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公共参与取向的乡镇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从乡镇开始的.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政社合一"受到批判.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设立乡镇一级政府,随后开始了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工作,乡镇成为了中国政权体系的最基层.  相似文献   

2.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履行公共职责,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政府存在伦理、价值、方式的必要前提。当前,在民众不在场、非文化部门缺位、社会力量乏力等因素的限制下,公共文化服务在现实运作中出现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局部化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利益保障属性无法得到充分实现,结果则表现为民众利益的受损。参与式治理是一种治理模式,侧重于强调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处理中,生产政策和分配资源。借鉴"参与式治理"思维,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在民意表达与回应、政府内部组织协调机制、公私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进行体制完善与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3.
把公共文化服务仅仅视作文化福利或文化权利的要求,有其不足:作为文化福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缺失民众必要的民主参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相脱节;在当下,权利往往被人工具性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规约,又会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消解力量,从而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的主旨相背离。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质上而言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公共领域,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异质性较大且价值较为混乱,这根源于公共政治文化的缺位。传统单位社会治理无法解决现代公共社会治理的价值共享和利益共享问题,也不能在个体与公共组织之间建立新的文化和政治联系。所以,重构一种有序、多元的公共政治文化,对现代公共生活形式的生成和确立,具有社会整合和公共秩序建构的治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运动.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网络反腐起源于公众舆论活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网络反腐由公众单向表达逐渐转变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并逐渐朝着合作共治腐败的方向发展.作为公共治理的运动过程,网络反腐解决了中国公共治理的工具困境,在共同聚焦于腐败这一议题后,基于对善治目标的追求,各参与主体正在努力实现行为模式的转变,共同促进网络反腐的发展.网络反腐是中国公共治理的成功实践,实现社会的共治与善治,需要政府与社会公众分析所处的历史境遇,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不断深化对公共治理实践逻辑的认识与运用.  相似文献   

6.
明晰公共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公共文化治理及其新时代发展转向。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应将公共文化既视为治理对象,也视为治理手段。在政治哲学维度,我国的公共文化治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的新型治理,是对国家—社会—个体三者有机互动的新型构建,更易于实现以公共性为导向的善治目标。在认同逻辑维度,通过构建文化共同体以协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一种具有"公共"意蕴的文化及生活,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主义集体认同感。在建设实践维度,公共文化治理具有鲜明的文化政治特征,要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价值的塑造功能,稳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民众参与能力,妥善处理公共性与市场化、公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文化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村落自组织文化两种实践样态。公共文化服务因文化阵地建设的供需分离、文化活动重"送"轻"种"、文化资源开发的异化现象等问题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内卷化"逻辑;村落自组织文化因文化责任主体缺位、组织主体弱化、参与主体缺失等因素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无主体逻辑"。两种实践逻辑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建构国家资源与村社组织协同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这一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国家介入来激活地方性内生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激发出社区的文化活力,确立起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文化秩序是研判治理能力的价值基础,通过公共资源的公共性配置通向文化治理的价值旨归。文化治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公共性"建制的复权与创生逻辑,通过公共性再造,透视公共价值观趋于消解的多元文化面向。文化机制的理性共识促成了"批判"与"整合"文化取向的目标达成。政府作为"文化强国"的主导者与公众作为"文化权利"的拥有者共同整合文化公共性的建构方向。因此,公共文化治理过程中文化资本要素的价值排序是价值建构的基础,文化治理渠道彰显了文化"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价值耦合,基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一载体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治理的相向共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要借鉴西方的公共治理理论,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等特殊因素.为此,不仅要改革政治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而且要积极消除差序性的文化影响、人情化的关系社会、官本位的政治传统、集权化的思想观念和形式化的工作作风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走向共和》一剧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论,截然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之中,引伸出一些耐人寻味、意义深长的话题,本期选其中两位学者的读后感言予以编辑发表,是希望就这样的话题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旭琴 《桂海论丛》2009,25(6):55-58
随着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治理结构转型,官僚体制下的“独白式”体制的逐渐解体,话语垄断权的打破.建立在民主参与取向、责任取向、正义取向、回应取向和伦理取向基础上的公共治理价值体系初步形成,开始走向“对话式”体制。在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互主体性”关系中践行公共治理价值体系,是实现行政哲学由独白走向对话的必然路径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公共治理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替代 ,也是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多学科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最大特征在于 ,它是对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超越。它强调多元主体的治理和治理方式的多样化。以公共治理为视角对公共物品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进行深入探讨颇有意义。其结论是 ,打破公共物品政府提供的垄断局面 ,实行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多种方式提供 ,这对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祁国钧  郭明玉 《政策》2008,(7):45-46
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文化认知上的自觉;二是在文化行动上的自觉;三是在文化方向上的自觉。这三个层面互为支撑,从整体上规定了文化自觉在现阶段的内在诉求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9,(2)
<正>邳州市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清理出来很多公共空间,这些空间有的建起了停车场,方便市民停车;有的建了公厕,给市民提供了"方便";有的建成了游园,让市民免费游览;有的建成了广场,让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去跳广场舞。去年下半年,世纪花园小区的吕师傅代表老同志找到市里,希望选个合适的地方建个公厕,解决小区周边数千人散步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这部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工具,很快达到上亿次播放,也引发强烈的舆论关注。按照柴静说法,她对雾霾展开调查的原因是"私人恩怨"。原来,柴静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在照顾她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柴静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最终完成了一个被认为是"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治理中,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更关注制度和技术的作用。然而,作为文明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对于治理的作用是深远和持久的。公共治理的价值和目的是塑造文明,实现善治,而文化在文明体系中起到了文明之魂魄的作用,其提供了社会普遍的基本价值体系和行为约束,也驱动控制着制度和技术的演化方向。纵观古今中外,好的公共治理无一不以积极向善的文化为内在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依然要以构建积极的文化精神为必要。从中西方的文化比较而言,中西文化中皆有勤劳、勇敢、简朴、节制、追求美德等精神。中华文化形成了崇道向仁尚和的同心圆结构,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理性分辨抗衡,这驱动了数千年以来的文明和治理演化分野。从未来人类发展来看,在现代经济社会科技的驱动下,人类文明的大交融是一种历史必然,中华文化和谐包容向善的精神对于形成多元交汇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治理模式,具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内容手段日益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管理规划力量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王茂钢  刘刚 《人民论坛》2013,(10):58-59
随着公共管理的科学民主法制进程稳步推进,中国的公共决策愈来愈关照到公众意志的表达和对私权利益的尊重,但公共决策越到基层越难得到认同.文章立足中国文化乡土性的特质,以乡土传统的观念影像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公共决策中乡土文化困境的主要内涵及成因,勾勒出公共决策中公众意志表达的文化意蕴和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决定中国未来5—10年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