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议确立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的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它不仅是一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实现程 度的反映,也是一国刑事法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实现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的刑事诉讼目 的,从实现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刑事诉讼价值角度考虑,我国有必要设立刑事被害人援助制 度。为此,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被害人有权从警察、司法、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等人员获 得必要的物质援助、医疗援助和心理援助等。可见,对刑事被害人援助实施机构、援助的内容、方 式、条件和程序等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冯杏华 《法制与社会》2013,(26):254-255
被害人是刑事公诉案件的独立参与人,对案件进展情况具有充足的知情权,对案件定罪及量刑事先具有独立的发表意见权,事后应具有独立的申请救济权。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显然对被害人的上述权利重视不足。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国法律体系在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量刑意见权的现状及不足,初步构建独立的被害人量刑建议制度,以充分保障被害人独立的量刑意见权。  相似文献   

3.
"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进步的标志,关注弱势群体意味着社会的文明与富庶,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冲突中终于获得了刑事被告人的权利斗争胜利时,绝对不应当忘记遭受犯罪行为切肤之痛的被害人的呻吟与呐喊,也没有任何借口对这种呼声置若罔闻。刑事审前程序属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部分,此阶段的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审前程序中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在整个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道春 《时代法学》2006,4(6):69-75
当前,我国刑事被害人社会援助制度严重缺位:缺乏规范被害人社会援助的专门法律;相应的社会援助机构尚在起步阶段;缺失刑事被害人社会服务内容。为使被害人得到尽可能的合理的保护,避免他们的再度被害,应尽快构建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5.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为提升,相比之下,法律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日显不足。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的涉法涉诉上访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害人因被犯罪侵害后,不能得到加害人的赔偿,又不能及时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生活陷入困境。法律应当进一步关注被害人的权利保障。近日,江西省人民检察院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域外经验及机制构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面对我国刑事被害人存在的诸多问题,需从立法上完善刑事被害人对犯罪追诉杈的法律保护,并在司法上完善执行阶段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中日法律的实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戬 《河北法学》2007,25(8):143-146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应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应充分关注各种制度实践向度的现实可行性.从中日法律的具体实效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全面规范我国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权利认知与权利救济制度,立足现实国情,提升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关注,有效保障被害人利益.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平衡了被害人、加害人与国家刑罚权的关系,有利于报应公正和犯罪预防和实现,具有正当性。对犯罪人的惩罚应当参考对被害人的实际损害,应当强调刑事和解对犯罪行为人的人格改造以及对被害人的精神康复,刑事和解应当具有公平性。通过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保障刑事和解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是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探讨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也涉及对无被害人犯罪的行政制裁以及社会政策的评析,通过论证,得出处理无被害人犯罪应该采取"轻轻重重"的理性政策,并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东莞地区五年来1650件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类型、犯罪性质、犯罪主体情况及其家庭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刑事被害人被害事实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刑事法律规定的对刑事被害人损失进行救济的手段作用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刑事被害人根本无法得到救济.这不仅使刑事判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刑事被害人群体的司法需求,也影响到司法判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更加深了刑事被害人作为维权的弱势群体与政府或国家机关之间的矛盾,引发出刑事政策观念层次的矛盾和冲突.在刑事被告人经济能力有限刑事被害人获赔落空的情况下,由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弱势群体进行救济就显得特别必要.  相似文献   

11.
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案件撤销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跃军 《时代法学》2009,7(5):56-61
刑事案件撤销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可能使被害人追诉请求落空,导致被害人“二次被害”。从被害人砚角看我国刑事案件撤销制度,它完全就是一个由侦查机关按照行政程序作出刑事决定的过程,既剥夺了被害人的知情杈、参与权,又限制了被害人获得救济权,有悖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借鉴域外先进做法,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进行改革,加强撤案过程中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王维 《政法学刊》2006,23(5):80-84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应借鉴西方国家维护被害人求偿权的立法和实践,结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际,主要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切入,从立法上完善刑事被害人对犯罪追诉权的法律保护,在司法上完善执行阶段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多年的刑事抗诉司法实践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其在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有刑事抗诉制度也存在提起条件不明确、履行抗诉的程序不完善以及对被害人权益保护功能发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刑事抗诉职权的履行;因此,必须进一步细化刑事抗诉提起的标准,分别按照二审程序抗诉和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不同特点完善刑事抗诉程序,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的抗诉请求权,增强抗诉请求对检察机关的制约效力,以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刘梅湘 《现代法学》2006,28(4):122-128
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是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国际公约及其他国际性文件和法治发达国家都对公民的知情权及被害人的知情权都作了明确规定,有的国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宪法的高度。我国刑事被害人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但权利告知规则仍不完善,被害人对案件的进展、诉讼结果以及刑罚的执行情况缺乏知悉途径,知情权的实现缺乏保障机制。立法上应对其作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应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国家提供的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行40年来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我国目前的被害人保护立法有严重缺陷,缺乏对犯罪被害人的人文关怀,由此还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是实现正义、保障人权、控制犯罪、完善法制的必要,也是切实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6.
司法精神病鉴定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卫东  程雷 《法学研究》2012,(1):163-178
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曝光的若干典型个案凸显精神病鉴定的混乱状况。实证调研发现,精神病鉴定自身的特征——对象的复杂性、过程的回溯性、知识背景的跨学科性、手段的有限性与结论的主观性,影响到其客观性与可信度。目前精神病鉴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启动难、鉴定过程中医学与法学学科错位、诉讼权利保障机制欠缺、强制医疗制度带有行政化特征以及鉴定体制改革引发的问题。应当在坚持职权主义启动模式的基础上,对部分死刑案件增设强制启动机制,增设申请启动鉴定的上诉途径,细化启动考量标准;司法精神病专家与法律职业群体之间应当重新分工;应当增设被鉴定人由于鉴定导致人身自由被剥夺的法定强制措施以及在专家辅助人的帮助下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权;强制医疗程序应当进行司法化改造并通过社会化途径加强执行能力;在鉴定管理体制上,应当取消现有鉴定主体限于医院的规定,恢复等级化的体系设置并建立鉴定人准入与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刑事政策使被害人权利遭到严重忽视,尤其在经济上难以获得充分赔偿,易于导致被害人的"二次伤害".建立刑事被害人社会补偿制度,将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纳入社会保障法体系范畴已被世界多国选择.我国应引入社会补偿制度,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救助与补偿之间内涵与区别,明晰刑事被害人社会补偿制度的性质,构建补偿对象清晰...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has often been understood a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explained primarily by instrumental concerns relating to accurate fact-finding in the criminal trial and that has few if any implications outside the trial itself. In this paper, I argue, in contrast, that in a liberal legal order everyone has a right to be presumed innocent simply in virtue of being a person. Every person has a right not to be subjected to criminal punishment unless and until he or she has done something that is criminally wrong. Since disagreements about allegations of criminal wrongdoing are inevitable, the liberal legal order requires a process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wrongdoing has occurred.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right not to be punished without wrongdoing, the accused person must be presumed innocent throughout this process.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is therefore as much a basic human right as, for example, the right to bodily integrity or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Specifications of and limitations on the right should therefore be justified not primarily in terms of their instrumental effectiveness in fact-finding or crime control but in terms of the role of the criminal process in a liberal legal order. I consider some implications of this view of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for the pre-trial process and for substantive criminal law. I argue that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understood as a basic human right, should condition the entire pre-trial process; it has, however, minimal implications for the definition of offences.  相似文献   

19.
It is the duty of literature on criminal law to record the states orthodox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systematic and sufficient historical literature for directly expounding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outside the state criminal litigation system. This is a civil act among people or a non-statutory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Meanwhile, the object of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criminal law is usually limited to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criminal law and official criminal justice. Thus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se areas leaving little systematic evidence for scattered, local, individual, non-statutory and non-normalized criminal reconciliations between victims and offenders. However, upon investigation of the long stand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Chinese society as well as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reality refle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and legal cultures,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existed reasonably and necessarily.  相似文献   

20.
吴献萍 《行政与法》2007,(12):114-117
随着诉讼制度的发展,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再逐渐提高的过程。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提升了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诉讼权利,但在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