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传统调解文化的产生调解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产生具有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试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思维角度出发,探讨调解文化的产生背景。(一)贯穿古今的“仁义”观念从先秦到汉代不断发展的儒学,再至宋代理学、清代实学,都能够发现调解文化产生和传承的思维基础。中国古代的调解文化以孔孟的“仁学”为摇篮。  相似文献   

2.
古代社会实现和谐的途径多种多样,调解作为其中一种主要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类型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调解制度对于古代封建社会的价值所在,期望对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调解指纠纷发生后,由第三者主持,依据社会共识和一定的规范,进行劝解,促使发生纠纷的人协商解决争端。①调解是中国自古以来化解民事纠纷的基础性措施,具有传统性与制度性两大特点。称其传统是因为:调解不但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适用,而且其并未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终止而消亡,直到当今,调解依然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并被广泛用于解决民事纠纷。所以,其符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法院有以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经验”。但中国的司法调解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司法调解,20世纪40年代以后大陆地区的司法调解,以及2004年以後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为特点的司法调解。不同时期的司法调解,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底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司法政策的演进,法院调解的某些做法也有必要从多角度进行检讨。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强调和追求和谐的文化。在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下,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方式是不同的。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多地利用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而在中国,包括中国古代,人们更多的选择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通过调解解决纠纷机制和解纷文化①。我国现行法律所确立的诉讼调解制度,是在扬弃了中国古代调解制的基础上,转承而来的,它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和广大民众的传统理念,其内核就是“和谐”。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调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解决日趋增多的纠纷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6.
柯联民 《法治研究》2013,(6):126-131
调解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表征之一。当代对调解文化成因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和"、"息讼"、"讼累"等观点上。其实通过表象可以发现,深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是深厚的传统法律文化蕴含,其中"分"的概念就可以对调解作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的深邃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法律伦理化的进程极大地影响了古代中国后来从法律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各种制度的设计上,我们也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法律伦理化的痕迹,包括调解制度,也因为法律指导思想的改变,而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法院调解应予摈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玲 《中国司法》2000,(4):35-36
引言 法院调解,即法院以司法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力性调解解决民事、经济纠纷案件,长期以来成为我国法院行使司法权的主要方式,并因此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调解主导型的民事审判方式。这一方式肇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古代中国无论意识的一种新的体现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被认为是司法权行使民主性的典型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后,法院行使民事司法权被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调解为主”一直是民事诉讼法律的基石。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该原则有所修改,但仍然确立了“着重调解”的原则,强…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间调解制度存在合理性之证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茂林 《河北法学》2011,29(8):169-173
我国的民间调解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到了现代发展成为人民调解制度,中国古代的民间调解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文化基础是儒家文化,政治基础是封建宗法制,现代人民调解建立的时代沃土是商品经济基础,其文化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政治基础是解决新时期存在的不同性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山东审判》2012,(6):115-1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在于和谐,在"礼之用,和为贵"思想的指导下,司法过程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以忍让为上。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建立在此社会观念基础上的中国古代社会,调解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基层乡土社会里,它几乎成为解决一般纠纷的主要手段。调解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调解制度的萌芽。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东夷之陶者苦  相似文献   

11.
徐永伟 《中国司法》2010,(11):61-64
人民调解文化(以下简称“调解文化”)源远流长,从“和为贵”、“以德服人”到“以人为本”、“调解优先,以调促和”,从我国古代民间“排难解纷”、“止讼息争”的优良传统到马锡五审判方式,到陈燕萍工作法;从宗族调解到民间调解,从民间调解到人民调解到“大调解”,数千年传承、融合,形成了深厚的调解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李荣碧 《法制与社会》2012,(20):102-103
中国的传统调解文化,影响着法院的调解工作,中国的调解文化,决定了中国法院调解除具有现代法制国家的一般特点外,还应当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法院调解,必须注重中国传统调解文化的影响,发挥中国传统调解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扎根于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司法实践,因其诸多优势被国际司法界称作"东方经验"加以借鉴推广,当然法院调解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现行法院凋解制度本身和操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出发,对调解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调解,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依照法律和政策,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一)调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调解又称“劝释”、“和解”、“休和”,名目虽然不同,但都是用教化的方法,使双方当事人互相让步,达到消除争端、息讼和好的目的。调解的形式有官府调解与民间调解之分。官府调解是朝廷的地方官吏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是一种诉讼调解。民间  相似文献   

15.
张波 《法学》2012,(12):55-61
调解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走向深受治国基本方略的影响。传统调解服务于人治的治国方略,与法治相排斥。现代调解建立在法治主义之上,服务于法治的治国方略,与法治相兼容。当代中国调解一直趋向法治化,立法者在做调解与法治兼容制度上的努力,司法者在做调解与法治兼容方式上的探索。当代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新兴法治国家,一方面,德治调解理念仍然盛行;另一方面,不与法治完全兼容的调解制度仍然存在。实现调解与法治的兼容,一是需用法治调解理念更替德治调解理念;二是以现有诉调对接机制的探索和完善为契机,用法院和解制度取代法院调解制度,促成中国调解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民间调解制度已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民调解制度。虽然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人民调解根本有别于古代的民间调解,但这两种制度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由于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因此,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并不因社会制度的界定而断裂。由此可见,人民调解制度所赖以存在的观念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仍以某种方式保留下  相似文献   

17.
郑智航 《法学论坛》2012,(4):154-16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调解制度经历了"着重调解———自愿调解———调解优先"的过程。在着重调解阶段,法院具有动员人们参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现代化的进程,消解经济发展带来的民众脱离政治依附性的离心力的政治功能;在自愿调解阶段,法院具有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现代化这一基本方向的政治功能;在调解优先阶段,法院具有重新恢复民众对于社会现代化和法律现代化信心的政治动员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德恩 《法治研究》2014,94(10):119-124
调解系统性进入司法是现代调解运动的核心内容。各国法院在诉讼程序中通过组织和转介调解两种方式来鼓励调解运用。法院转介调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在中国,法院转介调解可以划分为立案前的委派调解和立案后委托调解两种形式。在性质上,前者属于诉讼外调解,后者属于诉讼调解。立案前的法院转介调解不宜称作委托调解。中国的法院转介调解机制运行不畅,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经过委派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通过三种附加程序而获得强制执行力;而经过委托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选择撤诉或以调解书结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儒家讲求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追求无讼的理想社会状态,宗法制度的高度发达,家国一体和礼治的治国原则,使得在宗族社会内部更多的是利用调解来解决纠纷,诉讼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被尽量的压制,起诉受到各种严格的限制.从西周到清代,古代中国人走入衙门进行诉讼会遇到哪些障碍呢?  相似文献   

20.
任何国家谈起调解,都会慨叹中国调解制度2500多年的历史,赞赏当代中国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肯定东方文化和调解制度对世界各国ADR发展的启示。但除此之外,当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组织运用调解解决纠纷时,当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