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黄凤志  武星 《唯实》2015,(1):91-94
东北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地区,东北亚海域是中国崛起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也是中国与美日等国交往的地缘政治互动的前沿空间,中美日地缘政治空间的折冲汇聚在此。而冷战遗留未决问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走向前景问题、中日战略抗衡问题凝聚了具有"火药桶"意蕴的"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使得2014年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仍将运行在安全困境"无解"的时空。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2.
郭万超 《求是》2012,(20):64
"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根源于中国特有的成长条件和发展环境。其一,中国的大国地位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大国和小国有本质的区别,小国可与大国结盟,依托其力量而发展,而大国则必须独立自主。其二,社会主义造成了"中国道路"与西方模式的根本区别。中国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现代化新道路,必然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三,中华文明是"中国道路"的根脉。中国是世界上惟  相似文献   

3.
正《大国外交》王帆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大国崛起,需要大国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的一抹亮色,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实现了从"韬光养晦"到"大国外交"的重大转变,外交新理念不断推出,南海推进战略,APEC与中国,亚投行,"一带一路",种种新举措,令世人炫目,充分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智慧和力量。但是,中国的周边形势仍存在若干不利:美国高调推行所谓亚太地区"战略再平衡",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朝鲜核问题,台湾问题……纷争不断,波谲云诡。秉持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4.
正与用暴力限制传销者自由的北派传销不同,南派传销是一个有关金钱、暴富和欺诈的系统。"纯资本运作",注重文化教育,参与者必须"爱国",每天早上背《弟子规》……而"七千人卷入,却无一人报案",也预示着旧的防控机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村和农民,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而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三条思路抓好"三农"工作,则是当前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1936年3月的一天,上海《申报》突然在醒目位置刊出一条"寻人启事",启事要求被寻者"伍豪"务必于5月5日去北四川路新亚饭店与落款者一晤,共商要事。"伍豪"是周恩来早年在白区工作时的化名。  相似文献   

7.
正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亲历亲见亲闻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4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  相似文献   

8.
《前线》2016,(9)
正西方学者频繁提到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说法来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名言,"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崛起大国)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现存大国)的恐惧"。从国际关系理论来说,"修昔底德陷阱"实质是一  相似文献   

9.
<正>受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与主要大国关系的影响,几十年来,中国外交在战略上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几乎每十年一个大调整的基本态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既反帝又反修"到70年代的"一条线"、80年代的"不结盟",再到90年代的"韬光养晦"和如今的"大国外交",无不是随形势而变化。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看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外交史,  相似文献   

10.
"大国崛起"是指15世纪以来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具有强大实力的国家的起步、发展和扩张的历史轨迹和当今状态."中华振兴"是指中国为成为一个对世界发展进程施展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负责任的大国是怎样建设、发展和腾飞的."大国崛起"为"中华振兴"提供了经验启示,同时已崛起大国的恐惧、敌视和排斥的复杂心态及复杂的国际环境也使得"中华振兴"成为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崭新而又异常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但中华民族只要在吸取"大国崛起"经验和自身发展教训的基础上理性的应对,"中华振兴"就不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1.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BRICs)四个新兴大国正在屈起,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力量逐步增强,这四个新兴大国必将对实质上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格局而表现形式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构成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必将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相似文献   

12.
<正>在本溪市,提起辽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本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钢")北营炼铁厂1号高炉作业长张军,不少人都说:"当下不是大力提倡大国工匠精神吗?依我看,这张军就是炼铁界的好工匠。"前去采访的路上,我们想象着张军的样子:"名气这么大,怕是岁数不小了。"所以一见面,看到那张年轻阳光的面孔时,我们吃了一惊。而在采访过程中,当张军一摘下安全帽,我们又吃了一惊:年纪轻轻的他,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南陈北李"之并称,彰显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当时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两人的姓前之所以冠之以"南"和"北",并非单指陈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而主要是指建党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广东,而李大钊在北京,从事一项共同的伟大事业:两人一南一北,交流往来,研究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名称、纲领、组织筹备等问题,最终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放弃"双重国籍"对于新中国外交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认为"双重国籍"的放弃既是中国争取印尼等国家、开展睦邻外交的国家利益需要,同时对于华侨华人更好地在当地生存和发展又有其必要性;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国籍问题并非当时华侨华人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华侨华人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双重国籍"的放弃在当时只是中国政府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本文还认为"双重国籍"问题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大国地位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国并未因放弃"双重国籍"而失去华侨华人这一资源,因而此举无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还是侨务而言,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第六十章,因此句微言大义,言近旨远,其确切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较为赞同唐玄宗之注解:“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即治理国家与烹饪小鱼一样都应不折腾,少翻动,否则会“民伤”、“肉碎”,法弛国乱而无所得。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知名未来学者多丽丝·奈斯比特和畅销书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合著的文章《从"三个一致性"看中国的成功》中指出:"习近平主席的魅力和他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基于过去5年实现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在这两个美国人的眼中,"习近平主席的魅力"就是一个大国领袖的魅力、大党领袖的魅力。而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作为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则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17.
筱蕾  徐忠 《党史博览》2014,(3):28-28
淮水北调工程是南水北调最早的创新与实践。淮水北调的方案是从淮河下游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制定的。自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淮北平原连续数百年遭受洪、涝、旱、渍、潮、碱、淤的危害。20世纪50年代初,江苏省开挖了新沂河等,使抗灾能力有所增强。但是雨涝、干旱的威胁仍然很严重。江苏省委为解决淮北地区贫困的根源——缺水问题,作出了"淮水北调、分淮入沂、综合利用"的决策规划。  相似文献   

18.
时殷弘 《前线》2014,(7):47-49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并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开创性阐述,已经引起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重要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对这个创新性概念及其内涵,我们需要做深入辨析和思考。"新型大国关系"概念辨析"新型大国关系"概念首先是个战略概念,因而所需的辨析、理解和设想首先应当是战略性的。"新型大国关系"一语内有两个关键词:"新型"和"大国"。这两个关键词都含有深意,中国政府在公开宣讲和提倡中侧重"新型",同时实际上也蕴示"大  相似文献   

19.
英国自1973年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以来,英欧冲突不断,"疑欧主义"长期流行。为何入欧43年后公投"脱欧"?英欧预算矛盾、过多的管制、共同农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欧盟的对外反自由贸易性质、移民问题、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是导致英国"脱欧"的八个因素。其中前五个因素存在已久,将英欧关系压迫到英国"脱欧"的边际附近,导致英欧冲突不断;后三个因素才是造成英国最终"脱欧"的边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田艺欣 《先锋队》2011,(19):40-42
"7月26日,引黄工程北干线进行试通水,位于偏关县下土寨的北干线分水闸首次开启,黄河水以每秒1立方米的流量穿越隧洞缓缓流向调节水库,这意味着同朔人民国庆前可引上黄河水……"近期媒体对引黄二期工程北干线试通水的大量报道,使"引黄入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那些工程建设者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故事也渐渐被人们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