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概要论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并用循环经济理论分析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资源环境保护出发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可行性措施,最后借鉴国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经验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如何解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资源瓶颈约束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一、政府引导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赵文光 《世纪桥》2009,(9):70-7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资源需求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发达地区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城市配送服务体系建设是"大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内贸"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服务民生、扩消费拉内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乌鲁木齐已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5个国家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城市。加快发展乌鲁木齐的城市配送,对于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叔子 《学习月刊》2012,(19):25-26
对人口最多的国家而青.人均资源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全民动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我们要大力提倡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用3年左右时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从目前资源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正…  相似文献   

7.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要素,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资源节约做出全面而具体的部署,明确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方向,确定了指导性方针,提出资源节约的重点工作内容.如何将十八大部署与我国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资源节约的具体部署,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构想中,提出了"五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其中重要一点是: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与周边8市的1小时经济圈和水、铁、公、空立体交通枢纽,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天河机场作为城市圈范围内唯一的大型民用机场,其拥有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6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为此,我们就“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秋宝。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事  相似文献   

11.
在发展经济与减少排放问题上,目前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环境保护;另一种是只强调生态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唯一正确的观点是坚持辩证思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山西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也是生态脆弱、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山西必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之路,必须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使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资料卡片     
备忘录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回顾(二十二) 37、时间:2006年12月25日讲题: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背景: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资兴市针对区域内东江湖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新形势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示范。2008年,资兴市被科技部、环保部、林业部等15个国家部委评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2005年6月27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要具体落实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将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理念、发展战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技术大有可为。文章通过分析资源节约型社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现代通信与网络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四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是湖北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促进改革的重要推手。综改试验区所试验的内容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