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雁林  ;魏屹东 《前沿》2014,(7):196-198
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伴随着认知语境建构的过程。“语言游戏说”强调意义即使用,语境使用、主体参与、规则遵守和家族相似的观点,蕴含了认知语境动态性、人本性、实践性和完形性的基本特征,反映出20世纪中期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一种关键性变革。  相似文献   

2.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3.
陈宏可 《求索》2012,(9):223-225
涉及到变形的视觉艺术可以被人们接受与认同。同样,艺术品在经历了从原初位置到艺术博物馆的语境变化后,通过对其原初语境的寻求、分析与理解,使这些艺术品在艺术博物馆新的语境中得以重新阐释,从而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提升人们对艺术品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4.
包括荣辱观在内的基本的健康的世俗伦理,在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和平的、正常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能“感动中国”的.仍然是那些为亲人、为邻居,为集体、为祖国奉献爱心,甚至牺牲生命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静水流深,“海归派”不要老是起浪花必须承认,现在大家对“海归派”的期望值比以前降低了很多。我的感觉是,“海归派”有时使命感太强,好像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全得靠他们才行。一些“海归派”从国外回来,感觉自己有个从高到低的落差。这个落差可能是信息落差,也可能是事业落差。于是,他们就像牧师布道一样,在中国指手划脚。有的人什么都没做起来,却已经写了一本书,大谈中国的电子商务应该怎样、怎样做。一些“海归派”不是踏踏实实地做生意,而是热衷于追求个人的功名。今天和克林顿合个影,明天和那个领导拍张照。生意做得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7.
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灾害频发、人口众多……种种“中国特色”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人在应对重大灾害时所呈现出的特有反应。在大规模的生命救援和物质援助的同时,“看不见的伤口”可能更难愈合。调查显示,相比医学救援,灾区民众对心理援助的需求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内涵极其丰富 ,笔者拟从阐释的多重维度入手 ,谈谈如何全面把握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一是科学维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诞生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已接受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科学理论。它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理论源泉 ,前者是后者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三个代表”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  相似文献   

9.
吴超 《长江论坛》2012,(3):75-80
清初知识界所普遍遵循的弃虚蹈实治学风格,是在文化统治阶层与文化受制阶层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而成。因此,欲对这一时期实学学风的形成过程有一准确认识,必须结合清初文治的学术语境及官方所倡导之崇实尊经的历史场景加以研究。顺治、康熙两朝的文治策略不仅顺应了明末以降知识界实学理念不断深化的学术趋势,同时也驱策清初知识分子逐渐走上了通经以明道,明道以致用的治学道路。而其中经世致用的内涵则经过顺、康两朝官方所倡导的实学导向,最终蜕变为狭隘的资治目的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法的本质、法的起源与消灭、理性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关系、法与法律的区分等方面对法律观进行了阐释;从国家起源、国家职能、国家本质、国家的未来命运等几个方面对国家观进行了阐释;在法与国家关系上,他们认为:法与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与国家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法与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案例式复习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式复习法是指在思品课复习中,借助一些典型案例,以精心配置的相关探究问题为主线,通过引领学生对案例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巩固和消化,达到知行  相似文献   

12.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内核和儒学的精神实质,对于构建国人精神家园、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内圣外王"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资本的理论,从"文化挪移"、"精神对照"、"理一分殊"的视角发现心理资本与"内圣外王"具有一定的蕴涵关系、对照关系、相似关系。心理资本与"内圣外王"的结合研究既可以促进心理资本研究的本土化和"内圣外王"思想的现代性诠释,也可以促进中国学术研究的世界话语权构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70年历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巨大的,但挑战也是空前的。从"阐释中国"到"中国阐释"的转变,涉及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是现阶段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中国学术界已经历经了4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版界也基本完成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具备了进行"中国阐释"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4.
赵平分 《前沿》2008,(3):172-174
“隐语”是汉字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凝聚了汉民族的文化结晶。“隐语”最初称为“度辞”,表现形式主要有图谶、童谣、字谜和离合诗、拆字令和拆白道字。文章主要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对隐语的源流、隐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功用进行研究。认为探讨和研究隐语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以及承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戴茂堂  ;李家莲 《求索》2008,(5):84-86
本文立足于伦理学的视角对于集体主义从肯定和否定,即“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这样两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提出集体主义其实是一种公德,即合乎公正的德性,而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个人的对立面,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西方伦理学对于集体主义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译经意识:鲁迅的直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鲁迅的序跋、书信、杂文等的基础上认为,鲁迅在翻译实践中所倡导和坚持的“直译”法,深层原因在于他的“译经意识”,即要以古人的严肃的译经态度来翻译域外文学艺术作品。本文主要探讨了鲁迅的“译经意识”的由来、历程和意欲产生的效应,从中可以看到鲁迅运用“直译”法是根植于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浓厚的人间情怀。鲁迅的“译经意识”与他倡导和坚持的“直译”法的关系被译界所忽略,有必要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亚——刘华,刘华——新亚”。近一个时期来,这两个响亮的名字走进江苏淮阴的千家万户,并且和人们紧紧地联在一起。 “新亚”,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商城;刘华,则是年仅35岁的商城老板。 “新亚”,这个由刘华统领的淮阴供销大厦分娩的“新生儿”,自去年12月28日隆重出世那天起,便在社会上卷起一股经久不息的“旋风”。1000万淮阴“上帝”惊喜地发现,“新亚”不仅在建筑规模上堪称“淮阴第一”,在商品、价格、环境、服务、管理五大要素上均  相似文献   

18.
提高人的素质,不仅是我国未来社会的强烈呼唤,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一个最为本质的命题。 1、增强人的现代意识。“现代”与“传统”是个相对的概念。现代意识是现代人起码要树立的意识。现代人应具有现代性,现代性是“现代人”的第一标志。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不能单凭生活在现代就有资格被称为现代人,如果这样说,每一位现在活着的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在于“革命”,那么,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则是“建设”。而这样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主题却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独特的传播得到了一个可兼容的思想场域。这一可兼容的场域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于马克思思想的特质;另一方面,却在于中国思想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所特有的吸纳方式,即带着全部独属于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视角来反观马克思,以探寻问题之解答的方式来重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这一阐释路径所发挥的作用,从来不是书斋中的革命,而是直接开辟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20.
雷戈 《求索》2005,(3):178-182
一般而言,燕礼似乎更多属于社交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私人领域。但即便如此,其中所贯穿和体现出来的观念意向则仍然是鲜明而强烈的尊君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燕礼在后战国时代的思想整合和意识形态实践中比其它礼仪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现有文献看,燕礼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政治仪式,为后战国时代皇帝观念和皇权主义信仰的塑造,提供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空间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