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安机关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事件发生前的信息缺失;事件处置时的缓慢与无效;事件处置后期的淡漠与回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情报主导警务、建设快速反应及专门处置力量和后期的追踪处理机制的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2.
略论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无直接利益冲突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它与我们正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通过建立理性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畅通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开放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廉洁高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勇 《理论前沿》2009,(19):29-3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构建积极防范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成员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前者包括社会焦虑、不公平感、不安全感、相对剥夺感和受挫感;后者包含趋利避害心理、挫折—攻击心理、受迫害心理、社会认知偏差、偏见、个性缺陷。通过情绪唤起、自我合理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奖励、满足宣泄消极情绪需要、行为认同、集体安全感等方式,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成员的心理能量转化成群体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5.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政治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群体参与的社会失范行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有着政治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分歧甚至对立以及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对主流文化认同感的弱化是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文化缘由。而现实的社会冲突又反过来固化了冲突文化,乃至文化被当作冲突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有力“武器”。因此,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需要从政治文化入手,主要举措包括:弥合弱势群体的社会不公心理与文化伤痛、强化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建立不同亚文化之间的沟通互动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的预警机制等。总之,只有消除了政治文化上的对立,才能有效避免现实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属于群体性事件的范围。它至少有无直接利益性、泄愤性、突发性等特征。近几年来,一系列典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绊脚石,侵蚀着党的执政基础,冲击着党的执政地位,显示了危险的信号,引起了中央高层、中外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中国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成因和防治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冲突形式,对公安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其隐蔽性、突发性使得公安机关难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参与者的盲从性、无组织性使得公安机关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置;参与者行为的偏激性、心态的对立性使得公安机关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参与者的高度异质性使得公安机关难以进行有效的统合.为此,公...  相似文献   

8.
加快“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预警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中出现的一种新苗头、新情况,易形成心理冲突和对立情绪。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设可从根本上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无直接利益冲突”与我国的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贪污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不断凸显.不同利益群体问的博弈日趋复杂和激烈。部分社会群体的被剥夺感增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心流失,利益诉求机制的相对低效和缺失等,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近年来频频发生.矛头直指各级党政机关,少数事件甚至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骚乱,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而且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必须对其予以密切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缓解社会不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相应的社会预警机制,努力把“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吉登斯把社会风险无所不在性称为"风险景象"。"风险景象"表征着导致社会冲突和危及社会稳定与秩序的种种可能性,其中"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种新社会矛盾形式尤为引人瞩目。"无直接利益冲突"指:绝大多数参与者对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条件下产生的冲突,即在没有直接利益瓜葛的主体之间而发生的对抗行为,从众者借机表达和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打砸抢烧等严重后果。人民政协工作应重点注意这一矛盾新形式,大力强化社会整合、凝聚、协调功能,有效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近年来日益增加,其多源于社会转型和变革中日益积累的隐性矛盾,本质上还是一种利益冲突。其参与者涉及面广,负面影响大,处置难。公安机关在事发前要做好信息收集、情报预警、重点人管控、纠纷调解、应急机制和舆论引导等防范工作;事发后要快速反应、及时控制现场、判明事件性质、讲究处置策略、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等,以及时、有力、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不仅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影响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任何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参与者都受盲从效应与宣泄心理的影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非直接利益冲突中的盲从效应主要是受随大流思想影响,特别是非直接利益冲突发展后期,这种心理起了很重要作用。非直接利益冲突中的宣泄心理具体表现为融入群体的从众心理、借题发挥的发泄心理、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群体认同的英雄心理、不信政府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多发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危害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把握我国现阶段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和特点,对于我们分析当下我国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全面了解当代我国社会矛盾的现状,从而制定有效的化解机制、应对措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频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新形态,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政治—行政—社会等体制性弊端日积月累的必然产物。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高度分化所导致的相对剥夺感、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权利贫困、公共权力异化和政府治理能力滞后所导致的合法性危机及公民社会发育不良所导致的公共空间萎缩。  相似文献   

15.
准确地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内涵是科学地开展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很难统一。系统地梳理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内涵的认识,有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揭示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性规定,可为相关部门处理此类事件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16.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属于社会泄愤事件,有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民怨长期积累后的一种爆发,更揭示了当前某些地区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存在的弊端。预防和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要坚持把握原则,依法妥善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在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问题上也提出了“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要求.但现有的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仍属于“党内法”的范畴,而且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影响了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因此应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做法,尽快把防止利益冲突的“党内法”制度转化为“国家法”,通过立法确立防范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规制容易引发利益冲突的主要事项;完善财产申报制度;健全监督机制,以此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规制公务员的从政行为,遏制公务员腐败现象多发、易发、高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五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廉洁自律上的失控,封建残余的影响,对权力的监督力度不足等。预防“五九现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近年来有关斑马线的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探讨和分析斑马线路权"冲突"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化解"冲突"、构建和谐交通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直接适用的法"是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本国利益和社会利益而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不必经过传统的冲突规范的援引而直接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直接适用的法"是一种新的法律选择方法,对于其究竟属于国内法还是国际法、公法还是私法、实体法还是冲突法、直接调整方法还是间调整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揭示"直接适用的法"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