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大小、官职高低为标尺去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官本位”在中国存在了儿下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其丰要表现是:一是社会充斥着“当官”期待,“做官光荣”、“升官发财”和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二:是制度设计把“官”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2.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召见一批从基层选拔来准备重用的官吏,考问他们:“天下什么样的人快活?”众人所答,朱元璋都不满意.当有个叫万钢的回答:“畏法度的人快活”时,朱元璋称赞道:“说得好!”随即任命万钢为广平府佐官.“畏法度的人快活”,确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法度者,法律;快活者,心情舒畅也.这里的“畏法度”,不应单纯理解为惧怕法律,而应引伸为知晓法律,懂得法律的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一些学者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乃“先治官”。一、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官”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即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依照人民的授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所以,“官”实质是人民的公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4.
心有所怕     
吴冬梅 《中国监察》2009,(22):64-64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怕”的内涵说得很清楚,告诫人们不仅要“畏天、畏地”,而且要“畏天命、畏大人”。怕人知,怕被抓住,怕报应,怕的东西越多就越平安;如果胆大妄为、无法无天,那结果便是耻辱和悔恨。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原局长赵家富,生前有个“最害怕”,那就是害怕“完成一个工程,倒下一批干部”。正是这个“最怕”,使他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赵家富的“怕”启发我们,党员干部更应有所怕。  相似文献   

5.
张翔 《行政法制》2002,(3):40-40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快乐?”有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者快乐。”朱元璋连声赞叹“说得好!”立即令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  相似文献   

6.
陈华 《中国审判》2011,(11):90-91
千百年来的“官本位”社会,造就了老百姓要么畏官、怕官,“民不与官斗,屈死不告状”,要么积累到“官逼民反”走上极端的文化心理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但“礼之用,和为贵”、“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文化传统又为矛盾的化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心理保证。在司法实践中,我院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中、正、仁、和四个字贯穿行政审判的全过程,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切实维护了官民和谐。  相似文献   

7.
“傍大款”是近几年来风摩一时的一个现象,有为官者“傍大款”,也有小姐“傍大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驱动。有“傍款”者,亦有“傍官”者,那无非是权之所在,利亦随之,“傍官”者有“款”,有“姐”.也有官。官之所以“傍官”,目的就是为保官或是做更大的官。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跑官要官的人还不少,买官卖官的也有,甚至还有骗官当的。”本文揭示的就是一例典型的骗官案——  相似文献   

9.
不该忘却大跃进时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历史教训。 不应忽视“数字好比泡泡糖,要大要小任你吹”的奇谈怪论。 必须看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腐败行为。反腐倡廉,就必须——  相似文献   

10.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廉吏名叫叶存仁,当了30年的官却仍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当他离任时,部属想给他送点礼物,怕坏了叶大人的名声,就特地在深夜送去。叶存仁知道了部属的良苦用心后,十分感慨,临行前他将礼品退回并附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好一个“不畏人知畏己知”!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尚且懂得拒绝行贿受贿之根本就在要“畏己知”。也就是说,清正廉洁的保持不能只靠法律的约束,还得靠个人以道德和自律的观念,将各种诱惑拒之于心扉之外。我们的官员被称之为“公仆”,为人民群众办事…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方苞的《狱中杂记》,发觉各家对“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一句中“同官”的注释颇有出入: 1.同官,同样官职。2.同官,同一衙门为官。3.同官,同官县。现陕西省铜川市。查《辞海》“同官”条;同寮也。《诗·大  相似文献   

12.
原告是“房官”,被告是“交通官”,第三人是“建设官”,三官都有“令牌”,争议时,“令牌”叮当,直至闹上讼台——  相似文献   

13.
也谈“护官符”汪祥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一段“护官符”的精彩描绘,熟知的人颇多。那个时代的“护官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不能触动的,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就要被统治阶级“炒鱿鱼”。这本来并不奇怪。问题是,时至90年代,我们已经进...  相似文献   

14.
据说夏朝的帝王孔甲,常常沉湎于酒色歌舞,无所事事,不理朝政。当时把这股歪风称为“巫风”。“巫风”蔓延,夏朝从此一蹶不振,传至五代而被商所灭。商汤吸取了这个教训,特地制定了一种法律制度,叫做“官刑”,以儆戒百官。关于“官刑”,《尚书·伊训》有这样的记载:“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身居各种职位的“官们”热衷赶时髦逐潮流,竞相开起了小车,并被作为一种时尚备受青睐。如今,这些“官们”突然来了360°大转弯,纷纷弃证不再开车。那么,透过这表层的迷雾,人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16.
“十字令”,一般是指按照顺序每句从数字一至十开头,从而组成十句为一组的一种小令。古今有人用“十字令”的形式刻画好官、庸官、贪官、赌官形象,颇有趣味,撷取几首,以飨读者。好官: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三思后行,四方赞誉,五湖四海,六神镇定,七情安然,八路作风,九泉无愧,十分可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把“民肥官瘦”还是“官肥民瘦”当作衡量一个官员廉洁与否的基本标准,大致不会有什么错。现实中,为什么“脑满肠肥”的官员给面有菜色的群众做廉洁报告,效果总是不佳?其症结在哪里?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加拿大某市有一个沿袭数百年的惯例,每一届市长上任时都要称称体重,离任时再称称体重。如果几年市长下来,城市“涛声依旧”,自己却体重大增,吃成“万元肚”,就会引起舆论大哗,公众一片指责。诚然,如此评价一个官员,不免机械武断,但细细思量也不无道理。当个十万上百万人口城市的市长,日理万机,殚精竭虑,昼…  相似文献   

18.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为官不单靠所谓的“严”,也不单靠所谓的“能”,靠的是廉洁、公正,所以就有“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就是不贪不沾,寡欲求,树正气。公正就是不偏不倚,是司法的最高准则,也是检察工作的最高原则。检察官要做到廉洁公正,就需要慎独,需要经常反思自省,靠“公正之心”保公正执法。作为检察官,一定要切实用好为官“三常”。一是要常思贪欲之祸。占有欲会无限地膨胀,以有限去追逐无限,必然经常处于失望、苦恼之中。作为一个检察官,一旦私欲膨胀,突破道德和法纪防线,不择手段地去…  相似文献   

19.
仇妍 《法人》2006,(3):84-86
此次“开平案”中美在司法领域合作对逃匿在国外的“含官”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但中国对这种威慑作用也不可寄予太高的期望,要认清反腐败的关键还是在国内,根本还是守住国门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团审议时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