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亚模式曾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追赶的一种理想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政府主导、出口主导和雁行形态等特征。 1997年下半年东亚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 ,但从金融危机中 ,我们需要借鉴和吸取东亚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东亚各国的发展模式的一致性倾向,在客观上促成了“东亚模式”的形成。东亚模式是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东亚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赶超主义,文化进程中的儒家伦理构成了东亚模式的三大特征。从东亚的现代化和东亚模式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转型方式的变化趋势来看,近代以来世界上所发生的政治转型基本是沿着革命向改良、暴力向温和、激进向渐进这一轨迹转变的,东亚各国或地区的政治转型也是与这一趋势相吻合的。从政治转型的基本动因来看,现代文化的输入和市场与中产阶级的兴起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即使是在儒家传统较为厚重的国家或地区也是如此。尽管东亚新兴国家或地区政治发展和转型的具体方式各有不同,但其民主发展的趋势和内容有着基本的一致性,这一点无论是在已经发生了政治体制转型还是仅在政治体制内部民主有所发展的国家或地区都是如此。从政治发展的模式或路径来看,东亚可以划分出在政治体制内推动民主化和已经发生了政治体制转型两种模式或路径。第一种路径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第二种路径在台湾、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东亚模式是指东亚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建立在东亚经济、文化及历史背景基础上的以政府为主导,外向型为特征,以赶超欧美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始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敲响了东亚模式调整的警钟。面对东亚模式面临的问题,作者提出了“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健全金融体系、经济平稳增长、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等战略目标的调整,并对东亚各国面临的问题及其战略调整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东亚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模式观点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模式观点评析张弥东亚金融危机仅仅与国际游资、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等有关,还是与东亚发生危机诸国和地区的发展模式有关,这是一个经济学家们思索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东亚金融危机是它们发展模式的一个结果。本文拟就此方面的论述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崛起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并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全球公共治理的主要变革和创新力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整个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表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中国因素、中国意识与中国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为构建"和谐世界"和"和谐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大国因素的同时,应更加关注亚洲因素,关注东亚因素。总体上看,日、韩和东盟等亚洲国家、地区与中国各方面关系的发展情况良好,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也应正视这些国家、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与中国之间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和要素。东亚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在各种各样的亚洲区域合作中体现出来。研究中国经济中的东亚因素,对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对外政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更加突出,世界各国执政党对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调整不但关乎该党的执政业绩,甚至影响到该党的执政安全。长期以来,美英、欧洲大陆部分国家执政党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广受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也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东亚模式、东南亚模式、拉美模式等。然而,发展模式的形成深受各国资源、禀赋、国际环境甚至政治制度的影响,没有一定之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执政党在选择和探索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对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也从未间断,其经验教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由来已久,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与日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中国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二战后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战后加速和维持东亚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是:东亚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东亚与美国储蓄和投资率差异、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变化以及美元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局面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与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自由化发展,美国等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先后启动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模式。中国只有顺应国际潮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向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转变,才能顺应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苏浩 《外交评论》2004,(4):14-21
随着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启动,东亚国家间逐渐建立起了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目前,东亚合作机制被称为10 3合作机制,它包括东盟10国加中日韩三国的定期首脑会议、东盟分别与这三国的首脑会议、中日韩三国合作、东亚13国的各种部长级会议、湄公河和东北亚次区域的多边合作安排、以及第二轨道的活动。东亚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东亚国家提供了一个开展合作的平台。东亚合作的日益深化促进了东亚合作机制的逐渐完善和提升,促进了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构共同体的东亚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东亚共同体已开始成为东亚13国的共识,东亚思想库网络第二届年会充分表现了这种共识,并对为建构东亚共同体需要努力的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作为第二轨道组织,东亚思想库网络的议事和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同体建构的东亚模式:互相尊重、舒适程度、协商一致。这也表现在会议通过的《东亚思想库基本规则和框架》文件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东亚地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治理模式。东亚企业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股权高度集中、银企关系密切、“内部入”控制突出及政府的介入和干预较多等。东亚这种独特的企业治理模式对于推动东亚企业以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逐渐暴露出股东大会形式化和职能弱化、董事会监督不力、银行监督不灵及外部治理机制失效等种种缺陷和不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对这种企业治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变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力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红 《外交评论》2009,26(2):16-20
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是由地区多种力量共同构建的推动地区合作谈判的外交舞台,也是构建地区共通制度的外交工具,堪称各国展开地区战略对话、政策协调、制度安排,寻求共同利益的平台,具有鲜明的力学机制属性。由此,考察其力学关系及其变化态势,或有利于把握地区合作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亚一体化以市场驱动和制度驱动两种方式演进。然而,无论从市场驱动的区域生产网络还是从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度安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来看,东亚各经济体都存在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非对称经济网络中的技术依赖和市场依赖,区域贸易协定的非对称发展趋势对多边自由化可能造成的抵触及其所带来的高昂的一体化政治成本等,会产生对一体化的反作用力量。因而,东亚必须以区域制度创新化解现有的矛盾和问题,以提高东亚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效益和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东亚区域合作,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解决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当务之急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美国因素,即美国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态度与东亚对美国在区域合作中态度的看法;二是领导权,即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三是互信原则的确立,东亚各国必须建立互信关系,尤其是东亚地区大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四是“低级政治与高级政治并行发展”,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海沿岸地区的文化与东亚其他国家关系极为密切。生活于这一地区的吴越民族,经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渠道,将自己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习俗东传到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促进这一地区与东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因素,主要有移民、商贸、外交等等。在历史上,这些活动都曾对中国与东亚各国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浩 《外交评论》2001,(1):11-17
朝鲜半岛问题可以从东亚历史进程的"亚洲化"的发展势头和区域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和统一进程的发展,是东亚地区的"亚洲化"趋势的一个重要表现.目前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体现在"10+3"体制的建立上,应将朝鲜半岛融入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的框架中来.朝鲜半岛可以成为东亚地区与区域外大国协调与合作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张振江 《外交评论》2009,26(2):67-79
米特兰尼功能性国际合作的思想成形于欧洲区域合作实践之前,却对西欧一体化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但西欧一体化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体化理论与米特兰尼原本的思想有很大距离,而且也遭到他本人的反对。本文在介绍米特兰尼及其国际合作思想、他与西欧区域合作实践的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东亚合作的发展与困境,并试图从柴特兰尼的原创思想中得到启迪,为东亚合作探寻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东亚合作的前景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地区多边合作的过程。作为东亚的一个成员,和平发展的中国无疑是东亚区域合作最重要的动力源之一。从地缘上看,美国不属于东亚范畴。但基于历史原因和美国独特的地位,东亚合作进程又不可能排除美国的影响,甚至需要美国建设性的参与。因此,东亚合作一方面是一个内部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一个对外部开放的问题。如何评估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中国的作用、美国对东亚合作进程的影响以及东亚合作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前景等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为此,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国际研讨会(2005年11月),中美双方学者就此展开坦诚的对话交流。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我刊以笔谈形式整理刊发部分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