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副局长米乃训落马记纪正义情与法,究竟孰大孰小?正直的人们自有定论。一个堂堂正正的副局级干部在情与法面前却是非颠倒,凭哥们义气,只讲人情,不讲国法,试图落一个“侠义热肠”的美名,孰料扭曲的人情葬送了他那辉煌的人生。题记1996年6月,省纪委、省监察厅研...  相似文献   

3.
李掖平 《理论学刊》2007,3(5):113-120
中国现代新诗的总体诗美建构,是由各类审美品格共同参与而组成的。其中感知诗美品格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弥补其他诗美品格之缺陷、不断提高新诗审美境界的同时,又由于自身的不足而被别种诗美品格所抑制,经历了一个由五四初始质直单纯的感知品格到20世纪30年代深化变异的感知品格,再到40年代宏阔繁复的感知品格的历史发展过程。感知诗美品格的每一次发展衍化,都既打有时代风云的印记,又受控于内在诗美机制自身调节的规律,其经验和教训为新诗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至上的美德,正义具有纲领性和原则性地位,并引领、指导着其他社会价值的走向。但在阐释正义的实质内容时,人们常常因为立场的不同与观点的分歧,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了正义多样性的格局。笔者对有关正义的论证梳理过后,认为正义的实质为平等与自由两大价值,这是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但在平等与自由孰先孰后的问题上却长期存在纷争。笔者通过论证认为,正义的实质是基于平等的正义。  相似文献   

5.
王飞 《求实》2000,(11)
新千年的到来 ,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知识经济的兴起 ,科学技术的发达 ,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质量发生了极大变化。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本文提出要加强科学知识、电脑网络知识、实践知识、外语知识和审美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使知识、能力和品格内化成为人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6.
石燕秋 《党课》2014,(18):82-83
自古以来,人们对荷花就情有独钟、推崇备至。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宋代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直抒胸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究其根本,这种品格的难得之处就在于清出于浊却能自我净化。  相似文献   

7.
韩红燕 《共产党人》2006,(13):35-35
当前,宁夏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如火如荼。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现状。在一些地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快速发展超出了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么,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究竟孰重孰轻?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傅守祥 《探索》2007,(2):128-131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加深,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9.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然而现实却与之有距离 ,假求虚务问题仍然突出 ,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偏所致。本文从分析党政干部价值取向趋偏的影响因素切入 ,进而提出价值取向的准确定位 ,以及实现准确定位的内在动力、规制约束 ,从而达到归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生品格塑造、审美情趣培养、中西方文化精神比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五个方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从风俗习惯、情感性格和伦理德性三个角度理解和界定品格,并以德性为其内核与品质对此作出区分.他认为,德性贯穿于品格之中,凭其属性和含量构成对品格的量度;品格预示价值选择;品格塑造依赖教育和风俗熏养;青年的品格熏陶要在法律制约下进行.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念与其他范畴一起构筑了其伦理学体系,展示了品格范畴的意义,为后世留下启发,同时也有若干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两宋词坛上,似乎没有人可与苏东坡比肩。连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都曾对朋友梅尧臣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然而,苏东坡心目中却有一位想一争高下的人。他曾经问幕士:"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回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幕士回答得相当巧妙,他并不直接评判孰优孰劣,而是认为两人风格,一则豪放,一则婉约,实在是各有千秋,各臻其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临湘市原副市长余斌“用受贿款扶贫”一案,成为情理标准与法纪标准孰大孰小、孰重孰轻相互较量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时,也使公平与效率孰先孰后的问题重新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那么,公平和效率就真的必须有先有后,此起彼伏吗?我以为,这样提问体现的还是一种基于传统总体性社会的思维方式,很容易把人们引向一种无解的境地,因而并没有多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化时代改变审美传统场域,带来一系列审美价值畸变,需要审美观教育正本清源。审美观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审美观教育的要求,从网络审美标准、网络审美热点、网络技术赋能、网络审美内涵四个方面培育大众审美情趣、塑造大众审美品格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发挥审美观教育在网络化时代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张婧 《求实》2005,(3):84-85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活动 ,为审美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并对审美显现出了巨大的现实价值。我们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 ,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美 ,从而提升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古今中外,执行力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级领导者的难题。早在两干多年前孙子就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将“道”放在致胜的七个关键要素之首,可见“道”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兵法中“道”是指政治清明、上下同欲。“上下同欲”在现代企业中指员工与企业同心,即员工与企业共患难共荣辱:同德,即共同的企业理  相似文献   

18.
刘宁 《理论学刊》2003,(3):123-12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的大众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及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审美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以往的文化艺术不同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特征.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美、近现代艺术的以对立为特征的崇高美不同的是,大众文化以极端化的形态表现着内在的融合趋势,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和谐美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教育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蕴和重要的教育功能。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其中人文智慧启迪、人文情怀培育和人文品格塑造是其典型内容形态。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夯实人文知识、树立人文理念、训练人文思维以启迪人文智慧,通过打造阳光心态、点燃向美之心、涵育赤子情怀以培育人文情怀,通过锻造求真精神、追求公平正义、坚守人民立场、强化责任担当以塑造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汉代审美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汉代色彩运用主要体现为鲜艳明快、协调丰富等特点。文章研究楚文化、五色理论以及儒家学说对其产生所起的作用,理清汉代色彩审美形成的基本脉络。汉代色彩审美本身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审美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