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出于各自的目的苏联同西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八二年西欧国家在苏联同西方发达国家贸易的比重已占78.6%,贸易额达到297亿卢布,一九八二年比一九八一年增长了4.7%。苏同西方国家的贸易80%集中在联邦德国、芬兰、法国等西欧国家。其中联邦德国、芬兰、法国为最大。一九八二年这三个国家约占苏联同西欧贸易的50%。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有发展中国家150多个,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0%,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这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发展潜力。也是当今世界日益壮大的一支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近年来,苏联重视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1960年的贸易额只有8亿卢布,1984年已猛增到184.6亿卢布。相隔24年,增加了23倍。1975年苏联向发展中国家的输出额是33亿卢布,到1984年已扩大到109亿卢布,上升了两倍多。1984年的顺差额已经达到33.9亿卢布。虽然苏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一般只占苏联外贸总额的15%左右,大大低于苏同经互会以及西方国家的比率。但是这对于扩大苏联的政治影响,平衡外贸收支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一)  相似文献   

3.
一、苏联建筑业现状苏联建筑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部门,它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截至1982年,苏联共有32,282个基层建筑安装承包组织,1,130万就业人员,占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总数的10%。固定生产基金650亿卢布,占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总额的3.3%,年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9.3%,全年提供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9.9%,它所创造的利润占国民经济各部门利润总额的5.6%。它还拥有庞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中仅建筑机器一项的价值就超过180亿卢布,包括17万台挖掘机、近4.4万台铲土机、16万台以上的推土机和将近21.5万台移动式起重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较客观和全面地阐述70年代以来我国同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章的另一特点是结合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设性意见,力求学术与应用的统一。我们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今后将更多发表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5.
一、三种看法对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从整体来看,东欧各国从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苏联。二、与第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苏联在经济上压迫和剥削东欧各国,苏联通过同东欧各国的贸易,得到了比东欧各国更大的经济利益。三、在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苏联和东欧享受着平等的经济利益。这种看法主要存在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学家中间。他们以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家分工贸易理论为根据。  相似文献   

6.
南斯拉夫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对外经济开放,但真正得到有效的全面的贯彻,那是在1965年经济改革后。南斯拉夫在对外经济开放中,一开始就强调全面开放,即既向西方开放,也向东方开放。无论对西方或对东方开放都遵循南共一贯坚持的不结盟政策。也就是说,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集团或区  相似文献   

7.
摘译自英国1981年出版的《东、西方关系和东欧的未来》一书中莫里斯·伯恩斯坦(美密执安大学经济学教授,前该校俄国和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撰写的《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文(小标题为原有的)  相似文献   

8.
应有关方面的邀请,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副博士尤里娅·依里奇娜和研究员、历史学副博士谢尔盖,于11月24日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中苏改革的起点不同谢尔盖认为,苏联的改革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来进行的改革有些区别,主要在于两国改革起点不同,改革任务也不一样。中国主要是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解决吃、穿等问题。苏联则是如何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加速社会发展,改革更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9.
苏联和印度尼西亚在1956年9月15日簽訂的有关經濟和技术合作總协定是兩國之間友好关系發展的重要階段。这个协定規定,苏联政府向印尼政府提供為數1亿美元的貸款(12年內清还),這筆貸款用于支付苏联的机构所設計的工程以及由苏联供應的裝備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在外国举办的最大一次工业展览会“Taitec’85”,今年9月24日至28日在印尼雅加达举行。 135个企业和厂商在此展览会上展出他们的产品。其中有54家机器厂,21家成套工厂设备企业,12家交通器材设备厂,28家电器设备厂,11家石油化工厂和9家医疗器械厂。 近几年来,印尼与台湾的贸易及经济关系不断发展,这次展览会是双方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又一次合作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最大的成就在于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中国经济已经同世界市场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了。下一个战略目标自然就是实现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接轨。就这个问题谈四点看法. 一、实现接轨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近十几年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潮流。如果我们把自己置于这个潮流之外,就要落后,就不可能赶上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中苏贸易的发展状况中国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基本上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同我国政府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的就是苏联,从而使中国同苏联正式建立了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联目前与一百三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一九八○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为九百四十一亿卢布,一九八一年为一千一百亿卢布。其中主要贸易对象是经互会成员国,约占全苏外贸额百分之五十,其次是西方国家,约占全苏外贸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再就是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苏联与东盟五国的贸易比重很小,一九八○年贸易额为五亿一千万卢布,占当年全苏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四(全苏贸易总额为九百四十一亿卢布)。苏联与东盟五国的贸易额逐年增  相似文献   

14.
能源状况 1982年,苏联的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居世界首位,天然气产量超过了5,000亿立方米(1981年为4,650亿立方米),而居世界天然气生产国第二位的美国却从1981年的5,430亿立方米下降到1982年的4,972亿立方米。至于石油产量,1982年苏联也有明显的增长(见表三、四)。苏联碳氢化合物的总储量以及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将继续对东西方的能源贸易起到支配的作用。据1983年1月份统计,苏联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见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同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直接投资和自身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在东亚新型生产网络中发挥着平衡贸易收支和维持地区资本循环的重要作用。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既有地缘政治的考虑,又可以为东盟提供更多的机会。中国积极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倡议在“10 3”框架下开展功能性的合作。东亚多层次合作框架将有助于规则的建立和良好治理能力的培育,未来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将在三个“10 1”自由贸易协定之上按大致的时间表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6.
自苏联模式确立以来,苏联管理经济的方法始终以行政方法为主,虽然1965年改革也曾在运用经济方法方面做过一些偿试,但它没有取代行政方法的统治地位,仅仅是为行政方法寻找了一种补充措施。苏共中央六月全会(1987年)指出“根本改组我国经济管理的实质是,所有各级以主要是行政的领导方法过渡到经济的领导方法,过渡到管理各种利益并通过各种利益进行管理”。这种转变无疑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本文试图对这一转变的原因及苏联所倡导的经济方法的具体内含作一简要评介。一、苏联改行经济方法的原因一般来说,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经济方法,即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达到管理经济的目的。另一种是行政方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苏联在发展与西方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时,一直致力于通过经济联系的方法促进苏联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进入七十年代缓和时期后,苏联出于不同的政治与经济考虑而选择不同的西方贸易伙伴的做法愈益明显。从效果看,苏联在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以经贸关系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本文试就苏联在七十年代选择不同西方贸易伙伴时的政治与经济考虑及其政策效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概况。1988年是苏联大量建立生产和消费合作社的一年,据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1988年全苏已有合作社社员135.9万人(不包括集体农庄庄员),相当于全国职工1.175亿人的1.16%,相当于全苏集体农庄庄员1220万人的11.14%。此外,这一年还有72.9万人从事个体经济活动。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达60.6亿卢布,合全国工业总产值9030亿卢布的0.67%或农业总产值2201亿卢布的2.76%。  相似文献   

19.
中韩经济贸易关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李相文中国和韩国是有着数千年友好历史的近邻。尽管经历了冷战带来的相互隔绝时期,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从经济交流和合作开始,建立了全面合作的新的友好关系。两国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两国领导人相...  相似文献   

20.
一月五日 苏共中央会议讨论进一步完善苏联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其效率的问题。会上指出,苏联党的机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今后必须非常认真地重视扩大和巩固同越南在政治、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