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6年7月至1948年11月,罗斯科·庞德受聘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顾问,帮助中国进行法制重建和司法改革。这段经历为晚年在思想上受到挑战的庞德提供了实践其理念的机遇。庞德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诊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理论体系盲点的注脚;但他对于中国法制的建言,贯彻了其社会学法理学的基本理念,其中的某些判断和建议,依然值得当代中国法律人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界对法哲学与法理学是否应该区分开来存在争议,本文认为法理学与法哲学都是研究法律一般理论的学科,但由于支配它们的哲学思维有差异,因而使得它们的研究模式有了差别。正是这种研究模式的差别导致了法理学与法哲学之间存在着区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针对法理学与法哲学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我们有没有必要对此做一个明确的区分,在什么情况下二者存在交集等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关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曾皓 《政法学刊》2003,20(4):3-5
对于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关系,我国学术界大致上可以分为“法哲学独立论”和“法哲学即法理学”两大系列观点。法理学与法哲学都是研究法律一般理论的学科,但由于支配它们的哲学思维有差异,因而使得它们的研究模式有了差别。正是这种研究模式的差别导致了法理学与法哲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不能因为这些区别便可以否定“法哲学即法理学”这种观点,而且这些区别的存在只应被看成是划分法理学或法哲学中不同流派或分支的一个根据。  相似文献   

5.
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自其共存之始便诸多争议.尤其是在我国,二者常常被混用.要想理清法哲学与法理学之间的关系,必须追溯到二者的产生之时,回望其发展演进的历程,在动态的法学思想史中寻找“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初衷.所谓的“法哲学”实际上是由大陆法系国家所创造的概念,是指对法的形而上学的理性思考,是关于法的哲学;而“法理学”则是由英美法系所创,是一个处在发展演进中的概念.我们需要深入各自的语境中去理解二者的概念,理清二者的关系,在引入西方法学理论时做到清楚的鉴别和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法理学、法哲学关系辨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前我国把理论法学与法理学视为一体 ,这不符合理论法学内部学科分工的要求 ,也正是我国理论法学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特别表现在法哲学与法理学的不分上。法理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指导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 ,使立法、执法、司法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和明确的指导思想 ,以保持其高度地协调一致和有效地落实在人们的行动中。法哲学研究则要探索所有法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显然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7.
论哲学化的法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理学名称经历了从部门哲学、法哲学、法律哲学、法理学到哲学的法理学的演变过程;法理学学术问题有描述性问题、规范性问题和哲学问题三种基本类型;研究法的哲学问题的法理学实际上就是法的世界观的学问,具有人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特征;在当今时代研究法理学哲学问题的最好途径和最好方法是对历史中的法理学进行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法学方法论发展了哲学诠释学的相对主义观点,与科学主义法学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动摇了法治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在后现代法学方法论中,存在着反基础主义、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等几种主要的法律思维形式,它们对法律知识的客观有效性持怀疑的态度,否认法律体系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普遍性标准,也不承认法律可以从某些超越性的道德价值中推导出来,而将法律看作是政治权力角力后的结果,法律的阐释者正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关于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关系的观点有五种:等同说、相近说、包含说、交叉说,并列说.需构建广义法理学或综合法理学的学科体系,以厘清法理学同法哲学的关系.广义法理学包含了指导性法理学、法哲学、法规范学、法社会学等;狭义法理学则不包括法哲学,二者互相并列.法理学与法哲学的研究对象虽互有交叉,但其研究的主要方面、着重点、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等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法理学改革初步--法理学研究范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东华  潘志瀛 《河北法学》2006,24(2):157-160
在法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学生们不爱学法理学.追根溯源,是法理学本身存在问题,如过分关注部门法中的具体问题,法理学自身的体系不科学等.法理学要想重新获得尊重,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It has become a common place of contemporary legal theory, particularly postmodernist legal theory, to reject modernist jurisprudence’s assumption of law’s disciplinary autonomy. Within this enthusia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law, what is less common is detailed analysis of precisely how interdisciplinarity is figured, rhetorically and epistemologically, in the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legal theory. It is with a view to detailed analysis of this kind that this paper emerges. Its aim is to explore in detail how interdisciplinarity might be figured, and with what consequences, in the jurisprudence of postmodernity. The particular site of this exploration will be Costas Douzinas and Ronnie Warrington with Shaun McVeigh’s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the Law of Text in the Texts of law. Published in 1991, this text remains widely influential – it has become a contemporary classic in its genre. It is not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however, to represent this text as exemplary. Rath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ad this text in its particularity, to focus on its particular vision of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figures interdisciplinarity in terms of genre; and that this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s problematised by the unacknowledge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genre – one associated with Jacques Derrida and the other associated with Jean-François Lyotard – which the text invok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ject of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 as title and as label – appears rather differently if it is imagined, on the one hand (following Derrida)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passe-partout and, on the other hand (following Lyotard),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differen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is internal tension should at least give us pause for thought when approaching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n postmodern legal scholarship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2.
发展权的后现代法学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权是新一代人权的重心,然而发展权并不为西方国家所认可。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的立意和方法论,从后现代法学的视角对发展权进行解读并对其权利属性、权利重心地位加以证成;指出发展权是超越现代性的必然要求,进而证明发展权是后现代人权的基本形式;在这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权是后现代人权法的权利重心,是后现代法学视野中人权实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赵明 《现代法学》2003,25(3):27-34
李步云既是当代中国颇有成就的法理学家和宪法学家 ,又是“新时期”最早“自觉”到“法哲学”的法学家。他是从当代中国法理学和宪法学的“局限性”意识出发 ,而提出其法哲学主张的 ,其法哲学体系是围绕法的唯物论与认识论、法的辩证法与发展观而构筑并加以逻辑展开的 ,是对法理学问题的既深入又超出。为中国法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方向和标准 ,是李步云法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Hirvonen  Ari 《Law and Critique》2001,12(2):159-183
Law and Critique - “Deconstruction is justice”. How are we to understand this striking and extraordinary sentence Jacques Derrida has written? Whose justice? Which deconstruction? The...  相似文献   

15.
法哲学的智慧与旨趣在于对真实的人的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这种哲学观照体现为在对真实的人的法律生活的现实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的法律生活进行的价值改造,从而在思想上对人的法律生活进行理想型塑。  相似文献   

16.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运用整体论的方法,描述了西方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各种法哲学流派的思想、理论和主义,论证了法律是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探讨了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论,从而完整地构建了综合法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部门法理学是法理学与部门法学间的交叉学科,不是哲学与法学间的交叉学科,部门法哲学更像法理学而不是法哲学。这两个名称的选择不存在对或者错,而是妥当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大力提倡法治建设的今天,法学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突显。然而,在我国这样一片法学教育基础薄弱的大地上,法学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唯有消除这些鸿沟,我们的法学教育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本文将从法学德育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基础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与法学教育本土化、法学教育的质量与法学教育的规模等范畴的对比中来揭示当前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德育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法学教育质量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法学教育的重点需求,法学教育必须向这几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