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清 《党史博览》2003,(11):21-25
阳翰笙的建议与三人同访鲁迅计划 1934年10月的一天,凉爽的秋风从黄浦江面阵阵掠过,轻风拂面,给人一种难得的惬意。 在上海爱文义路的一个弄堂里,时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周扬敲开了另一位“左联”负责人夏衍住所的门。此前,因叛徒出卖,上海中央局经历了第二次大破坏。故而,夏衍、周扬等人均分头隐蔽,联系的频率亦相对降低。当周扬突然出现在夏衍面  相似文献   

2.
一、从夏衍坐牢8年半说起20年代后期,周恩来秘密进入上海,主持党的实际工作。在此期间通过潘汉年(第一任文委书记)了解到夏衍(沈端先)的情况。以后布置过几件重要任务(包括由夏衍代替周恩来和中共秘密党员杨度的单线联系)。但是第一次见面,还是在1937年全国抗战的前夕。夏衍从事文艺工作,后来从事新闻和文化方面的统战工作,都是间接、直接地接受周恩来的命令。在几次重大的转折时期,一次是1938年从电影戏剧领域转向新闻、文化的统战工作;其次是40年代初奉命到港澳开展工作;第三次是从香港返重庆时协助周恩来担任…  相似文献   

3.
周扬对来看望他的部下说: 我身上患有两个癌症   1965年 2月,江青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上海之行,目的有二:一是与张春桥一起插手修改京剧《林海雪原》(后改为《智取威虎山》)。江青想通过这出京剧来吹捧当时在东北工作的林彪,以便同林彪勾结起来,借这座“尊神”攫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目的,是物色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人选。对于《海》剧,江青在 1962年就提出要批判,但一直遭到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中宣部、文化部的冷落。她又私下先后在北京找了一两位同志去写,但也被拒绝。在上海,她通过上海市委副书记张春桥,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3,(11):60-60
倪德刚在9月23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文章,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井冈山时期丢了不少,有的至今下落不明。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专门讲了丢失文章的事,他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文章,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井冈山时期丢了不少,有的至今下落不明。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专门讲了丢失文章的事,他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哪篇文章找到了,毛泽东高兴呢?这就是《调查工作》。哪篇文章丢了,毛泽东伤心呢?这就是《反对本本主义》。1961年毛泽东回忆说:"写这篇文章(指《调查  相似文献   

6.
石之风骨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石头的文章,可是由于工作匆忙,一直没有来得及想得太多,因而深度可能也还差些。现在写这篇文章,也不能说是完全想好了,只是自己心中有些感悟罢了。  相似文献   

7.
笔者采访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时,他告诉了我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就是他的叙述:我们写焦裕禄的文章是在1966年初。焦裕禄的事迹,我已经在新华社里做过报告,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但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怎么发表,我不敢做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们已经被搞得有点紧张了。这篇文章里,我们担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兰考的灾荒敢不敢写,困难时期没饭吃、逃荒,这个事情敢不敢写?我是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事迹、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就是暴露黑暗面。但我还是大胆地写了…  相似文献   

8.
忆胡绳同志     
一新华社播发的《胡绳同志生平》中使用了“少年早慧”四个字,这是很少见的。这四个字用在胡绳同志身上十分贴切。今年春节,我到他家去。他的秘书、也是儿媳的黎钢在座,说到她陪胡绳去看望夏衍时,一进门,夏衍就说:“神童来了。”黎钢说:我这才知道夏衍同志他们把胡老称做“神童”。夏衍和胡绳三十年代中期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但两人年龄相差十八岁,所以夏衍完全有资格把胡绳称做“神童”。“神童”,我想也就是“少年早慧”的意思。我听胡绳讲过他早年的事情:他的父亲是个半新半旧的师范毕业生。胡绳入学前,父亲教过他两年,读的是古文…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后,我收到湖南宁乡彭水梅同志寄来的书,书名为《大写的人》。这本书名奇特的书,使我回忆起20世纪40年代读过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写的。文中有两句话使我久久难忘:“你要想成为一个诗人,必须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什么是“大写的人”?他没详说,当时我的理解是:一个正派的、爱民、爱国的人。  相似文献   

10.
去年是孔原同志百年华诞。年初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拿到《红岩春秋》发表,后来我又写了一篇也在该刊上发表。这样我写的关于孔原同志的文章就有了两篇了。本以为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梁衡 《学习导报》2011,(23):37-38
我一直认为,文章写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文章最后作用于读者的或是思想的启发,或是美的享受,可以此多彼少,当然两者俱佳更好。文章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有的便于表现美感,如山水;有的便于表达思想,如政治。  相似文献   

12.
汪洋书记在重庆市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干部大会上讲话时,引用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为干事者鼓与呼》。无独有偶,邓平寿同志在生前曾剪下这篇文章,两次组织镇机关干部、村干部一起学习过。都是书记,一位是市委书记,一位是镇党委书记,都不约而同地对这篇文章钟爱有加。这让人十分感慨。邓平寿是一名实实在在的为民干事者,他一心一意想干事、任劳任怨在干事、千方百计干成事,他的一生,无悔于自己的事业,无愧于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文化工作者集聚到上海,形成以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为主要成员的党支部,为中央文委的建立提供组织基础。当时,解决上海"革命文学论争",推动创造社、太阳社等左翼文化团体与鲁迅、茅盾等组成联合战线,是中央文委成立的重要原因。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要求,中央文委最终成立。时任中央文委书记潘汉年积极谋划"左联"筹备工作,充分发挥旗帜性人物鲁迅等作用。中央文委对"左联"、左翼文化运动的贡献与作用,推动了左翼文化的发展,强化了党对文化战线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左联解散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封由史沫特莱转交的特殊信件/鲁迅将信辗转交给周扬/萧三的意见实际上是王明强加的/“文委”扩大会议认为解散左联一定要取得鲁迅同意史沫特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在上海是一个颇为活跃又有些神秘的人物。1935年11月,史沫特莱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莫斯科的信件。它是由秘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和斯大林作为中苏两个大团、两个大党的领导人,曾经有过不寻常的交往,结下了不平常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折射出中苏两党、两日之间的许多恩恩怨怨、去非曲直。“一生写过三批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曾经坦言“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解释三篇文章写作的深层背景说:“第一篇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当时欧战爆发,苏联需要我们的支持,我“抛弃个人感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祝寿”。“第二篇在莫斯科,是1949年他70寿辰…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7,(3):72-72
过去我一直做行政工作,没干过党务,可是不久前我被任命为一家国企的党委书记。在党委里还有两位副书记、六个委员。请问我这个党委书记与其他委员是一种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忠杰 《前线》2012,(9):11-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范畴,也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篇精彩美妙、深邃复杂、丰富多彩、宏伟壮阔的大文章。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应把它写成什么样的文章?特别是,怎样来写好这篇文章?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好文章、长文章、大文章。  相似文献   

18.
郑培民逝世一年多了,我一直还没有从悲痛中完全走出来,同时也一直未能动笔写一篇回忆文章。因为我想,写这样一位新时期领导干部优秀代表的回忆文章,一定要绝对真实,言之有据。我记得,培民书记生前曾给我写过两封回信,我在1989年从湖南省委调江西省委工作时,曾予以保存,但时过境迁,一直不记得存放在哪里。于是,从参加培民书记遗体告别仪式回来后的第二天起,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在家里翻箱倒柜到处找这两封信,真找得好苦。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终于在一本书的勒口里找到了这两封珍贵的信!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把这两封信捧出来,反复读好几遍。…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建立东北根据地,党中央曾先后派遣七届中央委员会44名中央委员中的10名,33名候补中央委员中的11名来东北和内蒙古参加领导解放战争,这21名东北局委员是: 陈云 1905年生,上海青浦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45年9月18日到沈阳。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书记,东北局副书记、南满分局书记。东北财经委员  相似文献   

20.
时下班子的“一把手”习惯称自己为“班长”,这个称谓是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讲到的:“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书记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这同班长与战士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这里不过是一个比方。”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却只记住了“班长”这两个字,把“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比方”忘掉了,结果搞起了“家长制”、“一言堂”。在有些人看来,能当上“班长”非同小可,因为在一个班子里,“班长”是和“一把手”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