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学中源”说是中西文化在交流、接触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观,虽然这种文化观是国人在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不尽合理的观点,但从另一角度看,它的形成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学由原来的排斥到接触并进一步汲取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喜欢钻中国古书,也对西方著述怀有兴趣,所读在他那个时代并不算少。自青年时代起,毛泽东自觉地接触西学。读西学著述,在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探索中产生过不小影响;五四运动前后,他更加注重阅读译介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书刊;从延安时期开始,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他了解西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他读谈西学,比较从容和宽泛。毛泽东读西学著述,较感兴趣、较为注重和读得较多的,是西方哲学、西方近代史、西方自然科学这三类。关于西方哲学,毛泽东说,它"是我们的先生";关于西方近代历史,毛泽东说,"要搞革命,需要了解几个国家的革命史";关于西方自然科学,毛泽东说,在这方面"东方人要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7,(6)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古今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张岱年提出了综合创新文化观。这一文化观既是对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一种揭示,又是对先进文化建设的一种战略构想。在简要梳理"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渊源与流变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阐述"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中国一大奇人的辜鸿铭坚持中国文化优越论,坚持儒家传统文化,并极力为中国传统旧俗辩护,以其独特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这一独特思想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中,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表面上看虽然有背于当时"西学东用"潮流,但他以独特的视野,凭借自身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致力于英汉儒经这一并不为世人关注的工作,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作出了贡献。但辜鸿铭的文化保守主义有明显的偏颇之处,他对文明的理解以及中西文化的评价也存在偏狭,这是评价辜鸿铭文化观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亚秋 《新视野》2015,(2):118-123
处理西学与中学之间的关系构成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基本主题之一,早年费孝通借鉴西学之人类学的功能方法,践行学术"救中国"之路;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来,费孝通基本还是秉持源自西学传统的社区研究方法,实现"志在富民"的学术旨趣。将西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基本是一种工具取向,其内在的精神层面则往往被忽视,如学术的"求真"意志。如此,西学在中国背景下蜕化为"学以致用"的功用器具。在从事社会学的早期阶段,传统"中学"之内容又常被费孝通所轻视,他急于走出一条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从实求知"路径。晚年费孝通对社会学学科之问题,做了纲领性的反思。他从"心"的研究入手,意在突破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并在坚守社会学学科规训的基础上做古今中西融合、开放社会科学的努力,或可为突破社会学困境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6.
魏宁  李连中 《理论学刊》2008,2(5):22-24
邓小平新时期的文化观是一种大文化观,具有开放、发展、求实、进取的时代特性,而最根本的则是这种文化观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在邓小平对文化的社会定位、文化建设内容及文化功能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文化的观念和态度,这里所说的文化观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又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文化观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纵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我们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化观、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这些文化观为我们厘清了一条清晰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传承创新脉络.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五四"运动留学高潮之时,他认为研究西学必先通中学,他的职责是守在国内.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次到苏联外,平生未践西土,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没有直接接触.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对仅有的几本马列著作反复研究,独立  相似文献   

9.
正在毛泽东的学习人生中,在毛泽东青少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有三段非凡而关键的图书馆经历、聚力和冲力,使他由家乡看到全国、由中国了解世界、由激进民主主义者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他储能致远、助跑起跳的非凡的人生"动力站"。一、悦读于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接触西学,熟读"新民说",练就"康梁体",确立"以救国为己任"的人生观,使刚刚走出封闭韶山冲的毛泽东看到了由封建向民主缓行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的文化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毛泽东文化观、邓小平文化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文化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树立"三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博采世界各国之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朋 《理论学刊》2013,(2):112-116
在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文化是人类整体生活方式"这一传统价值观的考古式剖析,托尼·本内特建构了治理性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将文化看作一个社会的治理领域,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工具。治理性文化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表现在:一是从文化研究的维度引入文化政策考量,关注文化运行的制度设计;二是透析文化机构的政治理性,增加文化机构的社会效用;三是呼吁知识分子放弃单纯的批判立场,实现批判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双重结合。治理性文化观为当代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和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把自己的文化观建立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继而从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这两个特殊又相关的角度开始了对文化的考察.对语言、文化与分工、精神交往、人与文化的分析都是<形态>文化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形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把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观念,以这种观念与古典哲学思想为指导,在自己生活空间范围内营建了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山水——园林景观。文章从"道法自然"、"和谐之美"和"诗画意境"这三个层面来理解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文化观,以及对现代环境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刘子赫 《世纪桥》2013,(15):73-75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倡导的后哲学文化观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一种颠覆,他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人为核心重新看待世界和处理相应的社会问题。可以说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西方哲学的缺陷,消除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对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提出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观是人民对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总体态度。研究习近平文化观的思想内核和深刻内涵,了解习近平文化观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渊源,把握习近平文化观的精神实质和当代意蕴,对当前我国社会各界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根支撑人类社会的支柱中,文化有着特有的功能。在我国,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文化建设对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 不同的文化观念影响着人们不同的经济行为选择,一种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观念作为支撑。市场经济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选择,必然受制于人们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薛玮 《理论导报》2013,(9):54-55
手机文化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流行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拥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正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观念。营造绿色、和谐的校园手机文化,不仅要求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手机文化观,更要求学校和社会加强正面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文化观是在同经济政治等社会现实的联系中,也就是在唯物史观的视阈中展开论述的,这是马克思的文化观区别于其他文化观的根本实质。马克思的文化观同时又是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理论,这是马克思文化观的唯物史观实质在改造世界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其文化观的应然维度。回溯马克思的文化观并探讨其实质,对于当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鹏  王险峰 《学习论坛》2008,24(7):59-62
梁漱溟对世界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文化三路向"理论是其最典型的文化观,自成"一家之言".这一文化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文化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去唯物史观"倾向,其较为典型的观点是"大文化观"与人本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文化问题鲜有明确而系统的阐述,但他们为后人提供了考察和研究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论视角与方法论原则-唯物史观.尽管文化问题在当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因而研究文化的"话语"也应当不断丰富化与多样化,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方法仍然应当是我们理解和考察文化问题的"深层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