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鼎楚 《求索》2012,(3):227-229
"性腐败"指"官员"因"色"而滥用公权力的一种现象,它与"财腐败"都是人欲与权力相结合的腐败类型。在古代中国法律中,"性腐败"的罪与罚颇具特色,能为我们提供历史启示。尤其针对反对"性贿赂"入罪者的理由,有促成问题进一步商榷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4,(12):84-84
<正>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现实生活中,面对反腐败和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把"不干事"作为"不出事"的应对之策。我个人认为,"贪污受贿"是腐败,"为官不为"的"懒政"也是一种腐败,甚至可以说这种腐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害一点不亚于其它腐败。对于领导干部"懒政"现象,老  相似文献   

3.
蔡雄杰 《新东方》2015,(1):65-69
"亚腐败"文化是党内存在的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腐蚀剂。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消除"亚腐败"文化对践行群众路线的影响,就要从"亚腐败"文化自身特点入手,以零容忍的态度对"亚腐败"文化进行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的治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践行新时期群众路线提供良好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80/90后"官员腐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政治现象。"80/90后"官员腐败有七种类型,包括谋求权力型腐败、谋取利益型腐败、贪慕虚荣型腐败、消费享乐型腐败、依附关系型腐败、急功近利型腐败与随波逐流型腐败。而市场观念的侵袭、政治生态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心态的失衡、权力制约的缺失与理想信念的薄弱则是"80/90后"官员腐败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需要从合理设计薪酬、优化制度环境、树立正确导向以及筑牢理想信念等方面入手开展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5.
不仅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相对权力同样导致相对腐败。绝对权力的腐败是专制下的腐败,相对权力的腐败是法治下的腐败,即法治堕落为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韦伯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行为僵化;另一种是"阿伦特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冷漠无情。拒斥和批判这种以法治为名的官僚主义,正是从古至今中国政治伦理的关键所在。不同于西方法治视野下的"腐败"重在"徇情枉法",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的腐败在于"以权谋私"。相比于不守法律的绝对权力和绝对腐败,被法律腐化的相对权力和相对腐败,是"无药可救"的腐败。如何避免堕落为"僵化冷漠"的官僚主义,是法治建设中最应当警惕的危险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腐败成因探究柏良泽若干年前,当人们觉得使用“不正之风”一词已不足以恰如其份地概括一种社会现象时,有人开始使用“腐败”一词。当时曾引起不小的争议。如今“腐败”一词已被广泛使用,而且腐败也不再是一种个别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发生在党政机关,而且发生在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7.
当前,一种游走于规则和程序边缘,在"合乎情理"掩饰下的腐败现象逐渐引起社会重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腐败",表现为官员以"人情往来"、"不违反原则"为借口放松心理防线,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边缘腐败"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元凶之一。与一般直接进行的索贿、受贿、贪污行为相比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经常性和模糊性,查处困难更大,官员自觉抵制意识较差,制度建设上消除滋生"边缘腐败"的灰色地带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万胜明 《理论月刊》2002,3(10):33-35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存在腐败;腐败问题危害严重,处理不好有人亡政息的危险;腐败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治腐败是一个过程;在共产党领导下,能够战胜腐败,“跳出历史的周期律”。  相似文献   

9.
加强对税务部门中青年干部的培养,提高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本文针对近几年税务部门发生的腐败案件呈现"年轻化"现象的特点,从腐败产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和根源的角度分析了税务部门中青年干部腐败的成因,提出应从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着手治理税收腐败。  相似文献   

10.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由于“期权化腐败”实施过程十分隐秘,较之传统腐败手段更为高明,“期货”效应增加了腐败的时空跨度,因此安全系数更大。加上政策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不完善,所以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腐败难点问题。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从规律层面对“权力期权化”现象进行剖析。首先,从腐败现象的发生规律上“观”其现象。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来说,“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一是性质模糊。它交易的仅仅是一种“权利”,不直接涉及金钱,因而形式隐蔽;其兑现往往是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内生腐败"现象是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联动性的内生拓展型权力腐败。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原来的"全能主义"中央威权政治逐渐式微,全民政治动员性的国家意识形态逐渐淡出,一些地方政权中滋生出"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且正在向群体化、集团化、规模化、半公开化大面积扩散的趋势发展,衍生出一种具有封建社会政治色彩的地方政治庇荫制关系。最终将形成一个能左右当地官场政治生态、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性权力实体"。这种家族化、帮派化、圈子化的地方政治退化现象被称为中国式的"地方政权苏丹化",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实行"党内民主"与扩大"基层民主"互相脱节。  相似文献   

12.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薇 《学习与实践》2006,(10):11-20
腐败既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腐败活动源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是在腐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前提下出现的一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彻底的反腐败应该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制度性的努力,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成本收益状况,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降低到最小,并把惩治腐败的社会总损失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但不同国家腐败的程度、腐败的方式有着差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经济学家都研究了这一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从政府的规模、产权、体制转型中的租金及制度租金、软政权、腐败的成本——收益等方面分析导致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并就如何建立高效廉洁政府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4.
如何防止和制约行政权的滥用,把滥用行政权造成的腐败遏制到最低限度,这是国家权力机关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行政权滥用的原因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滥用权力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自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和公共权力之后,伴随而生的权力腐败,便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痼疾。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权力腐败主要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治法律文化中的"人治"、"权大于一切"的旧传统思想依然存在。我国自秦汉以来,逐步完善了高度的集权制,建立了庞大的行政  相似文献   

15.
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近日发表曹儒国的署名文章,对权力“期权化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文章说,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一是性质模糊。它交易的是一种“权力”,不直接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社会,腐败可谓人人痛恨,每一起腐败事件曝光后,都会伴随着公众如潮的讥讽与抨击。然而,人们对腐败的态度仅仅是"人人喊打"那么简单吗?我看并非如此,很多人痛骂腐败的背后其实都或多或少的都隐藏着一种"酸葡萄"心理:对腐败既爱又恨,一方面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又羡慕有加;一方面鄙视贿赂,另一方面又希望分一杯羹。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人对腐败的痛恨并非源自腐败  相似文献   

17.
刘海萍 《理论月刊》2006,(12):132-134
行政腐败是一种在行政部门中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对它的存在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不同的知觉类型透析了行政腐败的四种类型,即物知觉产生的主动腐败、角色知觉形成的模仿腐败、人际知觉形成的被动腐败、因果关系知觉形成的群体腐败。最后提出通过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知觉对象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8.
应将无法根除的腐败降至最低点复旦大学陈明明博士对腐败这一现象,似乎可以说两句话: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人性的弱点是导致腐败产生的一个方面所谓古已有之,无非指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痫疾。这种瘤疾,人们曾从制度的层面上作了大量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腐败...  相似文献   

19.
"小官巨腐"现象是指少数基层官员利用权力监督的盲区和权力寻租的机会、空间,大肆敛财,属于典型的经济型腐败。这一现象是权力失控以及权力监督的不到位造成的,为此,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对"小官巨腐"现象敢于亮剑,创建山清水秀的基层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正>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它是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一大毒瘤,它的存在严重侵害着社会的健康肌体,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