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晨阳 《和平与发展》2012,(2):29-37,71
缅甸2010年大选之前,中缅关系中中国较长时期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但中缅关系中矛盾也始终存在,缅甸也一直在谋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010年缅甸大选之后,中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友好合作的态势,但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与缅甸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中缅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依然存在,中缅还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但中国在众多大国对缅关系中独占鳌头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缅甸在中缅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会上升。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1986,(1)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这是陈毅同志生前所作《赠缅甸友人》诗中的词句,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中国和缅甸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两国的客商沿着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的河谷进行贸易(主要是中国的丝绸与缅甸的珠宝玉石)。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中缅两国人民结成“胞波”情谊(“胞波”是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亲切称呼,意为同胞兄弟)。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1986,(4)
三十八年前(一九四八年)的一月四日凌晨四时零二分,缅甸首都仰光市的班都拉广场上空,降下了英国国旗,第一次升起了缅甸联邦国旗,乐队奏起了缅甸国歌。从此,缅甸人民终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的镣铐,向全世界宣告缅甸联邦独立。 从一八二四年起,英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三次侵缅战争,使缅甸在一八八五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缅甸六十多年。在这漫长的暗无天日的岁月里,缅甸民族经历了深重的苦难。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86,(2)
从1824年到188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掠夺缅甸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先后发动了三次英缅战争,从而使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统治缅甸的几十年里,缅甸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几乎从未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缅甸的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日益发展。由于缅甸人民长期信奉佛教这一特殊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冷战末期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中缅政治合作,加大对缅经济技术援助,扩大在缅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这些举措使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印度认为,中国“南下”缅甸对其在缅利益、国家安全以及“东向”政策的实施构成了挑战,遂通过政治拉拢、插手南海问题等措施,意图干扰中国“南下”缅甸的进程。中印在缅利益碰撞,不仅使两国在缅甸的合作难以开展,也促使缅甸加快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以期利用印度来平衡中国在其国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缅甸政策的调整经过了全面制裁、逐步取消制裁、与缅甸多方位接触这样三个阶段。美国对缅甸实施制裁的时期,也是中缅关系全面攀升,成为缅甸对外关系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的时期。在美缅关系中,中国因素始终是美国调整对缅甸政策的深层次动力,美国在对缅甸政策调整中充斥着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评估、疑虑、平衡和遏制等因子。因此,探析美国对缅甸政策调整中的中国因素,对于研究中美缅三边关系,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说全国共50多个民族,一说50多个民族中包括100多个支系。缅族是主体民族,除缅族外的几个较大民族有掸、克钦、钦、克伦、克耶和若开等民族。如按语系分类可分为五大语系,即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孟高棉语族和马来语族。缅甸民族大多属蒙古人种。缅甸人的起源,据多数中缅学者的考究,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教授和缅甸著名考古专家吴坡腊先生认为,缅族的祖先来自中国甘肃省洮河一带地区,大约从公元2世纪开始向南迁移,约公元7世纪,经掸邦高原逐步迁入缅甸叫栖一带地区定居下来,后来又逐步流散到缅甸中部平…  相似文献   

8.
60年来中缅关系提供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宝贵历史经验,主要是:相邻的地域和密切的民族、经济联系和由此形成的利益攸关的关系是中缅关系的重要特点和广泛、厚实的基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缅友好关系和合作水平提高的动力是双方为扩大和实现合作共赢的互动,而在这互动中中国作为大国的对缅合作战略和积极主动极为重要;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是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水平不断提高,趋向于战略性的合作。尽管缅甸正在积极推行多边外交,但中国对缅甸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巩固、发展和提升两国关系的关键还在于不断巩固与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9.
1960-1963年,中日两国对缅甸开展了具有竞争性质的经济援助。中国国力虽弱,但政治优先,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同时,经济外交中不考量相关收益,而是尽其所能,极力维持缅甸的中立地位并增进双方友好。而由于日本经济开始崛起,它在美国的要求下承担起以对东南亚各国提供援助的方式阻止共产主义蔓延的责任。然而,对缅经济外交中,日本注重经济利益,锱铢必较,以期借援助分化中缅关系,争取使缅甸倒向西方阵营。从当时的缅甸政局和中缅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对缅经济外交达到了预期目的,而日本对缅经济外交却未能如愿以偿。中国对缅经济外交的这段历史对当今中国的经济外交或具有某种值得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缅油气管道给中缅两国带来巨大地缘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将改变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的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中缅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既有国家层面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战略考量,又有地方省区市政府的利益驱动,更有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因素。一方面,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运营不仅延续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的辉煌,将中缅睦邻友好关系推上新的高度,而且也是中国拓展与东南亚和南亚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缅甸借助中缅油气管道不仅成功开展油气外交使缅甸成为亚洲主要能源国家,振兴缅甸经济以提升缅甸在亚洲的经贸地位,而且提升缅甸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姜永仁 《东南亚》2003,(4):51-57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友好相处,通商通婚,建立了传统的胞波友谊。在反帝反殖斗争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使两国的传统友谊。旅缅华侨华人为中缅友谊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本文将从缅甸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华侨华人在政治上与缅甸民族的融合、华侨华人在经济上与缅甸社会的融合、华侨华人在文化上与缅甸文化的融合、华侨华人社会的未来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一、缅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始于交通,中缅交通始于腾冲的蜀身毒道的开通。蜀身毒…  相似文献   

12.
祝湘辉 《东南亚》2010,(2):76-80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以殖民统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对掸、克钦、钦和克耶等山区少数民族的行政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当地民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山区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这种政策以牺牲缅甸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为代价,人为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大背景下,缅甸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突出.随着缅甸民主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中缅关系的迅速发展,美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向,突出地表现为美国加强了对缅甸的公共外交,具体表现为:加大对缅甸公共外交的投入和预算;重视与缅甸的人文、教育交流;强调对缅甸输出美国政治价值观.美国加强对缅甸的公共外交,对中国影响较为深远,尤其体现在对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对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三个方面.对此,中国政府在对缅政策中应做到与时俱进,建立两国间的互信机制,加强对缅甸的公共外交投入,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缅甸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家,佛教徒占其全国总人口4233万(据1992—93年度统计)的87.2%。佛教何时传入缅甸,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二,其一是根据仰光大金塔建立的传说,认为佛教在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世时就传入了缅甸;另一种是依据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第三次佛经结集以后派出了9个僧团去各地传教,其中须那和郁多罗两位长老把佛教传入了缅甸南部的金地(以今日直通为中心的孟族聚居区)。一般认为后一种说法较为可信。但是直至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佛教才在缅甸得到普遍的传播与发展,并在缅甸人民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历史的自然进程被打断。经过1852年和1885年的第二次、第三次英缅战争,整个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1年底至1945年间日本又取而代之侵入缅甸.二战结束后,英国卷土重来妄图继续维持它的统治,但缅甸人民已非昔比,1948年1月4日正式宣布摆脱英国独立。在1885年至1948年的半个多世纪里,缅甸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这种斗争从一开始就披上了佛教民族主义的色彩。僧侣与佛教徒成为反对殖民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20世纪以后,僧侣作用更加突出。本文试图从历史、宗教的角度,对佛教与缅甸反帝独立斗争的关系作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1993,(4)
中国云南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邻近。中缅边界线为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为710公里。云南隔缅甸掸邦与泰国相望,最短距离仅300多公里。由于中、老、缅、泰四国山水相连,边境结合部具有民族相同、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似、边民来往密切等地理和人文特征,在地理上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可视为一个“圈”。近年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中国与缅甸的贸易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互为毗邻,早在秦汉时代就已存在一条由商旅开辟的、经由云南通往缅甸抵达印度的“滇缅古道”,自古以来双方往来密切。汉朝时就有掸国遣使贡献珍宝,唐代有骠国献其国乐曲及乐工,宋代有蒲甘国数度造使入贡。元朝经四次征缅,迫使缅王作为藩属接受册封入贡。明朝更置缅甸宣慰使司,彼此间信使往来尤频。清朝仍视缅甸为外藩,册封其王。自清乾隆十五年始至光绪元年止门(750-1875年),缅甸前后十二次遣使入贡清廷。十九世纪初以来,英国殖民者先后发动三次英缅战争,最终于1885年占据整个缅甸,并于1886年与清朝政府…  相似文献   

17.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陈毅同志这首中缅友谊的颂诗,牵系了两国人民古往今来无比深厚的胞波情谊。中缅两国人民很久以来就在为本国的振兴、发展和世界和平而努力,不断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互相提供真诚的支援与帮助,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歌。 90年代第一春,由中国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研究缅甸的学者、专家撰著的缅甸小百科全书——《缅甸概览》问世,这是30多年来由中国学者撰著的第一部研究缅甸的专著。它包括缅甸的自然地理、历史、国家政治、国民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宗教、文学  相似文献   

18.
经过19世纪3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为应对英国对缅殖民统治以及防止英国势力侵入滇藏地区,清政府驻英公使曾纪泽率先提出应力争缅甸边镇八莫为清之商埠,一则使云南商道经八莫直通伊洛瓦底江和印度洋,二则勿使英近我界。但清政府高层以力保缅甸朝贡作为谈判第一要义,对八莫问题未予高度重视,再加之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绕开曾纪泽直接与英国外交部私下交涉,由此形成清政府对英外交明暗两条线格局。尽管曾纪泽有清政府驻英使馆洋员马格里的支持和协助,但由于清政府高层的迟疑、赫德另拟交涉方案、李鸿章提出无法遥制八莫等现实问题,英方从考虑将八莫让与中国到允许中国在八莫设关取税再到断然拒绝中国有关八莫的提议,终使曾纪泽解决缅甸问题的方案落空。1886年中英签订《缅甸条约》,清政府承认英国对缅殖民统治地位,此后晚清西南边疆危机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极力推行其"重返亚太"战略,恰逢缅甸的政治转型。二者在短期内产生共振,双边关系迅速回暖。奥巴马任期内,美国试图通过放松对缅制裁、加大对缅软实力输出及寻求美缅合作空间,恢复美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并钳制中国的发展。但美国此举并不足以冲击中缅关系。在此情形下,为了维护并发展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中方应倡导中缅在政治层面互信关系的建立、经济层面的互联互通以及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来扩大中缅合作的互利局面。  相似文献   

20.
奥巴马连任后,立刻正式访问缅甸,在美缅关系近年来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表明奥巴马政府将持续推行“重返亚太”战略。美缅关系自冷战结束后曾陷入长期恶化,近几年来由解冻到升温,发展迅速。其原因,一方面是美从“重返亚太”战略需要出发主动放弃对缅强硬路线,另一方面也是缅内部政治变化为美调整对缅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机。未来,美缅关系将会是美持续扩大对缅影响,而美缅冷战后20多年的严重对立形成的不利因素也将长期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美缅关系的发展和缅国内政治生态的转型将会对传统的中缅关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