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品质.马克思从不拘泥于一种理论.列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依据本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面对新的实践,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敏锐把握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脉搏,深刻总结我们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只有科学认识和把握其根本属性和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顺利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和执政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主主统一战线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指导着统一战线的实践,推动着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动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7.
听广播,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方式,记得当时,播音员常常说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四个现代化"是幸福生活的蓝图,是刻苦学习的动力,是辛勤工作的目标;人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这句《祝酒歌》中的歌词曾让多少人豪情满怀! "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又有多少人耳熟能详! 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口号,今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从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把标准放低一点",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小康水平"概念,到"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再到今日"和谐社会"的升温,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不同时期战略目标的调整,体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的成功转变,表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胸怀,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化与执政经验的日渐成熟。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一道道亮丽风景,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东方巨轮正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舵手的引领下,驶向人类理想社会的深水地带。  相似文献   

8.
地方文献的新发展:兵团文献资料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兵团文献资料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一种新形式,它具有原始性、广泛性、连续性和无序性等特征.要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料,必须坚持以收集为原则,科学管理,全面开发,开展情报服务.  相似文献   

9.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江泽民同志在“5·3l”讲话中的这些论述,阐明了执政党需要与时俱进,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作出的科学论断,对于推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的这些论述,阐明了执政党需要与时俱进,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作出的科学论断,对于推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什么是与时俱进?“与”就是随同、跟随;“时”就是时间、时代;“俱”就是全面…  相似文献   

11.
12.
邓小平同志在 1979 年和日本友人的谈话中,提 出了小康社会的概 念和设想 ,以 后又多有论述,并逐步形成了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对 这一战略异常重视,把它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提并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通过“三步走”战略才能实现。随着对时代特征认识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了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和战略,它科学规划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战略的任务和目 标。这个由邓小平同 志首先提 出、后为江泽民同 志发展了 的小 康社 会理论 ,成了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 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追求“量”向“质”以及“单一”向“全面”的两个转变,其实现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保障,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在深入剖析“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点、实现瓶颈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明新发展格局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更高水平坚持国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增强社会和谐基础。这是我们党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论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俞小和 《探索》2007,2(1):53-56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创新,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中外发展理论的综合创新。从实践逻辑上来看,新发展理念对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发展范式、发展主体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解答。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武器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把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共产主义的原则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谁与谁共享,共享什么,怎样实现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健全了社会主义的要素,从而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当代全球性的主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以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发展理论发生了重要转向,其主要成果体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发展观的重大创新。它在现实方面起源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特别是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实践;在理论方面它首先起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同时也积极地借鉴了现代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理念上的基本特征是:(1)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社会结构合理:(3)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其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4)公平正义,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来实现的公平正义;(5)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健康和谐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和谐的社会。而人的健康和谐不仅体现在身体和生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和心理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每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中有一个理论,在一个民主和稳定的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僚特权,大量的社会机构和全体民众都要参与其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治产品是政治力量与社会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一个社会,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弱肉强食。那么,又如何在这种竞争中寻找和谐呢?答案就是,在博弈中寻找均衡。要使一个社会达到一种和平与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