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传玺 《民主》2009,(1):47-48
一位领导打来电话,说《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刊登了一篇长文,是怀念张守义先生的。怀念?不会吧。就是怀念书籍装帧设计大师张守义的。我还是有点不相信,急急跑过去拿过报纸一看,上面的照片果然是老先生的。再看文中,有一行文字特别刺眼.张先生10月14日凌晨去世。  相似文献   

2.
漫说北京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人,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年,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着不值得留恋了。骆驼是运煤  相似文献   

3.
徐谋 《瞭望》1983,(10)
朝霞满天,鸽子在蓝天中鼓翼翱翔。看到本刊这一期的封面照片。不知读者有何感想?如果您知道这封面照片后面的背景材料,您一定会说:“飞吧,鸽子,带上我们殷切的希望!” 这张封面照片所拍摄的,是在大陆放飞台湾来的鸽子。地点在福建省的海滨,司放的人是福建的信鸽爱好者和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台胞们。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9,(11)
<正>我12岁时候,家里有个小二胡在墙上挂着。我大哥、我二哥都是在业余剧团拉弦的,他们是业余剧团的骨干。在业余剧团,他们一唱戏,我就在边上站着看,一场不落。后来我跟我哥说:"你们都会拉了,我也学学这个弦。"我就把小二胡拿下来了,里外弦一逛,手指头一按,就能按出点来了。打那以后,哥哥告诉我几个点,我就按路子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我很快就会拉了,打那以后我就拉二胡了。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画幅     
林清玄 《党政论坛》2014,(14):49-49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  相似文献   

6.
笑话的思索     
前不久和朋友聊天,听到两则趣闻。其一是某厂有位业余作者第一次发表小说,一位副书记看到后对宣传科长说:“这个人文章写得不错,就是不大老实。为什么要注明‘处女作’,是不是想打妇女的招牌好发表些?要加强教育。”其二是某化工厂一位技术员在笔记本里抄录了居里夫人一段名言,厂长发现后找他谈话:“好啊!你把情书抄到笔记本里,说说,到底是张居里还是李居里?要知道,你是有妇之夫啊!”  相似文献   

7.
春节前夕,宁波市政协副主席陈守义打来长途电话,说镇海电视台正在摄制一部电视专题片,题目是《希望之路——一个香港老爷爷和100所希望学校的故事》,介绍宁波籍港商赵安中先生十多年来捐资办学的事迹。专题片共有四集,今年要摄制完成,将作为向  相似文献   

8.
永葆青春     
一位青年要我写一张条幅,指定了要写“永葆青春”四字。我写了,但在落款处的前面加上三个字:“不容易”。寄给他后他是否高兴,不得而知,但我说的是实话。人在各个年龄段的思想、情操、处世态度都会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上了年纪,世故经得多了,会消磨掉年轻时的锐气。曹操诗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有千里之志,但不事腾驱,仍只伏枥,  相似文献   

9.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0.
我当了十七年的党支部书记,始终不忘规规矩矩做人,总感到学习上刻苦,工作上吃苦,生活上艰苦,是政工干部的天职。能让“三苦”精神在岗位上闪光,起码不愧对党和人民。因此,多年来我一直把“三苦”当做忠于职守的精神支柱。 学习上要刻苦。有人说:“不读书,不看报,必然要搞歪门邪道。”这话很有道理。任何一级干部都是如此。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情况,1983年我自费报名上了函大,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熬了“三年寒窗苦”,拿到的却是一张国家根本不承认的文凭。甭说提升、晋级,就连评定职称也毫不管用,为此我曾苦恼过、伤心过。 然而,我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写作和工作上,思想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们有时候应该停下一切来休息,但休息并不一定要什么都不做。最好的休息是把做事的性质变动一下。若论做事量,很少有人能超过英文《新约圣经》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据他的一位朋友说,莫氏的书房里有三张桌子,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一张摆的是他的  相似文献   

12.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13.
羡慕     
有这么一则寓言:猪说,假如让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受人爱怜;牛说,假如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  相似文献   

14.
在陈守义那间整洁而简朴的办公室里,除了书之外,最引入注目的是他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作品,抄录的是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关于政协工作的指示:“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在书橱里,我们还看到一块由浙江省政协授予他的“2002年省政协系统反映社情民意先进个人”奖牌。与挂在墙上的那句座右铭相印证,诠释着陈守义的“尽职”和“切实”。  相似文献   

15.
党治国 《各界》2008,(3):53-56
高守义是我第一个师傅,也是我最后一个师傅.就是说,他是我唯一的师傅.   1958年2月,正是寒风料峭的日子,北京市100多名被打成"极右分子"的高校学生和教师受处分到京西矿务局"劳动考察".……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线工人,工友们却称我‘业余政工’,尽管是‘业余’的,可我却乐意接受,我乐做‘业余政工’。 我爱上政工这一行,是因为我对一些现象不解:为什么过去没有奖金的时候,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如今有了奖金,反而斤斤计较?为什么吃亏的常吃亏,捞便宜的总捞便宜?为什么处理同样一件事,甲政工处理得‘皆大欢喜’,乙政工却收效甚微?看来,这里面学问很大。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6,(1)
正平淡的日子过去也就过去了,但红火的岁月经久不忘、历久弥新,一旦被人提及,依然会激动。去年,我到沈阳铁路地区办事处造方一位昔日领导,办公室里只有另一人,此人恰巧认得我,并马上说到他还保存了登载我作品的一张报纸。他一边说起我那篇品《渔船神曲》一边去翻找那张报纸,我大吃一惊,且不说眼前这张泛黄了的报纸,单说阔别多年还能如此迅速地把我早年的作品拿出来,足以使我感动了。这篇报告文学,当年发表后我并未看到,也没有特意去找,没想到15年后才与报纸见面。我忙说:"原件你还留着,复印一份我带走。"他摊开报纸,复印了两张A4纸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19.
狄马 《各界》2009,(12)
前几天回老家陕北玩,返程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帮我买票的朋友报告说,从榆林到西安的火车票半个月前就卖完了,要走的话只能找票贩子.我问,票贩子要加多少钱?他说,每张加30元.我说,那就找票贩子买两张吧!于是朋友通过电话和票贩子约好了时间见面.  相似文献   

20.
闲话名片     
启真 《民主》1999,(11)
我最早见到的名片是我父亲的。他为什么要印名片?我想我知道其原因。小学三年级寒假,先父带我回苏州老家探望祖母,有个老朋友宴请先父,我也随往。席间好几位客人都掏出一张小纸片给先父,先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真抱歉,我没印名片。”不久以后,先父就去印了一盒名片。我看这名片,除了姓名之外,只在左下角印了“江苏吴县”四个小字(当时苏州市叫吴县)。先父微笑着对我说:“名片上应该印头衔,我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