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复杂化、暴力化、智能化的犯罪案件 ,办案人员在寻找犯罪嫌疑人时开辟了多种信息渠道 ,其中之一就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 ,从犯罪行为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痕迹中寻找犯罪人作案时的心理痕迹 ,为进一步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复杂化、暴力化、智能化的犯罪案件,办案人员在寻找犯罪嫌疑人时开辟了多种信息渠道,其中之一就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从犯罪行为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痕迹中寻找犯罪人作案时的心理痕迹,为进一步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侦查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包括犯罪心理痕迹、非犯罪心理痕迹和被害人心理痕迹,这些心理痕迹具有重要的侦查价值。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捕捉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再现的过程,在分析现场心理痕迹时要注意一因多果行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心理痕迹的侦查价值应持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4.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以来,刑事犯罪日趋智能化、有组织化,常规的侦查破案手段已不能满足与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打击刑事犯罪。目前,运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侦破刑事案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是在对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反映类型,明确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从而为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提供又一个科学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心理痕迹 ,相对于物质痕迹而言 ,主要是指犯罪人作案时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在物质痕迹中的反映。心理痕迹通过物质痕迹反映现场情况 ,并与物质痕迹互为印证 ,互为补充 ,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作案人的犯罪活动亦如此,他们在现场留下的犯罪行为轨迹和行为特征就是其犯罪心理的体现。对现场的行为痕迹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梳理,尽量再现每一行为痕迹产生时作案人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作案人的心理面貌,可以为判断和识别作案人提供重要的依据。对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时,只有将现场勘查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刑事检验报告、调查访问等内容综合起来使用,才能提高分析结论的全面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依据问题解决模式理论,侦查中的心理痕迹检验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假设对策、验证假设和综合整理。其各自的任务和方法主要是:在已知证据中寻找心理分析基点;对潜在证据进行行为分析联想;用组合证据做出初步心理描绘;用再生证据进行心理缉捕与讯问;用心理证据补强定案证据。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国外心理画像方法的普适化应用和对心理痕迹捡验过程与结果的证据转化。  相似文献   

8.
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痕迹是通过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间接地反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抽象性、激活性、稳固性、无意识性的特点。心理痕迹承载于物质痕迹之上,二者之间相互印证。在案件侦查中利用心理痕迹可以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犯罪时的心态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等,帮助侦查人员高效、准确地查清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9.
浅议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反映其心理状态、内心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痕迹,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痕迹。对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及犯罪各阶段犯罪心理痕迹的外在表现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几种常用的分析判断心理痕迹的方法,并对利用犯罪心理痕迹进行案件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发现痕迹物证嗅源的重点部位、寻找嗅源的方法和几种常见痕迹物证嗅源提取的方法,目的在于提醒痕迹检验人员不仅要重视痕迹物证的发现和提取,还要加强痕迹物证嗅源的利用,提高痕迹物证的利用率,为侦查破案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有形痕迹与心理痕迹的关系及在侦查决策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犯罪中的有形痕迹即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的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感受到的犯罪痕迹,无形痕迹即犯罪心理痕迹,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人直接感受但又客观存在的痕迹。它们两者:一种是具体的,一种是抽象的,存在着表现形式的区别,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学理论认为:“有诸内,必有诸外。”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它来源于现实,同时又对现实行为有反作用,当它作用于现实活动中时,会以一定的形式留下一定的痕迹。在各种心理支配作用下留下的痕迹总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首先…  相似文献   

12.
犯罪现场物质痕迹中隐含着相应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应立足于现场的物质痕迹,推导犯罪行为过程及心理状态;分析时应全面客观,力求多方印证。  相似文献   

13.
狭义上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在预备和实施犯罪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以物质痕迹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反映的获取与判断。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案情时,应以犯罪心理学为依据,同时运用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在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中,侦查人员应注意克服犯罪心理痕迹的不确定性,排除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主观化影响,建立犯罪心理痕迹整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犯罪心理现场是罪案引起的心理活动状态,近似广义的心理痕迹。心理痕迹的特点是心理载体的物质客观性、心理痕迹的意识潜在性、心理信息传递的间接性、心理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心理现场的特点是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案件信息的主观扩张性、案件意义的法律抽象性。在心理的潜隐与动静之间,体现着痕迹反应性和现场能动性、静态痕迹和动态现场、痕迹点和现场面、信息存留和信息扩展的辩证关系。犯罪心理现场重构是再现案件事实的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是表现作案人个性等的分析结果。犯罪心理痕迹和犯罪心理现场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5.
浅谈犯罪现场痕迹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下实施的,不管犯罪人的计划有多么周密,手段有多么高明,都不可避免地在犯罪现场引起一定的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而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因此,犯罪现场痕迹是犯罪人的需要、动机、意志、情绪情感、习性以及其它心理成份见诸于犯罪行动的客观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对犯罪现场痕迹进行心理分析,推断犯罪人是具有何种心理的人,从而确定侦查的范围与方向,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那么,应怎么样进行犯罪现场痕迹心理分析呢?一、犯罪现场浪迹心理分析的步已(-)由痕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心理痕迹是指通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遗留在犯罪现场上的有形物质痕迹表现出来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犯罪活动各方面情况的各种现象。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犯罪现场遗留的各种物证、犯罪现场的物品损失情况、犯罪现场遗留的犯罪者人体行为痕迹、犯罪现场的工具痕迹、犯罪现场的伪装状况等物证中提取心理痕迹入手,找出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特点和职业技能、犯罪经验及经历等,可帮助刑侦工作者重构犯罪现场,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相似文献   

17.
心理痕迹不仅对现场勘查意义重大,对于整个侦查实践也尤为重要。文章认为,利用心理痕迹勘查现场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犯罪心理痕迹的勘查应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们要了解犯罪心理痕迹的内容,掌握勘查现场心理痕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为侦查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8.
犯罪人在犯罪现场除了遗留有型的物质痕迹,还会不自觉地遗留无型的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中通过发现提取物质痕迹来分析心理痕迹,可以刻画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提高侦查破案效率。要明确犯罪现场中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特征及犯罪心理痕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阐述犯罪现场中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途径和方法,并说明现场勘查中心理痕迹分析的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将提取的物质痕迹与其所反映的心理痕迹相结合刻画犯罪嫌疑人,可以更好地发挥侦查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9.
犯罪现场的任何痕迹物证,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犯罪嫌疑人一定的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中在重视物质痕迹的同时,注意认真分析、研究犯罪嫌疑人的的心理痕迹,对于确定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罪犯在实施犯罪活动中,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或者心理状态。它是一种以物质痕迹为载体的抽象的观念现象,具有依附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在侦查工作中,研究和应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分析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以及"刻画"犯罪分子均大有裨益。但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待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