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左传》记事始于隐公的问题是经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古代经学家多通过“始隐说”将《春秋》说成是兴王之作。但是《左传》隐公记事却表达了不同立场。《左传》隐公记事虽然表现出尊王倾向,但突出的却是天下无王为势所必然。《左传》隐公记事对隐公的描写并未显示出后世经学家所说的“王鲁”迹象,对郑庄公的肯定态度则显示了《左传》认同霸主政治的思想倾向。《春秋》兴王说也是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
《左传》之礼和孔子之礼在精神上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左传》之札更多延续了周礼的精神,孔子之礼则在继承周礼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较《左传》之札和孔子之札可明晰二者的差别,同时也有助于重新认识有关《左传》与孔子之间的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中,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方式,即“赋诗”。《左传》及《国语》中,有许多这类的记载。所谓“赋诗”,按郑玄的解释,“赋者,或造篇,或诵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作新篇”或“朗诵古诗”。在外交活动中,多是后者。所诵的诗,是当时广为传诵,人们所熟知的。这些诗,从《左传》、《国语》的记载看来,大都可以从今本《诗经》中找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是“逸诗”。按类别说,多为“雅”诗,而以“小雅”占多数。  相似文献   

4.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性的保证。《左传·宜公十二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三国志·吴书·顾雍传》:“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以为如此则“觊觎之望绝”,政治生活中强化这种“辨上下之仪”的规范,可以维护政治体制的安定。政治形式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又形成阶次显明的社会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7.
“两可之说”与以毒攻毒的反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可之说”与以毒攻毒的反驳方法谷振诣邓析(公元前545-前501年)春秋郑人。名家第一人,律师的鼻祖。《荀子·儒效》云:“邓析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列子·力命》云:“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吕氏春秋·离谓》云:“邓析……以非为是,以是为...  相似文献   

8.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作品,它寄予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无论是沈从文还是《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从《边城》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出发,解析《边城》独特的结构之美和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9.
《左传》与《史记》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体例史传的最高成就;在史传文体生成演化过程中,《史记》上承《左传》又加以发展,这种内在演化的轨迹在两书处理叙事时间的结构手法中体现出来:外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编年体式又加以发展,创造出“表”体记时法;内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注重故本化戏剧化的叙事传统,完成了故事时间向情节时间的转化;在故事与情节时间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史记》以顺时叙事为主的传统亦来自《左传》。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其意是说:言语(即“辞”)只要能达意就可以了;换言之,言语只是为了达意。他这么说,为的是强调“达”的重要性,并没有否定言语的其他要求(如“文彩”之类)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他同时又说过“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左  相似文献   

11.
三河古镇     
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素有“千年古镇、生态水乡、名人故里、美食天堂”之美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吴楚相争在此发生了“鹊岸之战”。1858年.太平军和清军在此鏖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的话     
黄克剑,哲学家,我国中国哲学、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入文学研究所所长、《问道》辑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文化,哲学与美学。学术专著有《两难中的抉择》、《寂寞中的复兴》、《挣扎中的儒学》、《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心韵——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百年新儒林》、《眺望虚灵的真实》、《由“命”而“道”》,译有《政治家》等。主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有代表性者如:《“悲”从何来?——中西悲剧人文审美意趣之比较》、《从“命运”到“境界”》、《康德哲学辨正》、《现象学旨趣辨略》、《审美自觉与审美形式》、《“审美观念”辨微》、《孔子之生命情调与儒家立教之原始》、《(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先秦名家琦辞辨微》、《由“命”而“道”》、《价值形而上学引论》等。 《两难中的抉择》一书后记有谓:“治学的底蕴原在于境界。有入凭借聪明,有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政治家》译序中亦有谓:“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之光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这些说法,当可视为其人治学之心迹的吐露。  相似文献   

14.
《左传》外交辞令臆说─—诸侯小国向大国抗争的重要武器陈敦荃春秋是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几个大国先后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用战争手段进行兼并和掠夺,扩大领土,掠夺财物,勒索贡赋。大国对于小国,能消灭的则消灭之。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君三十六,亡...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的运用,始于礼乐教化:讲究韵律与心灵的相应,如《中庸》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继而泛化为人伦关系:夫妻和悦谓之“琴瑟和谐”,“交情通体心和谐”(司马相如《琴歌》);后来再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曹操谋士仲长统)。历史视角中的和谐思想内涵在不断丰富,适用领域逐渐扩大,但主体结构的生成均围绕以下四度展开:  相似文献   

16.
黎民:即众民。《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黎,众也”.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指对贵族的总称。战国后百姓用为平民的通称。《墨子·辞过》:“当今之王,……必厚作敛于百姓……。”  相似文献   

17.
元人杂剧里的唱词,在音乐上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叶“宫调”,唱“套曲”。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严格按照这种要求,显出了音乐美。李渔说:“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唯《西厢》能之。”元杂剧号称六宫十一调,但实际用起来,只有五宫四调,即黄钟宫、正宫、南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誉称世界的文化之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在文学、艺术、医学等方面为我们留下极为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在法学领域方面留下的史科的数量之多也是世上罕见的。在《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管子》、《史记》、《汉书》、《晋史》、《明史》等书著以及荀况、韩非、李斯、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名人文献中,都有这方面可观的记载。它揭示了数千年来国家兴亡和时代更迭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春秋》之书,微言大义。《左传》依经而行,与《春秋》史事相始终,细数"乱臣贼子"累累劣行,以助《春秋》寓褒贬,别善恶,明王道,见奸佞,复礼义。故《左传》说礼要言不烦,且唯礼是尊。然《左传》用以表现《春秋》"拨乱世反之正"这一思想的,则为儒家一以贯之的"民本"主张,其积极性为后世所认同;更难能可贵者是《左传》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力量,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民国时期本草类著作著录存在一些差错:《四川省之药材》甲乙种被误认为一种书;《良药与毒药》《本草用法研究》《汉药新觉》《中国药物新字典》等7部书籍的成书或出版时间有误;《食物常识》《中药之科学原理》《药物与验方》等5部书籍的编撰者或出版者有误;《药物要义》《药料注释》等8部书籍遗漏藏书地信息;《药物要义》《应用本草分类辑要》2部书籍的版本有遗漏;《药性辞(字)典》《国药字典》《应用药物辞典》3部著作的书名著录有误;《四川省之药材》《临床药典》《药性辞(字)典》3部书的分类不当;误收《食物须知》等9部西药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