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技术即无家可归的年代,海德格尔经验的是非诗意的居住,他因此期待还乡,期待诗意地居住于语言的家园中。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显现于其晚期的语言思想中:语言不仅道说而且沉默;在对语言的倾听中形成了诗与思的对话;能死者接受天地人神语言四元所给予的尺度,从而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环境问题,促使我们建筑当代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王俊 《求索》2011,(11):106-108
海德格尔的晚期思想凸显出对作为纯粹语言的诗意语言的思考,但其诗意语言思想有其限度。我们需要对其诗意语言之思以及语言本身进行再思,揭示诗意语言的当代性,让诗意语言成为真正纯粹、开端性的语言。在区分欲望的语言、工具的语言和真理(诗意)的语言三种话语之后指出:诗意语言同时是欲望、工具、真理(诗意)三种语言的游戏。当代意义上的诗意语言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在当代的命运,促使我们建筑当代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后期或者晚期的语言思想,既处于西方现代思想的终结处,同时又处于后现代思想的开端处,终结是一种完成,开端包含着未被展开的丰富性,因此对于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研究便成为了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在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研究上,国内外学术界源于批评视角或对于海德格尔思想分期的原因,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均存在值得商榷或不足之处。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条新的研究思路,指出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在诗意语言的维度中,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思想、诗意的居住同属一体,它们构成了海德格尔晚期之诗意语言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自身具有先在性、规定性,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的语言也是不可言说的。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语言的特点及其分析言说——言说者——已言说的——尚未言说的——劝说这种整体性结构表明,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为存在自身的本性语言不是不可言说的,而是可以言说的。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走向语言,认为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规定性。此语言是作为存在之道说的纯粹语言,从而区别于遮蔽存在的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源于思想的经验》是海德格尔思想诗作,勾勒了其晚期思想的地图。此诗作是对存在之道说的回响,它呈现为思想的倾听和语言的应答。宁静一词直接相关于语言的发生,宁静与声音(发声)相关,声音与倾听和言说相关。据此,宁静理解为存在的道说,形象化为"宁静的排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宁静":首先,宁静发生,这是存在层面;其次,倾听宁静,这是思想层面;最后,道说宁静,这是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6.
追问存在的意义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海德格尔后期走入语言,敢语文-存在思想。他通过词这分析揭示了存在与语文的源始统一性。语言的本质在于存在之言说即道说。思存即思存在现象学地展现和给予亦即存在之历史,存在历史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亦是此在的家,存在在语言中生成并保持其本真历史。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诗意文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文化中,先秦儒家文化具有诗意的特质,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性善的积极人性观、致中和境界的和合存活观、诗教与比德的隐喻言说观三个方面.先秦儒家先哲对诗意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基本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光大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智慧,也是建构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操作机制的重要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8.
“道说”———本质的语言乃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进而为确立人与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崭新的基础;海氏指出,生活在“思想贫乏”时代的当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通过“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而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9.
曹诗图  韩国威 《理论月刊》2012,(6):156-158,175
"基础存在论"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超越主客分立,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在"的研究来取代对"在者"的研究,建立有根的本体论,这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哲学研究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运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诗意地栖居"的观点,对旅游的本质进行深度解读,认为"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思想精髓,是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诗意地栖居"是旅游的理想追求,其实质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而旅游的本质则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或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对于禅宗而言,得悟的境界难以言表、不立文字,是强行的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则明确表示:禅宗所言之境界正是其毕生所述。从中可见,至少在语言问题上,海德格尔和禅宗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都在暗示我们抵达存在之大道的不可言说性。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语言的诗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川 《求索》2008,(4):109-111
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内反对主客二分,彻底反理性,提出了“此在与世界”的存在论观点,强调了语言的本体地位,突出精神创造的本源性和绝对性,使人们关注重心从“在者”(存在)转向“在”本身。海德格尔对人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深入探究语言与“此在“之间的本质关系,从而给语言赋予新的意义——鲜活的诗性意蕴。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处于"神谕论"向"人义论"嬗变的文化语境中,为了有效地宣扬其政治伦理以及道德修养等思想,采取"托古言志"、"以诗言志"、"比德喻志"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诗意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意义生成机制主要体现在按照"以善统真"、"以美促善"原则去导引倾听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修于己".  相似文献   

13.
蒋冰清  ;刘宇红 《求索》2008,(3):199-200
海德格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他从存在之思来思考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未被遮蔽的存在的真理;语言是存在之家;人言对道说的应合与思诗和一乃是通向语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谭文旗 《前沿》2013,(14):40-44
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在寻追永恒、本原、真理、家园。这种寻追情态我们称为求“道”。中国哲学显示出:“道”在自然显现(道家),“道”在“我”“心”的敞开(儒家),“道”在自如其是(禅宗)。西方哲学显示出:“道”在上帝(本体论阶段),“道”在科学(认识论阶段),“道”在“言说”(语言存在论阶段)。“言说”指引“道”,“言说”通达“道”,“言说”构建“道”。“言说”其实就是“道”。  相似文献   

15.
张福海 《求索》2011,(1):141-142,65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行进于诗性之途,而诗性之途说的是海德格尔是在境域生成的路向上来运思的,从而体现出其"中-道"思想的诗化倾向。"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思与境偕,思在存在中生成本真的人言,也即诗。思与诗偕,共同看护存在的真理之家——"语言"。语言也就是"真理的澄明之境"。"中-道"即境域生成之思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中-道"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思维取向,是海德格尔诗学的哲学始基,对"中-道"的澄明将对海德格尔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引。"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遵循中-道之路,海德格尔诗学研究才会获得本真的指引。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艺术的艺术场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心理诉求。"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与民族艺术的追寻契合,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生态美蕴,更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审美臻境,也是构建中国梦的重要旨归,在逐渐"物化"的社会,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点亮了一盏指明灯。  相似文献   

17.
李晖 《求索》2011,(6):131-133
庄子和维特根斯坦都以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为立足点,强调语言既提供言说的便利,又禁锢对世界的终极表达。庄子之"道",最高的境界是"不可说";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主旨是通过"可说"来显示"不可说"。从比较视阈看,庄子和维特根斯坦因各自所处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两者有关"可说"、"不可说"的哲学观在起缘、具体内涵和最终解脱方式等诸方面既有融通又有分流。  相似文献   

18.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人生存的一种理想状态,不仅反映了人对于安全和归属的本能愿望,更反映了人对于美、对于爱、对于和谐自由的一种精神渴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集体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环境,让他们接受健全的教育——知情意行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几年来,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努力让班级成为可以诗意栖居的乐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理想风帆启航的港湾。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20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如何吸收采用老子和庄子文本中的意象、隐喻和观念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中国和西方思想的互文性。相当多的思想家对老庄哲学感兴趣,其中包括布伯和海德格尔。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1)老庄哲学中对效用、益处和目的性的质疑如何成为德国哲学吸收的重点。(2)技术的现代性和工具技术合理性表现为意义的危机和失落,《庄子》的诗化特征如何为恰当地回应这一问题提供线索,即从老庄思想中所能理解到的那种诗化的、灵性的世界如何成为布伯和海德格尔批判技术现代性的武器。(3)布伯和海德格尔对庄子的关注并未回归到一种教义虔诚或超世的神秘主义——布伯期望一种内在地居于世界之中的现世的道,海德格尔期望一种诗化的道——这是如何做到的。不同于布伯早期从老子那里吸收的单一的、基础性的、反语言的教导方式,《庄子》里表达了一种对话式的、沟通和解式的精神。通过将语词、微笑和寓言哲学化,庄子用类似于犹太教哈西德派言说故事的方式,把对"道"的教化带回到日常生活中。在道家和哈西德派的教化中,诗性的情感话语比认知命题更具优越性。海德格尔对道家的理解深受布伯影响。海德格尔为了回答"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对道家的解释中表达了一种不能被还原到工具计算思维中去的"诗意栖居"的想法。布伯和海德格尔对道家的不同解释,表明对技术作现代性批判有不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语言理解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早期着重从人的此在性出发探究语言的言谈属性,后期则倾向于大道之说的显隐二重性。但其语言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即是对存在的追寻,从Rede、Sage到语言是存在之家,从语言的本质到思诗合一,都体现了海德格尔运思语言与存在共通的大地性,以及其语言哲学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