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进军 《求索》2007,(10):156-158
荀子以儒家的德治学说为基础,吸取了法家的重法思想,形成了以“隆礼重法”为特征的社会控制理论,为中国封建社会控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3.
张云英 《湖湘论坛》2003,16(1):75-76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荀子的德治思想 ,在儒家的治国理想由德治走向法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月 《传承》2010,(33):86-87
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道家无为之治的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它们立足各自的哲学基础争鸣辩论,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面对作为思想资源的三家学说,我们应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礼治法治之争是先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传统儒家孔孟那里,礼治与法治基本上是对立的、不相容的,而在荀子那里,礼治与法治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荀子不仅从理论上批判地吸收了春秋以来法家及其他学派法治思想的成果,改造、充实了儒家的传统礼学,克服了礼...  相似文献   

6.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孙祥生 《前沿》2006,(5):129-132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荀子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分”入礼、以礼释法、开创了礼法一体论的先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诸子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思想与学说,对屈原的政治观点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最为深刻。屈原的世界观的主体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从他的政治活动到创作实践,从他的哲学体系到美学思想,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周公、仲尼之道”以及孟、荀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渊源关系,但屈原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受诸子学说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其中,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他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 ,“权”与“法”的矛盾 ,一直是治国为政者头疼的问题。毫无疑问 ,产生法治思想的久远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骄傲。“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这作为法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在战国时代就提出了。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 ,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建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完整的法治理论。他主张法令一经公布于众 ,就具有不可违背的威力。“境内之民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既重视立法 ,又重视法律的效力。这些思想作为法家学派的理论 ,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追溯历史 ,它对中国封建统治确实产生过积极影响 ,并断断续…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11)
<正>肇庆市对于“为官不为”的治理主要从组织制度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和预警机制几方面下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和远古广府文化发祥地。北宋名臣包拯在42岁(公元1040年)时做了端州(今肇庆市)的知州。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职。包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包拯是“为官有为”的著名例子,他对于在任内所见的“为官不为”现象、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的重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的基本课题之一。 历史上,不论是儒家、法家、道家,尽管其学术观点各有歧异,但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取得一种共识:庶民百姓的向背对于维护其所代表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具有决定性意义。于是,他们在艰苦的理论探索中创造了“重民”概念,并对之进行多方面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与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颗璀灿明珠。王船山作为明清之际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之大成者,对  相似文献   

12.
邵宁 《前沿》2006,(8):229-232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邵宇 《理论月刊》2006,(12):38-40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4.
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的道家学派———黄老之学 ,不但对其时的儒、法等学派影响甚深 ,而且对西汉初年包括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等的统治政策的确立和实施 ,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无为”、“虚静”思想产生了西汉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使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丁兴旺 ,同时对当代中国也有一定的启示。一、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演绎历史进入到战国秦汉时期 ,以政治学说和思想理论而言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当数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家。法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产物 ,到秦朝时已成为一种完备的理…  相似文献   

15.
墨子的"尚同"的思想是墨子在阶级社会里提出的一种君主专制思想。这种思想要求统一意志、要求社会成员共同地遵守体现最高统治者意志的制度,虽然法家的学说继承了墨子提出的"尚同"的专制主义学说,但两家的专制主义思想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的,因为墨子提出"尚同"的同时,还强调应该"尚贤",它的学说是一种王道的专制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新东方》2006,(1):28-32
先秦法家学派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先秦法家学派认为,人类所从事一切发展活动的根本原动力,源自趋利避害的利己之心,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称之为利益驱动或经济动力。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来自其生物本能,这种本能的存在决定了以下几个方面:人性的根本决定了人性教化的艰难性;人性欲望无限与物质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人类在争利过程中缺乏公平有效的限制,导致人们“失礼法、失常性”的行为成为必然;人性趋利的现实性决定了脱离实际的教化效力有限。在先秦法家学派的理论中,荀子对于人性有这样…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形成的初期,尤其是秦王朝时期所采用的法家酷刑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秦王朝很快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思想从法家思想为主导转向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主要原因.回顾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审判制度的形成过程,客观分析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条件,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司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法律思想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无讼。不管是长期占据正统的儒家,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影响的法家和道家,都追求一种无讼的理想境界。当然,他们达至这一理想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无讼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制度根源的,它对当今我国的法律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家思想虽不像儒家思想那样在传统文化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但是,毕竟也有其辉煌的过去。历史地考察法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命运,无疑将会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宽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法家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并力求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科学》2003年第4期刊登的刘坤生《由〈韩非子〉看早期中国专制主义》一文 ,对韩非思想的剖析颇为深刻 ,但是由韩非思想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进而推导出“推崇法家 ,实质上就是推崇专制 ,因为法家所追求的只有一点 ,就是尊君”的论断 ,却不能令人信服。一种思想被统治者所吸收和利用 ,成为统治之术、帝王之术 ,这种思想一定是经过某种融合、变化的 ,其中包括舍弃了原创时期的某些基本精神 ,融入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 ,按照统治者的需要进行了重大改造。那么 ,这种经过融合、变化了的思想是否还能被称为其原本思想呢?显然不能。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