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战后日本与东盟经济往来轨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和东盟分别处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是亚洲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自二战后至今,两大经济体之间保持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笔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从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到东盟成立,是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兴起期;从东盟成立到20世纪末期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发展、成熟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以来,是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新时期。笔者拟从这三个时期对日本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轨迹做一些探析。一、战后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缘起战后初期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困难重重。日本方面: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世纪之交东南亚华人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作者认为,20世纪后期,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会。在不同族群文化与不同族群关系的互动下,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将与各主体民族一起,在当地化、多元化的方向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亚洲"四小"通过促进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率先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与多元化.但是,它们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并不是按照固定的一种顺序发展的,而是具有多样性、超越性和交融性的特点.工业发展政策是根据各经济体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因政府干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亚洲"四小"工业化进程与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这一群体战后经济发展多样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前言 亚洲经济增长已出现阴影的论调正在蔓延。而被称为“四小龙”、“四小虎”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据说也出现了“奇迹中断”现象。就支撑着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出口来看,1993~95年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0.4%、15.3%、20.6%,显示出极高的数字。东南亚1995年也显示出22.8%的高增长率。但1996年似乎都降至一位数。 亚洲经济的增长真的受到阻碍了吗?与以往比较,的确出现了阴影。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其增长率却高出数倍。而且1997年景气大体上已经恢复。据亚洲开发银行对1996年和1997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处于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拉美国家的实体经济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并且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渠道对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然而,由于ICT本身的特性以及拉美国家具有的"后发优势",该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仍然保持一定活力。本文以拉美地区ICT产业发展现状为逻辑起点,从人口红利和资源依赖的视角对影响ICT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ICT产业发展,而对自然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使"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中"荷兰病"效应和"挤出"效应长期存在,最终抑制ICT产业发展。在考虑了核心变量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滞后效应、异常样本处理和动态面板估计等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可靠。这一结论意味着未来如何维持人口红利以及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将成为拉美地区各国政府建立信息社会亟须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合作是当前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内容。东盟国家目前信息化发展水平参次不齐,但普遍都重视信息技术创新、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网络通讯服务、信息产业、IT贸易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未来中国信息通讯技术(ICT)企业将加速国际化步伐,而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东盟国家将对ICT产品与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应推进基础设施互通、深化数字经济合作、加强网络安全协作、促进网络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处于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拉美国家的实体经济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并且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渠道对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然而,由于ICT本身的特性以及拉美国家具有的"后发优势",该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仍然保持一定活力。本文以拉美地区ICT产业发展现状为逻辑起点,从人口红利和资源依赖的视角对影响ICT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ICT产业发展,而对自然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使"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中"荷兰病"效应和"挤出"效应长期存在,最终抑制ICT产业发展。在考虑了核心变量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滞后效应、异常样本处理和动态面板估计等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可靠。这一结论意味着未来如何维持人口红利以及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将成为拉美地区各国政府建立信息社会亟须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1996年4月以来,迫于岛内外的压力,台湾当局放松了与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限制,同时加紧在东南亚等地区活动,进一步推行其“南向政策”。 一、与东盟主要国家签署了“促进贸易投资协定”。今年4月,台湾地区与泰国签署了“促进投资保障协定”。至此,东盟6国(文莱除外)全部与台签署了此项协定,使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意味着台同东盟的关系已奠定了基础。5月13日台在印尼设立的“雅加达台湾贸易中心”正式开始运营,负责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事务。目前,台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发展较快,对东南亚出口年增长率为37%,贸易总额为215亿美元,是该地区除日本外的第二大投资者。据台方估计,今年1—7月,台对外投资(不包括大陆)266件,投资额11.9亿美元,其中对美投资最多,其次为东南亚,新加坡有27个项目,越南与菲律宾各为17与12项。台今年在泰国的投资预计将达20亿美元,累计金额达70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吴崇伯 《东南亚》2005,(4):5-10
印尼是东盟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因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以及1998年以后政权连续更迭的负面影响,印尼经济发展减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落在了部分邻国的后面,在东盟的领导作用被严重削弱。首位直选总统苏西洛2004年10月正式入主独立宫后,立即制订出一系列推动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并开始借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东风,奋起直追,力图重塑印尼国际形象,恢复在东盟的领头羊地位,各方面的工作开始有起色。苏西洛上台以来遏制腐败,改善投…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主要经贸伙伴,长期以来一直与香港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香港的回归,必将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东南亚国家对香港回归后,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基本看法及经贸政策趋向1、东南亚国家普遍认为,香港的回归将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更趋密切.因为回归后的香港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桥梁作用,东南亚各国将可以通过香港向中国内地输送更多的资金,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与中国发展更密切的经贸关系.同时,东南亚国家也普遍担心香港回归后,中国将可能利用香港的科技、人才、金融和管理经验以及结合中国内地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大幅度扩大对外出口,从而成为东南亚各大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1.
布什上任后,美国对东南亚地区越来越关注,美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在贸易、军事合作以及外交关系等方面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美国借着打击恐怖主义的契机,开始"重返东南亚"①的表现.从近几年美国在东南亚的一系活动来看,反恐并不是美国的唯一目的,而更多地是为了加强它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和控制.纵观布什政府在东南亚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可以看到三个基本的方向:(1)继续在这一地区推行美国价值观和理念;(2)在加强和巩固与传统盟国如泰国和菲律宾的关系与合作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双边关系;(3)积极参与和建构东南亚地区主义进程,提升美国对东南亚地区主义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plains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s the product of two sets of negotiations. The first negotiation is between East Asia on the one hand and global forces and structures on the other. The second negotiation is intra-regional and includes a critical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Southeast Asia and East/Northeast Asia, which also provide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details ASEAN's extensions into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s part of interdependent efforts to adapt transitioning global and regional systems. Conceiving these regional negotiations to be not just economic and utilitarian but first and foremost normative,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opportunities and dilemmas represented by ‘East Asia’ for ASEAN, ASEAN-South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as a meaningful organizing principle. Dilemmas associated with the ASEAN Plus Three process, an East Asia free-trade area and the ASEAN Charter provide illustrations of East Asia's understood challenges for Southeast Asia in addition to the ways that Southeast Asian agencies have been shap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recent East Asian efforts and also how regional-global and intra-ASEAN negotiations continue to provide key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3.
王民同 《东南亚》2009,(4):71-75
《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于2003年问世后,受到了中国东南亚学界的重视。《剑桥东南亚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众多学者参与编写;二是对东南亚历史的某些论述不同于西方学者的传统看法,例如,对东南亚史的分期、经济发展史、经济与社会变迁、宗教和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分析都有一些新意。当然,该书的一些观点还存在明显的错误,特别是在越南古代史部分,这是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阐述东南亚地区开展教育合作的重要性;指出东南亚地区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内部合作,从而寻找到与外界合作的广阔空间;分析了东南亚地区高校开展合作的困难和问题,并着重介绍东盟大学联盟的教育交流项目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银亮 《东南亚》2009,(2):7-11
东盟-体化进程的加快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目前对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套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具有地区整合和地区离散的双重特征。东盟的扩大、经济一体化、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等,又使得新地区主义具有制度转型的特征。东盟期望通过加强内部的文化认同和调适,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及其制度转型的范式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民族与宗教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在所有宗教之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是最多的,本文讨论了穆斯林在东南亚的早期活动,结合伊斯兰教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进行研究,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具有和平、包容和本地化的特点.而华人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郑和7次下西洋是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7.
海外移民社会的形成,为福建歌仔戏向东南亚传播创造了条件,东南亚地区因此成为福建歌仔戏海外传播的重要区域。改革开放后,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厦门歌仔戏剧团、漳州芗剧团等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向东南亚观众展示福建戏曲的艺术魅力。福建歌仔戏的海外出访在联络乡情、传播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Gorbachev regime's strategies in reorienting Soviet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nations of Southeast Asia. It reviews and evaluates the tactics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persuasion which Gorbachev and his advisers utilized extensively in their attempt to construct a new Soviet agenda toward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nalyzes water-related conflicts in Southeast Asia and draws the attention to controversial dam—and hydropower—schemes. It focuses on three dam projects in Thailand, Laos and Burma that are all interwoven b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But they also slightly differ in ter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the geopolitical setting, the socio-economical frameworks and the actors involved. Against this analytical background, the approach unveils the complexity of internationalising conflicts that are crea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ongoing globalisation and by multiple actors involved, their networks, strategies and power relations. “Scarcity of resources—securing energy by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by drawing the main global configurations. “Energy suppl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new dams in Southeast Asia” zooms in on the specific stage by mirroring dam disputes in Southeast Asia (SEA). Based on these fundamentals, in “Different dams—diverse actors and conflict potentials” the case studies are reconstructed to highlight the multiplicity of dam-projects and inherent controversies. “Conclusion—new conflict frameworks require new instruments of dispute resolution” offers an outlook on conceptual ideas on how to deal with future dam disputes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