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民主国家和开放社会传统上一直依赖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力这三者间微妙的平衡关系。但近20年来我们的精英已经无法维持这样的平衡,因为经济权力早已脱离政治权力实现全球化,而民主政治往往在脱离过程中严重受损。6月17日的希腊议会重新选举,不过是自1960年代以来困扰西方民主和开放社会的严重危机的最新症状而已。今天,西方自由民主国家都想拼命免却一场身份危机,结果却使这场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威胁到当前的社会契约,并有可能毁灭现有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权力结构、权力国际战略与权力运用是观察美国网络霸权的三个视角。在权力结构上,虽然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基础层与逻辑层稍有衰退,但在网络空间内容层,美国仍然主导着权力结构,足以支撑其霸权地位。在权力国际战略上,美国在网络空间成功建构了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价值观同盟关系,用以推动美国网权的扩散,为网络霸权的分担寻找国际支持,最终形成"扩散性网络霸权"。在权力运用上,美国通过强制、威慑、防范、建构等方式对别国产生影响,也通过吸引手段对国外公众产生影响。美国在虚拟世界建构的全球网络霸权不仅与美国在现实世界的霸权起到互补作用,也可能会对其霸主地位的日趋衰微起到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北方 《南风窗》2014,(25):44-46
<正>作为权力的一种,司法权威的维持首先靠国家强力,其次靠社会共识——在一个有序的社会,强力所起的作用小,共识所起的作用大。在司法这个天然反民主的领域中,要更加注重民主的因素,也就是必须有更高程度的司法民主。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触及的问题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问题大体上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倔强的村妇秋菊因为丈夫被村长踢伤了"要命的地方"而要讨个"说法",但法律无法理解她对正义的界定,法律也不能提供她需要的正义的实现方式,反而让她陷入了困惑和尴尬,法律  相似文献   

4.
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转移理论认为权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内生的工业化动力导致权力转移的不可逆转性,由于受制于意识形态等局限,该理论侧重强调西方的主导者地位,强调预防权力转移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这种研究不可避免具有先天的逻辑缺陷。新古典现实主义范式之一的道义现实主义是目前现实主义的一个中国学派分支,该理论也对权力转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是探析当今大国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问题——关系性权力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性权力观认为,权力关系是行为体例行化了的互动与交易的产物。在权力关系中,并通过权力关系,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实现了关于偏好和预期的信息的互动,并完成了对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和事件的控制权的交易,从而获得了解决自身所面临问题的行动能力,同时还实现了对他者行动的影响、控制和支配。与关注权力冲突、压迫和剥夺一面的实体性权力观不同,关系性权力观看重作为不等价交易和冲突性合作过程的权力关系,强调权力关系的整合、使动功能。判断和理解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行为,必须首先对具体行动领域的权力关系进行知识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吴锋 《法制博览》2015,(6):159-160
如果想要通过制度来将权力控制住,那么一定要先建立"制度笼子";第二部才是要将权力困入笼子当中从而将权力"关住"。而要打造实用的制度笼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定要以制度文化的培养为基础,将执行作为指导方向,放眼与权力的各个方面,以确保在权力系统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应用权利的每一个区域都一定要确立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一定要将权力的透明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对权力的监管,尽可能地将社会主义法治加以完善,一定要建设权力拥有者所畏惧的执法体系,逐渐使权力拥有者不敢腐并逐渐演变成为不想腐。  相似文献   

7.
彼此的约束     
邢少文 《南风窗》2012,(2):12-12
在当下的中国,政治权力与资本的结合,权力资本化与资本权力化的程度,或许正处于巅峰时期,而基于自由竞争和法治理念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治理腐败的能力及成效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权力监督的视角来看,一些国家治理腐败的特点主要有:以法律规范权力,厘清权力作用边界,规范政党组织及其活动,引领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以权力约束权力,通过议会制度分权制衡,发挥党内监督、党际监督的约束功能,使权力行使受到有效制约;以权利监督权力,注重运用民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打压权力腐败的空间。从这些经验可以看出,提高治理腐败能力,关键在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打造完善的法律规范的笼子,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腐败;加强人大监督、党际监督和党内监督,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能力,多管齐下治理腐败;畅通民众与新闻媒体监督渠道,通过网络反腐、微博问政等加强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民众参与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9.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中国,由于国体的独特性,深刻理解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对于实现建设法治社会的目的,实现民主对于权力的制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权力制约权力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制约权力的公法模式并不充分,多元化的权力制约机制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循依法治国之道,实现社会制约权力,是制约权力、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章剑锋 《南风窗》2010,(8):92-95
在一场大的浪潮中间,知识分子仅仅是一颗泥沙,你不可能改变大的趋势,你不过是在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权力结构上卑鄙龌龊的事情太多了,你没办法在这块土壤上很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12.
吕德文 《南风窗》2012,(14):40-43
灰色利益链条的存在,表明近些年来一些基层权力的基础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部分基层官员不再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正式权力以及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而是依靠非正式权力及少数"地方豪强"的辅助。灰色利益链基层的国家权力不断地和"社会"产生冲突,成为当下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而它的发生逻辑,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变化越来越快。社会结构及其中的利益格局的变化是这样,基层的国家权力运作也如此。  相似文献   

13.
亨廷顿和福山提出的"政治衰败"概念存在着结构欠缺的问题,应当进行重构。概念结构应当由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操作层次构成,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实在论、本体论和因果论的理论。"政治衰败"以"权力失序"为本质属性,是一种不同权力之间可以随意且无障碍地进行相互转化的政治变迁形态;其基本层次存在结构性的"政体隐患"和过程性的"权力互斗"两个原因变量;其第二层次分别由政治权力内部失衡、政经关系失序、社会政治参与失控,以及权力主体高能动、公共规则失灵两组维度构成;其操作层次由16个有助于展示和分析因果机制的定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转型均导致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私权日益受到限制。权力制衡原则的演进证明了它是维护国家秩序的手段和方法,不具有阶级属性。权力制衡原则的适用启示后现代化国家要像对待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一样,运用权力制衡原则有效地配置权力资源,防止权力专制和腐败。  相似文献   

15.
李保中 《法制博览》2013,(5):145+125
特别权力关系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特别权力关系中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并负有特别的义务,这种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和一般行政法律关系,特别权力关系存在与公务员与国家、学生教师与学校、服刑人员与监狱等法律关系中。虽然特别权力关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反思,但是它并没有消亡,有它的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对特别权力关系基本内容的探讨和研究是本文的目的,以其能引起大家对特别权力关系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分裂国家统一模式的比较研究——复合权力结构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分裂国家中,越南、德国、也门三国分别通过武力、吸收、一体化模式完成了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统一及其模式选择不是行为体取向单一发展的逻辑,而是复合权力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横向上包含硬权力和软权力结构两大内容,纵向上涉及全球、地区、国家权力结构三个层次。通过比较研究可见,同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国家能否完成统一,而异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国家统一模式的选择。该结论对中国的统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是职责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对权力而言,没有监督的制约和没有制约的监督都是危险的。如何用制度藩篱将公共权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致出现滥用和越界,是西方国家反腐败历程中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其做法和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中国的国情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权力监督与制约制度的设计。我们要打造的"制度笼子",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以提高"四自能力"为关键、规范用权行为为重点、扩大党内民主为保证、健全制度为根本,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齐抓共管,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18.
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其根本原因是国家权力和权能配置不合理,公共权力和职业权力因缺乏有力制约而被滥用。因此,"十二五"时期要从根本上解决复合性社会矛盾,就应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重构中国的权力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使得公权力能按规范的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19.
在“唯权是举”的年代,权力的扩张必然衍生众多附属品,权力的拥有者因此变得“靓丽”而“充满吸引力”,就个体而言,职务的升迁带来的是素质的提升和魅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20.
朱瑜 《法制博览》2013,(5):126+125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产生于19世纪德国,并相继对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于二战后在各国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随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学界对于我国是否存在特别权力关系以及是否需要引进这一理论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