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在城市圈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政府之间的合作起着主导性作用。城市圈内政府合作的制度模式和职能定位问题思路不清,不利于城市圈内政府合作的推进。探索城市圈内政府合作的合理制度模式,并对城市圈内政府合作职能进行科学分析,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两型农业”要统筹兼顾两大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基地生产和庄园式立体式名特庭院种养这"两大模式",是基于武汉城市圈内发展农业的不同地貌特征与条件、不同生产形态与规模、不同生态环境与循环和不同的产业延伸与放大而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坚持唯物辩  相似文献   

3.
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黔东南州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逐渐突显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总结、推广和进一步提升。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黔东南州农、文、旅等产业发展作出多次指示,是对黔东南州"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充分肯定、高度关注和殷切期待。一、黔东南州"农文旅"一体化涌现出的几种成功模式(一)凯里云谷田园模式  相似文献   

4.
朱文兴  卢福财 《求实》2013,(2):61-64
构建经济与生态一体化的产业共生网络,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必经之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共生网络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内产业基础、现实条件,围绕"谁来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的操作思路,建立区域内产业共生网络的系统构架,并逐步健全该地区产业共生网络建设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松桃提出"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思路,实现了现代农业和山地旅游的两大生态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盛夏时节,走进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盘石镇省级农业园区"黔东草海",只见牛羊满坡,一望无垠的绿草地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满目是景。盘石镇省级农业园区主要以生态畜牧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循环农业及生态旅游业,打造"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园区种植牧草2300余亩,总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农业在发展实践上沿着"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和产业横向交叉发展的"两维"路径展开,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论是对应的两大理论解释。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产业融合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与多功能农业的实质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纵向与横向融合发展,纵向与横向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纵向上趋于延长、横向上趋于拓宽的块状农业产业链,最终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李鑫 《理论导报》2008,(3):32-33
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产业集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产业集聚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它的发展从多个方面加快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使得该地区内产业集聚的形成和深化成为可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带动湖南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丁鸿君  沈坤荣 《求实》2016,(12):40-50
实现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是"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国土开发结构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产业转移对于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新经济地理产业扩散模型分析发现,产业转移与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即产业转移通过影响产业空间布局、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作用于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因此,在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应当着力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来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9.
魏一佳 《求贤》2021,(1):22-23
关键词:人才生态滨海新区着力加强信创产业人才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共同缔造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力发挥人才集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优化"四个作用",推动信创人才生态和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助力打造"中国信创谷"。高水平建设,提升产业人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提升产业协同运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世纪桥》2010,(1):87-88
本文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等措施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更好更快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分工与合作始终处在核心地位。南昌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合作,需明确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合作的基础条件,区分产业间的差异,厘清产业互补关系,充分利用南昌的比较优势以及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互补关系,实现传统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等多领域、全方位的互惠合作,进一步把南昌的区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正六枝特区紧紧围绕"全域景区、全域旅游"理念,探索出一条基础设施大提档、景区面貌大改观、对外形象大提升、特色文化大繁荣的"旅游+"发展之路。六枝特区紧紧围绕"全域景区、全域旅游"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文旅一体化、城旅一体化、农旅一体化、体旅一体化"思路,做足"文、城、农、体"文章,探索出一条"旅游+"特色旅游发展之路。2017年上半年,六枝特区共接待游客350.3万人次,同比增长78%。旅游总收入12.77亿元,同比增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石家庄是一个新兴的省会城市,通过"三年大变样",甩掉了旧城的历史包袱,以崭新的面貌站在历史的起跑点上,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要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明确工作重点,强化落实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周明生  陆小康  李猛 《唯实》2006,(4):17-20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引人注目,而作为圈内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热点话题。南京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地方政府目标多元化造成圈内汽车产业分散经营,集中度不高,未能达到规模经济。南京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应该走产业集群化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地方政府、汽车厂商、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上海是长三角的"心"与"口",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上海对宁波在引资、产业转移、服务、引智等方面具有扩散效应,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人才、资金和企业方面具有回程效应.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4,(3)
正共聚合·共发展·共分享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采禾国际集团"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是以城市与城镇为主体,根据地方区域资源、产业结构、发展规划需求,量身定制的产融城一体化投资运营模式。通过主题量身定制方式,采禾国际集团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源进入地方区域,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一同打造不同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城镇综合体、产业聚集区等,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智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自身的性质与作用,决定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与功能。城市圈作为区域经济运行的平台与竞争的载体,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旅游欠发达区域的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呈现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现状,需要在“十二五”开局进行战略研究,更新发展理念、秉承发展原则并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十大关系”。通过一体化整合的战略引领,实现城市圈内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张伟志 《奋斗》2013,(6):18-19
正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涉及到统筹产业、统筹城乡、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镇化,核心动力在于抓好产业项目建设。近年来,我们依安县按照市委要求,把握几届班子坚持的"食品、陶瓷、生化"三大产业定位,着眼原有企业布局分散、产业不集中和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19.
《学习月刊》2011,(2):66
武汉市黄陂区立足自身独有的城市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取得明显成效。一、坚持走旅游产业"三化"发展之路1、旅游发展区域化。通过专家多方论证和规划,我们将山水相连、资源同  相似文献   

20.
谭平 《理论导报》2016,(1):62-64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是以城市为中心,单纯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市民,也不是以乡村为中心,单一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变城市,而是要坚持城乡并重,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促进城乡在发展理念、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城市能品味到乡村的生活品质,在乡村能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既要"求同"、突出一体化,也要"存异"、避免等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