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静慧 《南风窗》2014,(7):72-73
<正>很多非人力可控的灾难性事件都贴合"无常"定律,坠机尤其如是。所以,表面上MH370事件远在天边,却会对同为中国人的每个人的心灵带来一定冲击。马航失联后,网上舆情汹涌。自3月8日清晨起,除了媒体的严阵以待外,微博、微信朋友圈每天也在转发着大量所谓"最新消息"及分析评论,伴随而来的,还有层出迭起、真假莫辨的各种传言—比如3月8日中午,记者的几  相似文献   

2.
后冷战时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把"人的安全"置于核心地位,而频发的跨域公共卫生危机使卫生安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大议题。全球卫生安全的宗旨是捍卫人类健康,重点是消除、防范和应对各种能够跨境传播、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或具有潜在灾难性毁伤力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这些威胁主要是传染病、抗菌素耐药性、空气污染和核生化事件。全球卫生安全的立足点是主权国家的卫生安全,国际政治失序、脆弱国家存在、财富分配失衡、地球退化与气候变化,以及贸易过程中不安全的食品药品等均是影响全球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的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卫生安全危机四伏。中国必须从总体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定位卫生安全,注重法治、科学与公众教育,深化同国际社会所有行动方的合作,为维护全球卫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文化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并且在部分国民党人中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部分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并从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当时的社会需要出发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当时国民党人的选择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最近发现江津几江地区有个已到犯罪边缘的20多人的少年团伙。说“犯罪边缘”是因他们都是十来岁最多十二、三岁的少年,还够不上犯罪。他们或摸扒、或撬门人室盗窃、或趁机抢劫。这不仅仅给这些少年(还有个别儿童)及其家庭造成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后果,而且是社会一个极强的不和谐音符,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5.
石勇 《南风窗》2014,(11):50-52
<正>医患社会冲突内在于两者关系的重新建构中。换言之,他们的社会冲突,不过是体制、市场,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分化进行"设置"的结果。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身患疾病的人,他们的家属,和医护人员在医院这个社会空间里相遇。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相遇平淡无奇,医院保持着特有的秩序—包括医患在博弈能力上并不对等的秩序。但有时候,这种秩序会骤然间被撕破,就像有汽车在十字路口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一样,医患的相遇,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冲撞。它们构成了剧烈地冲撞人们心理的社会事件,这些年来接连不断地发生,并在公共领域得到传播和放大。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此重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未成年人群体带来不仅是禁足、假期延长、网上教学等短期影响,在童年期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也将成为这一代人深刻而共同的记忆,并因此可能形成与其他代际群体不同的心理、社会适应、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在特征。诚如学者埃尔德所言:"对个人经历和传记的研究充分说明,这些危机时刻也会重新建构个人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7.
覃胜勇 《南风窗》2013,(3):71-73
马里,这个西部非洲曾经的"民主典范",却深陷地区恐怖主义、毒品走私贩卖和有组织犯罪的网络。不幸的是,它的领导屈服于这些压力,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社会泄愤事件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建嵘 《南风窗》2008,(15):20-22
贵州瓮安事件与近几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浙江瑞安事件、四川大竹事件,在起因、过程、后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结构相似性,可统称为"社会泄愤事件"。瓮安事件的性质据报道,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  相似文献   

9.
石勇 《南风窗》2012,(16):22-23
一些人常把群体性事件上纲为政治问题,动辄情绪化地把矛头指向制度,这完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激化矛盾。毕竟,对于有着实际利益诉求的普通民众来说,具体利益诉求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认真审视群体性事件中的"非政治"因素,有助于政府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处置。冲突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事件成为中国社会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它也在变化,因此,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按照一般的说法,群体性事件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时的一种社会后果。在性质上,它相当于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呈现给人们的是种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尽管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国仍然在经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矿难、空难、爆炸之类的灾难性事件也在增长政府提出了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但人们的不安情绪似乎仍然存在。这种复杂的矛盾意味着,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正确方向,但迈好每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名家评刊     
信仰之争当下中国,信仰已成一个重要话题,同时也酿成了不少信仰事件。在刚去又来的2010年与2011年之间,就陡然横挂着一组山东曲阜"教堂门"事件,让人困惑不已。本来,讲求信仰是一时代与社会的要求,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的信仰及其关系过于宽泛而枝蔓,上天入地,人间权力,阴阳  相似文献   

12.
丁学良 《南风窗》2011,(10):98-98
药家鑫案讨论中,是否激情杀人居然成为辩论甚至量刑的因素,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从这个事件的公共讨论中,可以透视出社会隐形的扭曲心理。  相似文献   

13.
愤怒的秘密     
石勇 《南风窗》2014,(10):9-9
<正>我最不奇怪的,大概就是这类事情了:"愤怒"了的失意者,在发作时,肯定是找比自己弱的人下手。这种卑怯的行为,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鄙视。但频频发生的事件提醒我们,为什么失意者喜欢这样干?这里是不是隐藏了什么秘密?最近发生在深圳的恶性砍人和劫持事件,又一次揭示了这一社会心理机制。事件的过程是这样:一个24岁的青年吴某某,因为工作、生活不如意,于4月23日晚,手持菜刀,窜至深圳龙华地铁站附近一服装店内,将一名女顾客手臂砍伤,并劫持两名售货员。最后,警察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社会泄愤事件是目前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在参加者、发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方面都不同于维权事件和有组织犯罪。产生社会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及政府管治困境。因此,解决中国政府的管治危机需要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合理建立社会利益的博弈机制、重构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并在实现司法制衡的基础上提高国家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他们是一支对社会充满关爱的团队;他们车容车貌整洁,待人热情有礼,肯于付出时间和金钱,只为让爱在社会传播;他们为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点对点菜单化志愿服务,人人都有故事可说。他们就是京城人传颂的最美"的哥"——北京天坛出租汽车公司雷锋车队。作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全国工人先锋号",在"向社会传播爱"的道路上,他们从不曾缺席。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数量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单个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却在不断增强。"瓮安事件"、"感城事件"都强烈地撼动着这个社会的神经。而太多重大群体性事件也让2009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维稳年"。  相似文献   

17.
<正>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深远,借助这个平台,人人俨然都成为信息传播的渠道,都是意见表达的主体。而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发展,各种矛盾凸显,一些孤立的事件或言论,有时不经意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就发酵成了社会热点。特别是航天企业,面临着重大型号发射任务、军民融合产品发布等工作,受到了众人瞩目,这些突发事件、偶发事件、负面  相似文献   

18.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柏拉图批评"诡辩派"(现译"智者派")的演说术是一种"幻术",演说者象魔术家或巫师一样,利用假象和幻觉,使人相信并不存在的事物.这其实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在现代社会的说服式传播中,用事实和真理来说服人,还是用貌似真实的假象来蒙蔽人,仍是衡量传播道德的首要标准之一。在美国,"宣传"这个词几乎是一种避讳.从事政治传播的人尤其不愿承认自己在搞宣传.究其原因,或许在于英文中"宣传"——Propaganda 这个词的含义。据词源学者说,"Propagan-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之后,人们不断谈论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危险,各国政府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各方面的安全保卫工作,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可惜的是,人们对社会危险的研究却很少。这也难怪,因为主流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是理性的,人们通过理性的互惠行动,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在当前,了解一下公共选择学家、部分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行政学家的相关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危险行为,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谣言与真相     
质疑不是谣言,真相要靠程序,它们共同构成了针对公权运作的压力机制。在一件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说法是"我相信",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立场、情感和所拥有的信息,做出"我相信真相是什么"的判断。由于许多事件涉及土地、生命等切身利益的抗争,由于许多事件常常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后的突然爆发,也由于许多事件中卷入了众多不满和"不明真相"的民众,所以这种"我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