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诸多人生观论战的主要参与者,而且还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观与民主观为主要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理论观点,在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胡适人生哲学思想的特点就在于: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个性自由的束缚和压抑;另一方面又反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指导人生的思想与行为,这种二重性的思想倾向乃是一切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胡适的人生哲学,对于全面把握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理论争论的实质与规律,对于促进树立与巩固共产主义的人生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文江(1889-1936)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现代资产阶级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马赫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作为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科学派的一员"主将",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哲学的著述,并在当时与以后的长时期中具有广泛影响,使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他看来,西方的实用主义、马赫主义和新实在论都同属于"科学派",都试图用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来认识自然与人生。但他特别赞赏马赫主义,认为马赫主义最能体现科学精神,并以自己是科学的卫士而自居。因此,深入研究丁文江的哲学思想,对于准确把握中国马赫主义思想的实质与特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产生发展的途径与规律、对于科学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阵线分明的大论战,它直接关系着辛亥革命的命运。论战的中心点是: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如何才能救中国?论战的一方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保皇派),论战的另一方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五四”时期“三次论战”的提法过去,我们一般都把“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所进行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与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梁启超、张东荪等人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与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黄凌霜等人进行的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统称之为“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这种“三次大论战”的提法不妥。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各派社会主义都来了","超过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成立以前就进行辩论,在共产党成立后,又进行辩论,陈独秀在这方面就写过好几篇文章.结果把无政府主义驳倒了,把其他各派社会主义思想驳倒了,马克思主义站稳了脚,在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界里边有了它的地位".关于陈独秀在这场大论战中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史学界已有文章专门论述;但对这场大论战中,陈独秀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迄今为止,尚无人加以阐述.本文试图就这一专题,加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论战的源起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是上世纪中 国哲学界三次大论战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论战。本文试 就杨献珍在这一场论战中的立场、观点和与他对立一 方的立场、观点作一介绍。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究竟是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论战双方见诸于报刊发表 的文章和有关史料的记载,这场论战的源起为: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围绕东西文化问题展开的激烈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刚刚获得的唯物史观来探索文化出路问题,提出了许多深邃的见解.他们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既不在崇古倒退,也不在皈依西化,而是通过一场民族民主革命洗礼,为自身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尽管由于诞生不久,他们的有些见解未尽成熟,但其别开生面的文化主张却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文人,曾经展开了一场文艺论战。这场斗争的是非曲直,本来是了了分明,史有定评的。但由于时越半世,所以今天的人们,对它多已陌生。在一些青年的心中,由于对这场论战的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纷争,引起了以杨献珍为批判对象的三大哲学论战,即"综合经济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的论战、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论战、合二为一论战。杨献珍的求实精神和勇气在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论战中显得尤其醒目,可以说,他是这场哲学论战中的主角和斗士,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成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值得后人景仰。  相似文献   

11.
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波平息了,痛定思痛,人们不难看出:这场风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长期泛滥的结果。近十年,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代表人物,在思想理论上制造混乱,混淆是非,严重地侵害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肌体,腐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灵魂。因此,要深入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澄清和纠正这些错误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以来,这场争论被史学界视为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而近年来,有的学者却又否认它是一场“政治论战”,认为只是一场“平等的学术讨论”。然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呢?我们应该从历史的事实中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和建国初期的反腐蚀斗争王秀珍1951年底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展开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是建国初期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一场严重斗争。这场斗争.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它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对革命队伍的腐蚀,...  相似文献   

1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早期的异化劳动和人的解放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一思想,把劳动异化拓展为经济异化。重新理顺和阐释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原生态含义,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政治、思想领域中,一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正在深入发展。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这种思潮泛滥开来,就会使许多人迷失政治方向,就会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导致社会动乱,我们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就会无法继续进行。这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视野中的"科玄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丽 《理论学刊》2004,4(8):31-34
“科玄论战”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 ,这不但因为它上承 19世纪末叶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下启此后中国哲学的三大思潮而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 ,而且因为其凸显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重新审视这场论争的内容和意义 ,对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得以表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历史思维为认知前提,突破自然主义的囹圄,阐明历史总体性的思维方式;以群众史观为应有价值,反对英雄史观为代表的个人主义,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以共产主义为实践目标,批判资本逻辑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使命。  相似文献   

18.
叶政 《唯实》2012,(6):9-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苏论战干扰了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在意识形态建设方法上强化了对"革命思维"和"斗争哲学"的路径依赖,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加速其呈现出正误交替并行的发展趋向。这场论战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逻辑的认知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当今时代的智慧和真理,真有不可超越的意义,这种不可超越的时代意义通过多视角的考察将会理解得更深刻。首先,从中国社会精神文化、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历程看,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最新阶段。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三大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是以孔儒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唯心主义哲学、孙中山进化论的唯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代表的现代哲学。这三大哲学形态依中国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发展,依中国三大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更替。不难看出,从近代形态中脱颖而出的、实现了向现代哲学迁跃了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现今时代的精神表现,它正处于  相似文献   

20.
骆奎 《世纪桥》2011,(1):51-5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而唯物史观自创立开始就被误读为一种“经济决定论”。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别走了不同的道路;早期西马的超越逻辑主要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路径,而阿尔都塞的超越逻辑则体现了科学主义的哲学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扩展了马克思哲学的讨论域,有利于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语境;而马克思的历史观并不是把一切现象都还原成经济作用的历史决定论,它本质上是主客体统一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