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波 《新东方》2005,(3):58-61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有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而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是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自由之保障、权利之源泉,是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的本源,是最高层次的法律规则。它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现代法治的灵魂是依宪治国。因此,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  相似文献   

2.
正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要加强依法行政的监督。"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是法治政府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是否依法行政。人大常委会要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坚持政府向人大常委会定期报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制度以及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政府重大  相似文献   

3.
立法委员申请宪法解释程序的法定要件分为:申请主体、申请条件和解释对象.在界定这些法定要件时,是否考虑申请主体的主观利益、政治立场?台湾地区在将德国宪法解释制度移植于本土法治环境时,对于上述问题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议,而这些分歧与争议主要源自对"宪法"解释程序功能定位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又源自于"违宪"审查永恒的难题,政治与法律的界分.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源于应然的法治,即以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良法善治",强调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它是一套蕴含原则、价值、制度和行动等多要素的理论和实践系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时代特色则是以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坚持党对法治的全面领导,实现宪法之治,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有机结合、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之治,倡导社会自治和善用统筹综治,从而让权力依法运行,有效释放社会活力,保障我国现行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中国梦"均得以实现的富民强国之治。它是实然的法治,是对近、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廖原 《桂海论丛》2014,(3):117-120
在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之后,如何实现法治就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孙中山先生在近百年前就意识到国民整体宪法意识提升对于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国家中推行"训政"的主张。我国的法治推行实际上走的是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公务员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着法治推进的步伐,训政思想精髓对我国的现代宪法学教育有启迪作用。宪法是统领一国法制体系的基本法,宪法学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对宪法学功能定位的转型,将宪法学教育功能融入对公务员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培养与培训之中,以公务员和准公务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为中国的法治及宪法实施培育出制度土壤。  相似文献   

6.
弘扬法治精神,在于每一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这也是法治精神的最终要义所在。有法必依,法之必行,建立法治政府是关键。如此,全社会就会像呼吸洁净的空气一样去拥抱法律、敬畏法律。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三位国家领导人都着重强调了"法治"二字。习近平说,"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李克强说,"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张德江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相似文献   

7.
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颁布算起,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已经走过了60多年历程。60多年来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中,必须以宪法为基本出发点,维护宪法权威,充分发挥宪法作用。立法需从宪法中寻求合法性在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宪法发挥着立法依据作用,制定法律必须要以宪法为依据,必须从宪法中寻求合法性来源。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法律文本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要树立四个观念要树立"法治"的观念。依法治国,也就是"法治"。法治是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依法治国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事务,当然实行法治,并不是说今后不再运用行政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思想教育的手段,但主要靠法制,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是建设一个法制国家所必须具备的。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抓紧制定出台《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宪法权威的实现途径多元一体。它既可以是宪法作为一国法律体系特别是法治体系根本法的理念的灌输,如"国家宪法日"的确立和各种形式的宪法宣传;也可以是宪法制度从静态到动态的健全与完善,如西方的违宪司法审查与东方的合宪性审查制度等。当然,通过文本尤其是宪法之外的或者宪法所衍生的低位阶法律文本来体现、保障宪法的权威地位,在现代法治体系中,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还构成了上述两个重要实现途径的前提与基础。如果宪法权威性不能在法律文本中得以体现和保障,宪法的宣传教育就会失之无据,宪法及其权威性很可能会成为百变的"斯芬克斯";进而,宪法权威就会被司法、立法乃至专门委员会违宪审查制度中的自由裁量所扭曲与剪裁。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重视通过法律文本对宪法权威实现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舒颖 《中国人大》2020,(4):42-42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对规范性文件实行备案审查,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性制度设计。过去的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备案审查工作成效显著——报备工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审查工作更加规范"给力",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维护宪法法律尊严、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李贵连《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版)对中国法治的历史轨迹进行了重新诠释。他没有简单用"人治"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形态,这一概括不仅掩盖了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而且也使得中国法治的源头和传统流变变得模糊不清。法治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任何一种法律制度、法律思想都有其历史基因和历史脉络。法治理性也是历史理性。历史法学代表人物萨维尼认为,法律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只能是历史存在中的、在历史  相似文献   

13.
罗淼 《人大研究》2002,(9):29-30
宪法 ,是一国的根本大法 ,是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所在。可以说 ,一国宪法的实施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该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国法制完善与否的重要体现。因此各国均对宪法的实施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努力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通过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来防止违宪行为的发生。当前 ,我国正朝着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迈进 ,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已刻不容缓。因此 ,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一、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公正高效行使法定职权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相似文献   

15.
正围绕着"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主题,各种各样的宣传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向人们传递出增强宪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共识和积极能量。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从形式意义上说,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从实质意义上说,它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如果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两个基本的提出,昭示着党领导人民推进全面实施法治的决心,昭示着新时代鲜明的法治主题和法治权威。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法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同时就是实现法治化的过程。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必须从理念上改变对国家宪法的基本看法、从行为上强化对国家宪法的根本遵循、从制度上推进对国家宪法的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宪法,法治这一治国理念在我国最终确立,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法律信仰构成了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然而,在我国,公民对法律感到陌生,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明确提出了"法治中国"的理念,并将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执政目标之一。所谓法治政府是指政府依法产生并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政府权力、关系受到法律规制,各项事务运作都依法进行,确保依法行政。中国是单一制国家,有关法治的基本思想和方向是统一的,因此政府可通过制度创新这一路径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9.
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依法执政、依法实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领导的中坚力量,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我们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党的十八大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什么是法治思维?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法治思维是一种观念,即对宪法和法律存有敬畏之心。这是思想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和法律,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德国没有专门的"立法权"。德国的立法体系,只能从它的现行宪法——基本法的规定中,以及通行的有关法律理论中加以归纳探讨。作为一个西方式民主法治的联邦制国家,其法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权力分立、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国家行为受司法审查以及基本权利保障等等,意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用以规范国家行为,使之程式化、公开化和受到有效监督。德国宪法——基本法第20条规定:"(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民主的、社会的联邦国家。(2)全部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它由人民通过选举和投票行使并且通过专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3)立法应受与宪法相符之制度的约束,行政和司法应受法律和正义的约束。……"从这一规定以及从基本法第80条关于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