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布迪厄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的进一步发展,结合生命历程理论中对时间性的理解,本研究将大学视为农村籍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场域”,并探究其在城市中的文化适应过程。研究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由于缺少城市场域下的相应惯习,因此在遭遇生活各方面的不适应的同时,其原有自我评价体系崩溃;但通过在大学这一关键场域中获得的“大学生”身份和大学中的各类资源,重新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和弥补自身相对劣势后,农村籍大学生在大学场域中实现了城市文化的文化适应,并在其毕业之后最终形成了农村身份认同和城市生活方式认同并存的特有认同。  相似文献   

2.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明太 《求索》2011,(5):181-18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由于社会资本的占有劣势,农村籍大学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比非农村籍大学生更大的就业风险。本文剖析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机理,提出了农村籍大学生缓解就业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韩钰 《青年探索》2016,(2):46-54
拥有较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要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与布迪厄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资本不同,本研究以家教、家风、家传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作为分析农村青年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通过对鲁西南H村和M村接受高等教育或经商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口比重和各自家庭与村庄家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对比,重点分析父母的文化素养、习性,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投入,村庄家族风气等在农村青年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尽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青年在入学和流动机会等方面与城市青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机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坚韧、执着的农村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期望和对教育时间的投入,再加上村庄家族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帮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年通过升学、就业、务工等方式进入城市,其中不少青年留了下来,成为城市新移民、新居民。当前城市青年移民在生存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住房、工作等民生问题方面的压力成为阻碍他们全面发展的障碍。政府、社会、共青团组织要从促进青年发展,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高度,关注重视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切实解决好他们的民生问题,帮助引导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的社会适应不仅包括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适应,还包括他们对农村社会的适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不仅在对城市社会的适应方面存在重重障碍,而且对农村社会的适应方面也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6.
融入城市的仪式——麦当劳消费对青年民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智平  黄卓宁 《青年探索》2006,(5):65-67,85
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青年民工通过积极调整自己的消费方式,使其与城市生活接轨,以期在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层面上完成城市适应。本文以麦当劳消费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描述青年民工的消费行为、消费体验、社会互动等情况,试图揭示麦当劳消费作为他们认同重构和城市融入的工具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国四城市1014份问卷的研究表明:总体来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城市社会适应具有正向影响,但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工龄四年以下的高校毕业生受人力资本的影响要大于社会资本的影响,而工龄四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要大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另外,实践性人力资本与体质性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城市社会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习性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城市社会适应具有负面影响,这一结果与预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11—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与非农村籍毕业生相比,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在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支收比等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不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选择。结合研究结果,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9.
资本与文化的结合催生了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化丧失了以文化人的功能,体现出文化功利化、过度娱乐化、真实虚幻化、趣味自私化的价值取向,使当代青年失落了精神信仰追求,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同时给当代青年自我认知和人格构建带来阻碍。因此,结合青年人自身特点与社会角色,通过重建青年精神家园、发扬青年积极风格、回归青年文化主体性,来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扩招以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移民群体--智力型民工.这一群体具有素质高、年富力强、注重同窗关系、生活时尚、暂时漂在城市等群体特征,但是他们并不具有"蚁族"所指称的聚居特征.本文结合一项全国的问卷调查,对智力型民工的形成原因和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杨哲  王小丽 《理论月刊》2014,(1):170-174
文章通过运用安徽省调查数据,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精神压力。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和现代意识,现实社会藩篱使其难以真正适应城市生活;市民认知、文化缺位以及制度阻碍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精神压力产生的客观因素;自身文化水平、理想与现实差距以及其游离心态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精神压力产生的主观因素;从而提出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来消减该群体城市融入中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2.
城郊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战略举措.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农民的整体搬迁和空间位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作为移民对于新环境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技术系统、制度系统以及观念系统,因此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相应地就形成了技术层面适应、制度层面适应以及观念层面适应.技术层面适应表现为从农耕生产向从事工商业的技能转型,制度层面适应表现为对城市科层制组织和各种规制的适应,观念层面适应表现为移民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上发生的现代转向.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集中居住区的"物质"要素建设,更要注重"非物质"要素建设,关心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社会的到来和消费主义文化的迅速传播,冲击了农民的传统消费观念和行为。农村消费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同时发挥着作用,在这两种消费文化的共同影响之下,农民的生活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出现了积极和阻碍的双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务工青年逐步脱离传统乡村农耕文化而与城市工业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农村青年逐步分化为"乡土青年"和"务工青年"两大群体。伴随着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乡土青年与务工青年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在婚姻情感、精神信仰、生活伦理、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上。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乡土青年转化为务工青年,农村文化面临着持有者老龄化和文化断层,农村文化日益式微,离散型、分散性、无根化成为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关系到生态移民工程最终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长江上游牧区生态移民搬迁之后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搬迁移民在急促城市化过程中社会不适应的原因,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和职业培训在改善移民社会适应性上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对移民迁入地目前的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移民培训的内容安排、持续性、追踪机制、培训对象的态度以及培训参与者资源整合的能力是影响目前培训效果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当今农村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面临着困境,出现了传统文化弱化、城市文化在农村嫁接和农村文化操作层面的不完善等问题,改变这一现状,重构农村文化,需要加强农民的主体性,客观对待传统和现代文化,从操作层面上去努力构建现代农村的田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视野下的社会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们所能利用的实现特定目的的一定资源,它在政治认同、参与网络、规范秩序等方面具有积极功能。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指村民在自治事务范围内通过遵从、合作、协商、确立及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丰厚的农村社会资本有助于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农村村民的传统社会资本形式与村民自治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必须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提高村民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8.
青年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就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和城市的竞争力,也影响着他们的城市融入程度。青年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是一个城市关联知识获得与运用的过程。通过对"Free MBA"公益项目的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以及项目效果的分析发现,参加"Free MBA"培训,对于青年外来务工人员转变职业观念、提高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育社会资本,以及提升企业绩效和文化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知识屏蔽,促进青年外来务工人员城市适应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当前社会工作开展青年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具有重要的启示。通过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提升城市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有利于培养青年技术人才,提升青年城市融入和核心竞争力,满足城市发展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赵文 《青年探索》2014,(3):77-81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