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实施,非洲对于美国的战略相关性提升。南非作为非洲最具实力的地区大国,是美国全球战略中非洲事务的主要关注点和依托。美国与南非的关系是,互有所求,各有所持。美国在非洲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与南非的合作是美国实现这些利益的重要策略。南非新政府重视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与安全,并有利于南非在非洲发挥领导作用。但是,美国的强权政治和干预政策,不时受到南非的抵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最为关键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因此成为当今美国的战略布局重点.从目标看,美国人工智能战略是国内外战略环境与战略竞争对手认识基础上的多维组合,其中维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领导地位为首要关切.从手段看,美国利用组织机构,特别是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进行统筹,借助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刘中伟 《当代世界》2023,(12):54-60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大幅调整特朗普时期美国对非洲的“漠视”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不同维度加大对非洲投入,深化美非合作,试图改善美国在非洲形象。拜登政府的非洲政策具有突出价值观外交、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短缺议题优先以及强调大国在非竞争等特点。拜登政府从全球战略的视角处理美非关系,目标是在大国战略竞争中获取非洲国家支持,但其拉拢非洲打压其他域外大国的战略图谋难以如愿。展望前景,拜登政府非洲政策的推进,将面临诸多困难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对国际政治中的大国权力—安全竞争的分析独到而精辟 ,他据此对国家权力—安全战略的阐述亦颇有深意 ,为理解国家安全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仔细探究。大国权力—安全竞争的理论逻辑国家的生存环境及由此而来的国家行为模式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关于大国为何陷入无休止的权力—安全竞争的理论基底和逻辑起点。米尔斯海默认为 ,国际政治素来残酷而危险。尽管大国竞争的烈度消长无常 ,但大国总是彼此惧怕并相互争夺权力。因为在国际政治中 ,权力是确保安全的终极手段 ,最大的权力确保最大的安全。② 他说 …  相似文献   

6.
东盟的大国均势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东盟成立以来,其对外安全战略发生过几次大的转变,即60年代的对美依附、70年代的自由中立、8u年代的区内和平,进入90年代,则是大国均势战略(或称大国平衡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力求聚集所有大国势力,使之相互制衡,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从而实现相互信任和理解,和平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参与建构和维护亚太安全新秩序,东盟则在其中周旋和协调,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发挥主控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是一个由美国实际主导议题设定、成员选择的自由贸易协议,也是一个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由贸易协议。美国之所以能主导TPP谈判,根源在于它在亚太地区拥有安全、生产、贸易和金融方面的结构性权力。作为地处亚太地区但被有意排除在TPP之外的新兴大国,中国的崛起将面临很大的战略压力。为此,中国在重塑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方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战略部署和策略推进的灵活配合。  相似文献   

8.
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战略竞争有所加剧,两国战略关系面临着再塑造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对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反思很有必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对中美关系主动进行战略塑造的重要尝试。美国官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经历了观望期、试探期和冷淡期三个阶段,由"谨慎乐观"转变为"冷淡处理",最后变为"置之不理"。中美战略关系的塑造经验在于要注重凝聚战略共识、承认战略能力、增进战略互信、协调战略利益和管控战略分歧。这对于特朗普执政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再塑造具有重要启示,也有助于中美战略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张力 《当代世界》2013,(9):18-21
印度与日本同为亚洲主要大国和中国的重要邻国,均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的争端。近年来,印日关系在战略层面不断提升,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由虚转实,渐行渐近,两国在安全、防务领域的合作有向三边或多边方向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印日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两国安全合作的增强,明显有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大背景,势必将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产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自由国际主义与美国大战略的思想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新保守主义曾在美国得势,一度成为美国战略的主要思想基础。然而,新保守主义在伊拉克战争中受到重挫,陷入低谷,美国大战略的思想基础转向何处?新自由国际主义很可能成为美国未来国际战略的思想基础。新自由国际主义一方面秉承自由国际主义传统,主张在民主自由国家之间建立以国际机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支撑、以大国自律为条件,以开放经济、集体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将一些现实主义的特点糅合进去,在强调宪政制度的同时,也重视权力和国家利益。2002年启动的普林斯顿计划根据美国国际安全环境新特点和美国传统的国际秩序理想,提出了美国未来的安全大战略。从理论背景和实际内容来看,普林斯顿计划带有新自由国际主义战略的思想烙印,体现了国际宪政秩序、权力的自我克制、多边机制下使用武力、多边整合大国关系等新自由国际主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杨毅 《国际展望》2010,(4):18-22
<正>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奥巴马政府大战略转型2010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四年防务评估报告》(QDR)、《核态势评估报告》,最近又由奥巴马总统签署发表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一系列的重要战略报告勾画出了美国安全战略、对外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大政方针。可以说,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大战略作为政府文件的形式已经成型。这些重  相似文献   

12.
2019年,世界多地动乱频发,特别是拉美地区,发生在一国之内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向多国蔓延,并呈持续扩散之势。西亚北非、欧洲、南亚等地区的动乱此起彼伏;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上升。除俄罗斯外,各主要国家军费开支再创新高,人工智能军备竞赛初露端倪,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正引发严重后果,太空战也被提上大国军事战略日程,海湾地区冲突和战乱不断;特朗普政府继续坚持“美国优先”,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霸凌政策,与传统盟友关系裂痕加深,与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博弈更趋复杂,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大国安全合作不进反退。在上述背景下,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趋稳向好,但潜在热点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未变,维护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基石的积极力量在不断积聚,这将对国际安全秩序的重组、重塑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从历史实践上看,陆海复合型特征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缘战略转型引起了美国的忧惧,美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维持欧亚大陆均势,防止欧亚大陆由一个敌对的大国主导,并保持其海上绝对霸权地位,中美地缘战略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呈现"陆缓海紧"的特点,中国必须谨慎审视与评估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运行成本与战略风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海洋战略,稳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内外安全挑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今天,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统筹和协调全局性的国家安全工作,日益成为大国的通行做法。在德、英、日等议会制国家,国家安全委员会隶属于首相或总理府;在美、俄、韩等总统制国家,则由总统直接统帅。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包括:咨询和建议,对安全形势进行研判与战略分析,统筹与协调,情报综合与分析以及危机应对与处理。根据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以及功能领域的差别,大致可分为美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和土耳其模式。美国模式更强调外部安全,俄罗斯模式更倾向于内外安全兼顾,而土耳其模式则代表了一种演进中的、不稳定的形态,随着军人在政治结构中的角色弱化和影响力衰减,将逐渐向前两种模式演化。  相似文献   

15.
拜登政府推出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方针》作为临时方针以及未来制定正式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致发展方向.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延续了以实力为原则的战略传统:建立强大的美国经济,从更强势的地位迎接新挑战;希望重返特朗普政府退出的国际组织和多边协定,重新领导世界,并以美国的价值观和原则主导全球治理体系;根据国际格局的变化组建模块化联盟体系,借助盟友的力量应对不同领域的挑战;强调与中国的大国竞争,将中国视为唯一能对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提出严峻挑战的国家.尽管不排除在一些全球和地区事务上与中国进行合作,但战略竞争甚至对抗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轴.  相似文献   

16.
媒体     
美国《华盛顿季刊》06/07冬季号美国对伊朗的双赢战略以往美国对伊朗的战略都没能真正推动其实现对伊政策的核心目标,布什政府目前采取的政策也不能带来希望经济制裁不能被其他大国认同,而且会遭到伊朗民众的怨恨;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海湾形势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主导海湾地区事务。当前乃至21世纪前10年内美国主导海湾事务这一状况将不会改变。(二)美国欲全面控制海湾局势。美国计划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和对伊朗采取遏制措施以达到全面控制海湾的目的。(三)美国在海湾面临着诸方面的挑战:一是世界几大国在伊拉克问题、地区安全安排等问题上的海湾政策对美形成一定的制约。二是伊拉克、伊朗等地区大国对美国的压力。三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美国在海湾的挑战。(四)新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海湾形势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蔡鹏鸿 《当代世界》2013,(11):26-29
一、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演变及内涵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做过多次调整。1990年代初,美国提出过"扇骨扇面"亚太战略,以美日安全联盟为主扇骨,北有美韩,向南则有美菲、美泰和美澳联盟,实际上承袭冷战时期美国主导下的双边安全同盟。扇面强调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后海湾的安全局势每况愈下,伊朗核问题、恐怖主义、格局失衡、宗派战争和革命隐患成为困扰海湾主导国美国的重大挑战。严峻的形势迫使美国推出奥巴马主义,以接触伊朗作为解决核扩散和海湾安全的重要政策和手段。2015年7月签署的伊朗核问题最终协定证明奥巴马主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美伊能否完全和解,伊朗能否成为美国的地区帮手仍存在变数。"跷跷板效应"的存在也加大了美国同海合会国家的分歧。海湾地区的权力转移让海湾地区格局从美国主导型向域内大国参与—域外大国主导型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