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2017年9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边疆学论坛"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连通'一带一路'的中国边疆:历史、现状与发展"的会议主题,分"'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合作""高句丽历史与文化""西南边疆的历史与现状:史料、视野与中国边疆学建构"3个分论坛展开讨论。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李大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3月30日,由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民族政治研究院、《思想战线》·文科学报编辑部举办的云南大学第四届"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高端论坛——"边疆治理与边疆发展、边境安全"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教授、民族政治研究院院长黄清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云南大学边疆治理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史与中国边疆学"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发轫,方国瑜、江应樑、尤中等学者共同努力、推进西南边疆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2008年,云南大学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自主增设中国边疆学专业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2月,由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思想战线》编辑部、中国陆地边疆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首届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高端论坛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重庆市委党校,以及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20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齐聚一堂。开幕式上,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国家民委民族理  相似文献   

5.
为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和当代社会需求,云南大学专门史围家重点学科于2009年5月4日至5日举办了以"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同边疆学理论探讨"为主题的史学高层论坛系列讲座,聘请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陈启能研究员、马大正研究员、李围强研究员分别作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6.
人物简介     
《创造》2020,(5)
正付明喜,云南昭通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士、行政法学硕士,云南大学民族政治学博士。云南省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专项入选者。现为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纠纷的特殊性与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云南省社科规划  相似文献   

7.
2014年11月16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作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都市文化进程与当代都市文学高峰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晓敏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马文运秘书长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会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殷国明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作家协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  相似文献   

8.
法理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司法治理包含两对核心关系:一是中心与边疆的关系,二是司法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上,西南边疆的司法治理模式主要有二元型治理模式和混同型治理模式。转型时期,西南边疆司法需要应对立体的边疆与司法治理的复杂性,多中心的边疆与司法治理的延展性,多元的边疆与司法治理的多元性,互嵌的边疆与司法解决机制的嵌套性。从解决差异性这一核心问题出发,应建构"法治中国"的西南边疆法理型司法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以"法理"为中心,把"法理"贯穿于司法治理的制度构建和运作全过程。其核心内涵包括以法理型法官为司法治理的主体、以审判型组织为司法治理的组织结构、以审判治理为其运作保障。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云南大学和泰国清迈大学共同主办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与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于1994年11月14日至17日在昆明举行。会议由云南大学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寿川教授和清迈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恰克潘博士共同主持。来自中、泰双方及美国、日本的学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也不在中国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地理上的通道地带,就是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等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之间的农牧混合地带。从横向角度来说,通道地带连接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从纵向视野来说,中国祖先在通道地带起源、发展并向四周拓展并形成中国边疆;从中国中心与边疆的相互关系来说,通道地带是中国边疆与中心聚合与离心力量相互博弈的纽带。当今天中国边疆面临诸多问题时,通道地带对内吸引和凝聚作用、对外桥梁作用、对边疆具体问题的源头和症结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边疆学理论研究风起云涌之后,学者们并没有从思潮澎湃的海洋寻找到登上陆地的通路,无论是官方的学科目录还是教育专业设置,都还没有给中国边疆学一个正式的名分,每个研究团队或者个人都是依附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管理学、国际关系学甚至文化传播学下开展边疆学理论研究。这种状况说明,中国边疆学理论研究本身出了问题,或者说研究的出发点需要重新认识。以中国边疆理论的“元”问题为核心,努力解构边疆观,是重构中国边疆学的逻辑起点。解构边疆观,就是从学理上批判目前流行的边疆概念和观点,指出这些流行观点对边疆学创新的阻碍,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边疆学建构的出路,以期实现重构边疆学。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公共服务改革的国际比较: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5月18日—20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也是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包逸之(TonyBrowne),新西兰驻华大使伍开文(Carl Worker),亚洲公共行政网络AGPA秘书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分别在开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边疆是国家疆域边缘部分具有特殊性的,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对该特定区域进行治理的基础上界定的。生活于边疆这个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的人们,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疆社会。在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运行的政治,与国家核心区的政治具有明显区别,因而可以界定为"边疆政治"。随着人们对边疆政治的特殊性和意义的逐渐自觉,边疆政治研究也逐渐形成,历史上的边政研究就是其典型。在近年来中国逐渐崛起的过程中,边疆及其治理的地位和意义日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边疆政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而也凸显了边疆政治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为了促进边疆政治研究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边疆政治研究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进而明确边疆政治研究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并厘定中国边疆政治研究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产业金融年鉴(2010)》学术研讨会,于3月2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喻文益教授主持。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长刘吾康、学院文研所特聘研究员朱炜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在边疆对于国家发展意义日渐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的边疆研究在持续升温。然而,边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却未被聚焦,其中的一些认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为了边疆研究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予澄清。一是在如何看待中国边疆的问题上,须在揭示边疆本质的基础上明确边疆的构建性质,将边疆界定为疆域的边缘区域,确定边疆的变易性;二是在边疆治理的定位问题上,须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待边疆治理,明确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三是在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问题上,须在调整治理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其目标和任务;四是在海洋边疆治理问题上,须依据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大局来确定治理目标,促成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陆复合型大国转变;五是要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新形态边疆,明确中国边疆的多样性和立体性;六是要看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并促成了“边缘—核心”双向互动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5月25日,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明军教授主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杜志淳教授出席并讲话。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分为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上午分别由南京大学童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陈蜂教授、清华大学彭宗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柏瑛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蔡永  相似文献   

17.
政治学是最早提出边疆治理概念并深耕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学科。目前中国的边疆治理研究,仍面临着创新研究方法、开拓研究领域和激发新的知识增长点等问题。比较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的经典研究方法之一,将这一方法引入边疆治理研究而形成的研究领域即“比较边疆治理”。但要使“比较边疆治理”成为较具活力和贡献力的领域,不仅需厘清比较的基本逻辑,把握研究的主要论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较研究的维度。而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要有效谋划好边疆和边疆治理,更应重视和加强边疆治理的国别比较。其中,大国的边疆统合、强国的边疆战略、邻国的边疆政策及小国的边疆经营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云南大学东陆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与大国文化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4月27日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东陆书院副理事长张昌山教授,东陆书院理事长、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管乔中先生分别代表云南大学和东陆书院致辞。本次研讨会为期1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对"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启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频次、大规模地加速流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地域边疆与非主权范围的场域边疆面临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传统边疆安全治理理念与方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多元、叠合交织的多维边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挑战。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安全治理转型、时代发展需求与理论反思再建构的内在诉求。新形势下,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需要立足于广义边疆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基于全球性视野、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考量,转变理念,创新思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价值追求,建构中国视角、中国语境与中国范式的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才能有利于为全面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与利益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也不在中国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地理上的通道地带就是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等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之间的农牧混合地带。当今天中国边疆面临诸多问题时,通道地带对内吸引和凝聚作用、对外桥梁作用、对边疆具体问题的源头和症结作用不容忽视。一、中国的通道地带在中国这个从汉代起就奠定国家疆界的传统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