应是否弃本体论。生活以其应然性使人区别于动物 ,哲学本体论则在于为生活的“应该”寻求前提性根据———寻求生活之根。在追寻“应该”之“前提性根据”的意义上 ,本体论是必要的。“本体”在传统哲学中意味着亘古不变的永恒、现象背后的本质、脱凡离俗的神圣 ,这样的本体作为主观设定的生活之根是“死”的。对于现代哲学而言 ,永恒、本真、神圣都在生活世界中 ,生活世界作为永恒 ,不是永固 ,作为本真 ,不是“本质” ,作为神圣 ,不是超俗 ,它是“活”的。生活世界由此成为现代哲学承诺的活的本体  相似文献   

7.
徐才 《理论探讨》2002,(6):21-24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恶性膨胀必然要导致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承诺的失望与反叛。这一“逻辑” ,似乎是西方文化在重演着古希腊故事中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厄运 ,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则是来实现这一厄运的“逆婴”。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反叛与摧毁 ,其要害正是在哲学的极限之处对人之为人的悖论的反叛。因为人之为人的悖论决定了哲学虽然无法给出只有“上帝”才能给出的终极解释 ,但又必须追求像“上帝”那样的解释。这决非是哲学的过错和像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说的“自欺” ,而是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悖论及由此而造成的人在本体论层面的困惑与迷惘的自觉拥有和自觉承受。因此 ,消解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决非是人类应有的文化选择 ,而只能是通向非人化的快车道。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冲击 ,哲学首要的任务和根本的文化使命 ,是重塑本体论的现代诠释 ,再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成为中国哲学界的讨论焦点,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各派对本体论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于西方传统哲学,要想更好地探讨其本体论问题,就必须对本体论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随着历史的变迁,本体论的内涵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复杂,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意味着本体论的思维范式转向为实践论。实践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6,1(4):57-60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2)
爱德华·苏贾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他通过空间本体论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重构。他重新思考了空间问题,认为空间具有本体论的特征,空间生产更是资本主义的秘密所在。他通过空间本体论试图建立一种社会、空间、历史三位一体的本体论,以此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超越历史决定论。他的努力对于我们研究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议萨特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 ,就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 ,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因此 ,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本文阐述了萨特自由观的主要内容 ,即自由的前提、含义、界限、要求及后果 ,揭示出萨特自由观建立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并在此基础上对萨特的自由观作出评价 ,最后指出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本质仍然是非理性主义的 ,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刘景山著孙万智译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问题,具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一体二元”。所谓“一体”,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所谓“二元”,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两个要素、两个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往...  相似文献   

13.
申米玲  观潮 《理论导刊》2000,(11):39-40
农民革命动力论,是毛泽东历史观独具特色的主体内容,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这一思想特质深刻影响了毛泽东唯物史观的体系特征。   一、斗争哲学的本体论和矛盾思维的方法论   青年毛泽东即确立了运动斗争的宇宙人生观,重视对自我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改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后,更注重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的世界本体论的探索。《矛盾论》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首先,他把“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看成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本质和核心;其次,他史论结合,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4.
卢洪涛 《理论导刊》2006,(12):106-108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其自由哲学的核心是伦理自由观,即自由伦理学。萨特自由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行动、选择、责任”,以及由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历史的进步性和时代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初,当中国社会重新向世界开放之时,本世纪著名的法国学者、社会活动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便成为较早进入我国、并对我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哲学流派。“存在先于本质”作为萨特哲学最基本的原理,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的核心观点。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本文着重分析“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对我国大学生产生过何种影响?我国大学生在接受这一命题之前和之中又是如何再造了这一命题的某些含义,使之产生了何种变形?这种再造和变形的条件与中介是什么等问  相似文献   

16.
从“实践哲学”飞跃到“生产力哲学”     胡义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出发点,是“生产力哲学”。这种“生产力哲学”,一方面恢复和推进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原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还是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呢?近年来哲学界争论不一。对此,肖前同志在3月12日《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在确认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就是实践唯物主义,但不应当把它进一步看作是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追问,奎因关于本体论承诺问题的论述,意味着本体论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复兴,这也为我们重新理解近代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代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它的本体论承诺基础之上的.近代哲学的各个流派都是从存在者出发去理解存在的.黑格尔通过将存在理解为理性化的生命,超越了近代哲学的本体论视域.奎因不是在黑格尔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行思考的,他的本体论思想并没有超越近代哲学的视域.海德格尔则自觉到了自己和黑格尔的关系,并超越了近代哲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杨雅莉 《学理论》2015,(4):84-85
卢卡奇晚年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与西方哲学的思考,开展了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他以自然存在为前提、以劳动实践为导向,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沿着从自在自然到自为自然的发展脉络,创新了马克思哲学形态,构建了一种本体论思想,即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一思想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重申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起点。  相似文献   

20.
信息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已为人们所公认。“信息社会”、“信息文明”、“信息时代”等无论作为概念还是现实,都已不容否认。因此,信息文明建设也就提上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物质文明建设的日程。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信息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首先必须给予理论界定或本体论确认。我们知道,传统哲学是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的,这个本体论的基本范畴是前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不能不受那个时代的限制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若以此来划分,那么信息到底属于物质还是属于精神?恐怕二者都不是。既然在哲学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