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西夏民族服饰形成的历史属性,从西夏民族的起源到建国,及对西夏民族影响深远的民族迁徙,阐述西夏服饰审美特征的历史原因,从其统治阶级服饰中的异族审美符号和庶民服饰自由的外族审美特征,论证西夏服饰具有融合汉、回鹘、吐蕃及其他外族影响的典型性大融合式的服饰审美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鹏 《学理论》2012,(18):109-110
从来没有一个关乎文学的定义获得学界的公认,一个在教科书中最为流行的定义是: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但是何为艺术,又是一个让人说不清的概念。但是无论艺术的边界多么难以划定,审美最为艺术的本性却得到了公认。根据概念间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审美性推出文学的审美本性。文学之为文学就在于它的审美性。从这个点出发,考察文学是否进入自觉时代就有了三个方面的参照标准:一,文学的审美性有没有得到认识;二,有没有围绕审美性进行的文学创作;三,有无审美观照下的文学批评。以这三个参照标准重新考察文学自觉这个问题,发现早在魏晋之前文学自觉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3.
徐龙飞 《学理论》2010,(24):178-179
在才子佳人文学中,不少作品对“英侠”有所展现。“英侠”形象的描写不仅意味着创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倾向,更体现了不同文学类型之间的交融与挪移。这类形象的出现体现着才子佳人故事对英雄传奇与侠义故事的借鉴,周时又开启了清代中后期儿女英雄故事的创作之门。  相似文献   

4.
王鹂 《学理论》2009,(20):172-174
文章针对审美情感因素研究了魏晋文学的特点。比较说明了魏晋文学理论与儒家诗教说的不同点是对文学创作活动中审美情感因素的重视,并分析了魏晋诗歌作品中对超乎儒家政教色彩的爱情和生命意识的表现,指出魏晋文人对情感的重视使得魏晋文学更进一步表现出文学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5.
略论文学审美作用的全心灵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文学审美作用的全心灵性,强调的是文学对读者的审美作用所能达到的心灵广度和心灵深度。文学对读者所起的审美作用,从横向上看,涉及到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在内的心灵的所有侧面,具有为哲学人文科学及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心灵广度;从纵向上看,涉及到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在内的心灵的所有层次,具有为哲学人文科学及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心灵深度。  相似文献   

6.
胡磊 《学理论》2012,(22):132-133
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文学作为起点的话,新世纪文学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个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文学也像万花筒一般充斥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这样一种新时代的变化在文学上体现出的新质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文学研究和评论界的注意,这些新的元素的注入必定形成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从文学价值的多元化、文学的非精英化、文学的都市化、文学的市场化等四个方面来论述新世纪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3)
汉代学校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之势。主要原因是行政运作和官员仕进制度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汉代思想文化政策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汉代文化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学校教育创造条件;文化传承内容的变化促使学校教育发展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全根先 《学理论》2009,(26):104-105
本文通过对民间歌谣的梳理、剖析,勾画了汉代吏治的基本面貌,既有对丑恶的社会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为民谋利的清官廉吏的赞美与歌颂。  相似文献   

9.
高二旺 《学理论》2012,(35):165-167
汉代是中国古代利用礼教进行道德建设比较成功的朝代,不仅礼教和德治天下的理论不断完善,而且运用礼教推行道德教化的实践也逐渐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汉代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全社会普及礼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梁英 《党政论坛》2009,(20):60-61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总的来看,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2)
"意识形态"用来界定文学,只能表现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特征,"审美"作为人类主观的、情感的、想象的创造性活动,才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意识形态的文学,往往成为对于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成为庸俗社会学的试验场;纯粹审美的文学可能沦为个人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缺乏现实关怀、人文精神的文学,它的价值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之间,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主体的自我生成之间寻求到平衡的文学,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历史—人文"的价值追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依据就在于此,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12)
汉代岭南地区与中央王朝关系密切,岭南的贡纳情况则是涉及两地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交通方式、时间、职官、贡品种类等角度对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做一简单的介绍,以佐证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探究汉代岭南地区与中央王朝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为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化、形象化的人文意识,是为了满足人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作为人的"发展的需要"的核心部分的审美需要而存在并显示其价值的.文学与经济、政治以及哲学人文科学在价值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文学在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价值定位,印文学的价值是把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包孕在娱乐价值之中的感染性的、综合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自由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客家服饰文化的形成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早期客家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由于当地独特的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客家服饰在款式、形制上逐渐形成了自己风格和特点,正是由于这种浓厚的区域特色服饰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湘西苗族服饰极富装饰美,其服饰的样式、色彩、图案、制作工艺等充分反映了湘西苗族服饰富于古朴、精美、优雅、独特的装饰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张俐 《理论导刊》2006,(5):74-75
祥瑞作为一种预兆和象征,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汉代在战乱灾疫以及祥瑞思想意识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并将祥瑞观念渗透到政权经营、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文化艺术之中,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9)
色彩是服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而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湘绣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服饰设计者应当从各个角度考虑人的肤色、体形,考虑湘绣图案的搭配、材质的运用,通过色彩的运用进行修饰,整体达到统一性。因此,深入分析和解剖湘绣服饰设计上色彩的运用美对于湘绣服饰设计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大艳  王奥玲 《学理论》2010,(29):194-195
文学创作和时代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时代决定了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与之相对,文学对社会发展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可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观念,从而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环境文学最早诞生在美国,它是工业化的产物,其所宣扬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环境的环保理念对大众环保运动和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箜篌引 《各界》2013,(4):62-65
东汉是一个“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禁锢、动辄得咎的年代。大多数人以路人的姿态观望,或闭口不方,或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20.
在形而下层面,人的存在境况,主要取决于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组关系.文学要在此岸世界的形而下层面,展示其审美的价值取向,就应该以自己的形象真实、情感倾向和语言艺术,通过对环境、政治以及道德问题的关照,对应地给人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进步的政治理念和健全的道德良知.惟其如此,才能表达文学对于人的世俗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