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皇权与绅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不离不舍地嵌合在中华文明历久的社会演进之中.为清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青年时代的费孝通便把“改造中国”以富民的人生理想定格在“认识中国”这个元点上,并终其一生“行行重行行”走访在华夏神州.《中国士绅》就是费孝通认识和描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权力政治结构的代表作.复读这本学术经典,总能让人从中获得认知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2.
从"江村"调查到"行行重行行"的社区研究历史轨迹,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为认识中国社会及走出社区研究困境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研究指出,拓展个案法试图建立微型社区研究的宏观视角;而历史比较研究则希望比较更广阔的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呈现的事件及行为;同时,本土化乡村社区研究也出现了第三种路径:个案调查与区域比较相结合,它们一起构成当下质性社区研究方法论上的三种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缅怀与纪念费孝通先生为上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为上海社会学的成长壮大所给予的鼎力支持,也为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他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贡献,上海社会学会于2005年5月11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上海社会学界追思费孝通先生学术理论研讨会。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老、中、青社会学界同仁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平为主线,集中对其“志在富民”与“文化自觉”两大命题展开了讨论。“志在富民”:“乡土中国”的“行行重行行”上海大学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早期,费孝通以"认识并改造社会"、关注民生问题、"从实求知"以及坚守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为其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这一学术取向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乡土中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调查之风在中国的广泛兴起。费孝通早期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及其实践,不仅为早期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当代中国社会调查研究走向本土性、乡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按照时间顺序将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谱系分为三个阶段: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历史特殊论。在功能主义阶段,费孝通主要围绕着社区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从家庭开始,将社区生活得以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各项制度连贯起来。在结构功能主义阶段,费孝通开始采取社区类型比较方法,探讨社会的维持和运行。在历史特殊论阶段,费孝通主要坚持跨文化比较分析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由此,笔者认为,费孝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其终生关注的问题不仅是"志在富民",更重要的是,"乡土中国"遭遇"机器时代",由于社区功能、家庭功能逐渐被市场功能所取代而造成的社会解组问题。  相似文献   

6.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辞世,享年95周岁。一生行行重行行,学术富民70载!为纪念这位学界泰斗,费老的学生、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7.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棠煜 《学习与实践》2009,(9):117-125
“差序格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精辟概括。随后,费孝通先生自己或是其他学者对此进行了补充和研究。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此概念在应用层面仍需要系统地诠释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差序格局”理论的演化过程出发,结合实践,勾勒出中国家庭和社区信息化的应用框架,为社会信息化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有其深刻的内涵。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特征。传统伦理价值统摄的乡土中国其主要的道德调节原则是横暴力原则、同意权力原则、长老权力原则、时势权力原则。以传统伦理价值为精神内核的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从基层管理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是认识传统社会的一个切入点。根据费孝通的研究和对他亲身经历记述可知,传统的江南社会的农村实行乡民自治。江苏溧阳史氏族谱、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契约,可以作为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江南农村是乡村自治的补充证据。在传统的中国江南社会,由于国权不下县,掌握着伦理规范与价值判断的宗族长老与乡绅,在乡村自治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更是信仰依归和价值根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事实上,凡对一个地方寻根,必然会溯源到特定空间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历的一系列变革也影响到了社会风气。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以及受此影响提出的文化转型概念可作为社会风气研究的重要视角。文化转型视角下,以伦理、道德、乡规民约为核心的"礼制"社会的传统中国逐渐转变为以科层制为基础的都市社会。这一过程还带来了市场经济对于"脱嵌"的需求和传统"伦理经济"之间的矛盾。个体的觉醒以及私人生活的变革带来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不适应也成为社会风气转变的重要原因。将文化、经济、传统和社会进行再度整合,将是解决当前社会风气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类社会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性活动。整个人类活动,如果我们要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另一类是改造世界,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知"和"行"。认识世界不是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但是,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以  相似文献   

13.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乡土社会为起点,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性和现实性的基调。他提出的"美美与共"理念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更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构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双轨政治"传统遭到破坏后,基层行政出现僵化,导致了乡土社会的失序,乡土重建需要重塑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受此启发,在当前加快推进基层自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及其参与社会治理可以起到重建自下而上政治轨道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是有效应对知识社会挑战的关键性社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之一,一方面对统治者起着警世的作用,使其在政治上谨慎从事,不能漠视民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为那些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提供了社会批判的武器和政治评价标准。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在认识和传播西方宪政思想时,借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语言加以解释和改造,使之适合中国文化的胃口。但正是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他们也使自己向传统文化回归,从价值理念向工具理念退化。  相似文献   

17.
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运用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选择和相互融合,必须深刻认识这一进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相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经济、政治形态的巨大变革,这一过程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更具有深刻和持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每月要事     
纪念费孝通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举行10月10日,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为座谈会作了书面讲话。他说,费孝通先生不仅是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了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方面的杰出智慧和研究成果。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在百年中国社会学的历史里,费孝通先生和吴文藻先生所创立的社会人类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构了一种新颖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目标;三是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地位。费孝通先生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应走一条以“草根工业”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之路。从费孝通和老一辈社会学者学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社会学发展的3个明显特征: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严重的后果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大制度缺陷,致力于效仿西方近代国民形象而用以改造中国国民性的"立人"思想遭到根本质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结合中国的国情,陈独秀等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国民性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构了"无产阶级新人"的崭新形象和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几个重大问题,揭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