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妇女的全面发展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文化层面去解读新时期妇女全面发展的时代密码,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理论研究者面前的全新课题。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七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奇迹。本文试图从“于丹现象”入手,把脉妇女发展与文化教育这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3.
晓梦 《观察与思考》2007,(14):46-46
<正>认识于丹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如今已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学术超女”。打开电视,央视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于丹庄子心得》,从《论语》到《庄子》,于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于丹的讲座贳心悦耳,她的个人魅力渲染了《论语》、《庄子》的经典传承,她的讲座不仅好听,更好看:于丹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4.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  相似文献   

5.
张弘 《小康》2008,(5):80-82
"我心里头除了希望宁静,希望朴素,意存感恩之外,我可能说不出更多的话。""出《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我处在混沌无知的状态,对出版一无所知。可以说,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面经历了很多从未经历过的命题。现在我除了心里头希望宁静,希望朴素,意存感恩之心,我可能说不出更多的话。  相似文献   

6.
周贻海 《当代广西》2007,(10):20-20
所谓的“硬杠”,就是“规则”,是由一级组织协商之后,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下来的,比如当今不少地方在提拔领导干部时都实行了一种“硬杠”制度,即提副处必须有在正科实职位置上任职三年以上的经  相似文献   

7.
韩静 《中国保安》2012,(17):50-50
前阵子,我读完了《丹〈论语〉心得》一书,于丹用许多浅显的故事,将婚论语》中的精髓和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以此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现今,这些道理和智慧更应为我们所用。通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只要站在阳光下阅读,它都能焕发出令人目眩神迷的七色光来。不是吗?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国人向来天资聪颖、勤学好问、触类旁通,有多少种解读方法就有多少种质疑方式。因此,于丹  相似文献   

9.
王泽民 《前进》2011,(1):54-54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是两千多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它对我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书山彳亍,歧路苦吟,悲叹于生活的“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到如今书海泛舟,涣然冰释,怡然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相似文献   

11.
睿智远见、为人们留有许多思考余地的圣贤孔子可能没有料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因了一位女学者,他的经典语录再次重重地叩动人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11,(3):64-67
南怀瑾的声名鹊起,其实是在五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13.
美剧迷期盼已久的政治剧《纸牌屋》第二季再一次火了。这次吸引眼球的不仅是剧中的“宫斗”情节,也不仅仅是“王岐山多次向纪检干部推荐”、“奥巴马发文求别剧透”等标题,第二季“以中国为主要故事线”成为观众关注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4.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相似文献   

15.
项菊 《理论月刊》2003,(6):98-100
中国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作为儒家之经典,其含蕴是相当丰富的.<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先秦诸子各家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观,"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者,"君子"乃上乘人格,被孔子视为达圣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6.
昝润娇 《前沿》2008,(9):199-200
对《论语·为政》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中“异端”的理解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因其中还涉及到如何解读“攻”、“已”两字,其“异端”的具体含义更是林林总总。现将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并希望大家能从中辨疑这千年以来争论不休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一日听闻朋友讲起他下班时候路遇小偷的一幕。朋友在下班高峰时坐某路公交车。车辆靠站后一批一站的乘客蜂拥而下后,见两个中年男子一前一后推搡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嘴里还念叨着:“不要挤,先下后上。”  相似文献   

18.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正> 少年得志的俞樾,仕途遭受打击,一头扎进了书堆,最终成为朴学大师。曾国藩评价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近代著名国学大师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年自号曲园居士,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乌巾山阳南埭村人。他的祖父俞廷镰,是乾隆甲寅贡生,一生居家,半耕半读,闲时课诗,颇得士林好评,父亲俞鸿渐,是嘉庆二十一年举人。俞樾便诞生在这样一个水乡小村的耕读传世  相似文献   

20.
曹光天 《前沿》2013,(13):56-57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天”是具有人格神特征的,它外在于并高于入的自在地主宰世界的“天”,它与儒家心性论传统中内在于人的义理之“天”同时并存.《论语》所说的“天”,既有人格神的天,又有义理的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的天、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天、天丧予的天即是“准人格神”的天,而性与天道的天、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即是义理的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