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媛媛 《学理论》2012,(33):38-39
孔子对生死有其独特的视角与态度。在生死态度上,他以生为贵,强调乐生忘忧,以死为终,强调重丧哀死;在生死认知上,他由生观死,从群体意义上取决生死;从对生死的坦然",名"与精神的不朽两方面达到对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吴卫琼 《学理论》2013,(9):50-51
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丧葬万花筒     
生死这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点站,丧葬则是告别人生舞台最后的谢幕。纵观一些中国人对待一生的态度,可以说对一头一尾——生与死异常重视。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死;“棺椁必重,葬埋必厚。”土葬加丧事大操大办,给贫穷的中国人带来许多悲剧。五花八门话土葬  相似文献   

4.
《娇娜》与《香玉》是聊斋的名篇,它们都涉及到自古以来的男女两性关系的另一个世界——友谊。她们与男主人公的友情纯洁、坚贞,为情而生,为情而死,超越生死的至情是她们的共性。  相似文献   

5.
福科宣布 :人死了。这不是既定事实之判断 ,而是应然价值之判断 ,说的是唯一者的人该死了。关于福科的“该死的人” ,作为一种后现代人文精神 ,从西方传到国内 ,惊讶之余该是沉静的反思。信息时代活蹦乱跳的人怎么就该死了 ?但这“人死了”恰恰就是“后现代”主流话语中的最核心的价值判断。“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和“主义” ,它大体是西方思想家反思现代资本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浪潮所存在的林林总总的问题而播撒下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创意 ,如果说有统一之处那就是对“现代”的反思和超越 ,其主流性话语则是反人类…  相似文献   

6.
“你”是谁?当古希腊的哲人们争论“始基”、“自然”时,苏格拉底就提出:“认识你自己”!“你自己”──“你”,无疑是指“人”(“个人”、“众人”、“人类”)。那么,哲学要揭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一、超越“死亡”:哲学的“人文”指向“你”的“本质”问题,是与“死亡”问题密切相关的。“你”即使作为生活中的“同一个人”,也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就“自然时限性”言,“你”是“必死”的人(“必死”表征“你”的“时限性”);就“社会时代性”言,“你”是“会(懂得──怎样去)死”的人(“会死”表…  相似文献   

7.
"生死"作为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人类一直以来忌死谈生,对死的研究还只限于起步阶段。中西哲学中最初将生与死看作同等重要的典型代表是庄子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生死"。揭示了"死"的本身是确定无疑的,死是过程性的,生就是向着死的过程。同时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既具有物质本体又具有精神意识。人类无法确定自己何时死怎么死,但是却可以决定在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如何生存。生命的本体是有限的,生命的内涵却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才是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生死不明     
桃源 《瞭望》2004,(20)
“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这句诗,如今却成了一些人的真实写照。报载,在海口市,活人花60元钱,即可以买到伪造的“死亡证明”。哪些人在买?一是骗取保险的,一是在逃犯的家人,一是躲债者的亲属。一人假死,已经够恶劣了,家人帮其假死,更是恶劣已极。活得如此暧昧,如此生死不明,令人齿冷。  相似文献   

9.
易杳 《瞭望》1993,(22)
人类发展的历史,似乎总是在解决生的问题,生的权利,生的质量,生的价值……而对于人生的另一端——死,提到死的权利与价值、死的时间与方式选择,就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死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医学无论如何夸耀其精妙卓越的能力,也无法改变死亡对于生命的必然。既然长寿总有终点、永生不可企求、死亡不可避免,人类最好还是运用理智,重新对死亡加以审视,以超越现有价值观念。安乐死的实践,是人类对个体生命最后一次自由自觉的从容选择。其所蕴含的崇高壮美,与其说是人类对死亡认识的把握,不如说是对生的最后一环认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政府行为,在运作过程中一直受到一种“怪圈”的困扰,这就是“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在深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今天,重新认识一下这种“怪圈”,可以更好地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死就放”传统政府行为“怪圈”的起点是一个“死”字。所谓死,是指政府对于经济与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和西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历史中少有的大动荡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哲学家更容易倾向于关注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尤其是生死问题.而《列子·杨朱篇》与伊壁鸠鲁,一东一西都对生死问题有深刻的探讨,但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12.
唐敏 《瞭望》1998,(44)
随着“七一”作为停止福利分房“分水岭”这一舆论曾普遍理解的最后期限的推移,各地的房改政策有的已经初现端倪,有的仍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关于房改如何推行,时间进度怎么样,作为个人如何顺应房改,种种的猜测与关心显见于报端。为此,本刊特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  相似文献   

13.
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的“芸芸”出自《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众生”出自《礼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现指大千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刘通 《瞭望》1984,(27)
国营商业在改革中应该怎么办?是继续用“统住管死”的老办法,还是按价值规律办事,在竞争中发挥国营商业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实现对市场的领导?广东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海 《民主》2014,(12):52-54
<正>中国人自古十分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斤"等,都是中国人对诚信鲜明的态度。《庄子·盗跖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则故事后来演变成成语"尾生之信"和"抱柱之信",用来形容坚守承诺,忠诚不渝。《史记》中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的说法;嵇康《琴赋》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  相似文献   

16.
今夏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和改革又成了海外议论和猜测的“热点”。是“变”还是“不会变”?是“收”还是“继续放”?就这些问题,国务委员谷牧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进行了详尽地阐述。他的谈话内容归结为一点,这就是:中国向更加开放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7.
杨烨 《学理论》2010,(16):140-141
文章讨论的是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喜欢瞬间绽放倏而凋落的樱花,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日本这个民族的自杀率比较高发,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心中"(即殉情)的场景,日本人喜欢"物哀"的感觉,这些都表现了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平白 《瞭望》1998,(Z1)
刘备的“小圈子主义”●平白说起三国故事,人们每称道刘备之仁义。其实,所谓仁义云云,“哥们义气”而已。“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关张的哥们义气,在刘备势力集团中形成了长期、顽固的“小圈子主义”,他以之起事,以之败事,是小圈子大大减损...  相似文献   

19.
蒋鸿 《学理论》2009,(23):181-183
2008年,云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大力开展“三生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同时也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推进云南省“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三生教育”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入手,寻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云南省“三生教育”活动的统一性,着力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云南省“三生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1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2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