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正要认真研究什么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控制好城镇化的规模、速度和调控产业结构,绝不能急于求成,大搞新一轮的政绩工程。近年,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人均GDP、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北京市已经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然而,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没有充分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农民就业积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但也为农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治理难题,因而探讨如何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完善乡村治理对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乡村治理内涵出发,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发展路程,通过研究城镇化发展给乡镇治理带来的机遇和困境,继而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下乡村治理完善的路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进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也就是农村的城镇化过程,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应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如何加速农村城镇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等,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潮水般涌向各个城市,如何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实现充分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基本特征土地流转方兴未艾。调研得知,当前农村土地早已不是要不要流转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流转、流转规模的问题了。通过农村土地资源重新整合,规模化集约经营,大大提高了农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指出乡村旅游中乡村性缺失的核心因素是城镇化进程。然后重点研究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期探讨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出路。具体研究思路是:从城镇化的空间进程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与时空相结合,以其与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生态关系、文化融合和景观变迁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进而形成一个相对严密的影响分析框架,得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三条途径:生态路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1,(2):92-92
黄学贤、陈峰在《学习论坛》2010年第8期撰文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引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受损,相关法律的缺失与不完善,执法部门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农民合法的利益诉求、权利救济受阻,信息不公开、沟通渠道不畅,广大农民法治意识相对淡薄等。  相似文献   

9.
陈纯英 《今日海南》2013,(11):38-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进步,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19%提高到2012年的53%,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但从区域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大城市等先行发展地区,其他区域的发展相对缓慢.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通过开放改革,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率先实现工业化,做大做强了城市现代化.这条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得益于当时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政策优势背景.虽处在沿海、但实质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海南省,绝对不能重走先行发展地区的城镇化老路.  相似文献   

10.
反就业歧视需要全社会参与就业歧视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就业歧视。首先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企业和公众都认识到就业歧视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尤其是应该对有就业歧视行为的企业及其主管人员加强教育。同时还应该通过新闻媒体、学术研究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约束因素主要有土地资源稀缺、农村人口的规模与素质不理想、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等方面。基于这些约束因素,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充分考虑农村城镇化的相关条件和制约因素;四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实发展道路,要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城镇建设应强调结构特色化,城镇建设资金的解决应走来源多元化之路,还应充分强调土地使用集约化。  相似文献   

12.
曾宪初 《世纪行》2007,(2):28-28
我省征地过程中存在着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安置不规范、征地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合理性、有的村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矛盾和问题。为此,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改革现行征地和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农民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3.
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1.城市内部生产要素相对过剩与农村内部生产要素相对不足之间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城市在我国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资产。这些资产中有许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然控制在效益很低的部分国有企业手里,远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急需寻找出路。加入WTO以后,对我国经济冲击最大的将集中在制造业和农业,二者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我们不得不考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目前,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情况下,城市中生产要素的相对过剩情况只会愈演…  相似文献   

14.
刘延华 《前沿》2014,(7):121-12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内需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任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完成“进城”的目标,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此,必须寻找一条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5.
16.
林嫦 《当代广西》2012,(13):32-3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最终要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我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发展繁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一)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根据农业课题组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019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到2005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431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为24301万人,乡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2%,农村劳动人口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此外,中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夫妇多,虽然生育率下降幅度很大,但总人口仍以每年一千多万人的增量继续累进。所以,还有很大一批未来人力资源将转化为劳动年龄人口。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发展中出现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日益高涨与参与渠道不够完善、改革成果整体丰富与分配格局不够均衡、人民要求社会公平正义与配套保障不够充分等政治、经济、社会领域民众诉求与现实差异的矛盾,使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制度、进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等解决民众合理诉求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庄国泰 《小康》2013,(5):21
城镇化过程中和农村经济社会尤其是和环境间的联动关系,农村的土壤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或者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值得重点关注。中国农村的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众所周知的粮食"九连增",这背后有一个因素是农用化学品高投入来支撑的,我国农药需求量是全世界排第一的,我们的施用只有35%,65%都是作为污染物排入环境中,长此以往,地力扛不住、环境也扛不住,这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罗松华 《求索》2014,(5):47-52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现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城镇化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多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