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干部下基层,应当解决好三个问题:“为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办”。“为什么”决定下基层的心态,需要解决在下基层之前,才能真正下得去、下得实。至于“干什么”和“怎么办”,则直接影响下基层的深度和效果,是衡量领导干部下基层实际成效的重要标尺。 要看发展能力是否上水平。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微服私访”,更不是“观光旅游”,而是要透过基层实际实事求是发现存在问题,分析个中原因,给出解决思路。正是这样一个“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有效检验和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发展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是组织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体察民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部门作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下基层活动中,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基层组织部长要始终坚持做到“四个注重”,才能确保下基层活动扎实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英团 《党政论坛》2010,(13):64-64
提倡领导干部下基层,那么,究竟下到哪一级才是真正的下基层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基层”的解释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因此只有下到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那一层,才是真正的下基层,否则,下基层就是不到位。  相似文献   

4.
最 近见到两条新闻,一条是“领 导干部不下基层就上报纸”。 说某市把干部下基层作为转变作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每个书记、县长每月下基层多少天,都要在本市的报纸上公布;下得多的就是“作风扎实”,下得少的就是“作风漂浮”。另一条是“一看到车子开进厂门就紧张”。说目前一些企业非常害怕领导下基层,有一家食品公司,半天就来了三投省市的“下基层”者。结果本公司的工作计划被打乱,6个领导全得出面接待。所以这家公司的一位经理说:“我们最苦恼的就是接待各级政府官员,一看到车子进门就紧张!” 一个想下基层,一个怕下基层…  相似文献   

5.
自全国组织系统“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视频会议后,各地组织部门积极开展了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组织部长带头下基层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个活动是全国组织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如何把这一活动更深入地开展好,更有实效,还得进行一番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陈勇(重庆市江北区大庆村测井公司):中央政治局带头抓好作风建设,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勤下基层,多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是各级管理者对机关部门常提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下基层莫“客随主便”。下基层“客随主便”,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相似文献   

7.
石子河 《民主》2009,(7):54-54
领导下基层考察调研,警车开道、前呼后拥、边界迎送等现象,一直被广大群众所诟病。山东省最近对省领导同志下基层考察调研工作作出规定,警车开道、悬挂欢迎标语等行为都在禁止之列(2009年4月1日《德州日报》)。  相似文献   

8.
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是推动工作的过程,也是锻炼提高的过程。我担任平凉市委组织部部长以来,感受最深的是:组织部长下基层必须求“真”务“实”,用心听真话、见实情、办实事、出真招、要实效,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指导性,提高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县区委组织部长,处在组织工作的第一线,在下基层活动中,要切忌“三种现象”,处好“三种关系”,主动承担起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桥梁责任,自觉履行好组工干部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纽带作用,确保下基层活动扎实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向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已经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具体行动。但笔者日前在下基层时,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一番话却让我陷入了深思,他说:"干部走到基层,其实算不上真正的下基层,‘下基层’关键是要‘在基层’,如果只满足于一次两次的‘下基层’,而没有长期的‘在基层’意识,"下基层"最终只能流于形式。"的确,党员干部下基层固然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树立起"在基层"的意识,恰是时下一些党员干部欠缺的。下基层,是知民情、解  相似文献   

11.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不能“只让基层抓基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下基层、抓基层、联系基层。  相似文献   

12.
目前。正在各地开展的“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架起了组织部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桥梁”,使组工干部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局、了解基层,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更好地联系和服务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也使基层群众从中看到了新创意、新变化,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要使组织部长下基层深入持久、取得实效,成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自觉行动,就要胸怀群众感情,要有“六心观”,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工作,要不要当场表态呢?我以为值得商磪。 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许多情况下是被基层干部“牵着鼻子走”,看到的“盆景”,听到的是“喜报”,吹到的是“和风”,加上走马观花,短时间内难以洞察事情的本质和全貌。如果在不甚了了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口无遮拦,随意表态,往往会给那些喜欢脸上贴金、摆功讨好,热衷于视领导评价为政绩的基层干部以可乘之机。同时,这也损害了上级组织包括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威信。  相似文献   

14.
把尊重群众意愿和智慧放在首位一是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台州市持续开展定期下访、蹲点调研等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健全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和领导联系重大事项制度。  相似文献   

15.
领导下基层走访,少不了了解当地的民生民情,与老百姓拉拉家常。但聊些什么才能做到与老百姓思想相通,情感相融?才能使下基层取得预期的效果呢?笔者以为,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基层群众之中,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保持与群众平起平坐的谦虚胸怀,注重讲好"四种话"。  相似文献   

16.
组工干部下基层,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基层、解决问题、强化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此项活动开展以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效。要进一步搞好这项活动,组工干部就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礼记·中庸》论述为学的五种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组织部长下基层问政于民也当有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中组部在全国组织系统部署开展了“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全省各级组织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强力推进这项活动扎实深人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正>"百课下基层"形成理论宣讲品牌,成为继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读书月"之后的深圳知名品牌文化活动。从社会影响力和媒体传播力评价,深圳的"百课下基层"在同类型活动中走到了全国前列,已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这种品牌效应有助于理论宣讲效果的提升。"百课下基层"探索建立适应基层需要的运行机制,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百课下基层"长久坚持下来,而且保障时间和质量,受到党员群众的  相似文献   

20.
正带着感情"下基层",多关注百姓的冷暖安危。党员干部代表党和政府行使着国家权力,在群众眼中就是党和政府的化身。党员干部下基层,要带着党对群众的关怀,走到群众中去,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不能把下基层作为"冰冷"的硬性任务,送点东西、寒暄几句就拍屁股走人,带份资料、拍几张合照就算"交差"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