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馨 《人民论坛》2015,(5):181-183
哈尼族古歌是记载哈尼族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成为我们了解哈尼族历史传承、文明发展的切入点。作为哈尼族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古歌不仅是是哈尼族在历史迁徙中创造的文化结晶,也渗透着哈尼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在欣赏哈尼族古歌时,要通过古歌去探寻哈尼族先民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哈尼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哈尼族祖先曾经在宽阔富饶的"诺玛阿美"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诺玛阿美又平  相似文献   

3.
红河流域哈尼族神话与梯田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哈尼族先民本来是游牧、迁徙民族。至今,哈尼族仍为山地民族。但是,在哈尼族文化中心区红河流域的哈尼族神话中,却显示出一种似乎与山地氛围相悖的文化现象:水及水族均在各类神话中占有主导地位,水族创世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在哈尼族的宗教民俗中,水神占有特殊地位,鱼、贝、螺等水族佩饰物成了重要的民俗信仰。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原始观念及神话中,都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水。然而象哈尼族这样反映得如此集中且历久不衰者,却不多见。那末,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呢?  相似文献   

4.
一、哈尼族社会二元管理结构的历史文化积淀 哈尼族是国际性民族,分布在中国云南及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北部山区.其中,中国哈尼族人口有14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滇南哀牢山区.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是跳跃式的,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封建领主制的社会政治结构以跨越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凌驾于哈尼族氏族部落的社会之上.但是,哈尼族社会即便进入了封建社会,氏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直到今天,哈尼族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但节日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作为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载体之一,哈尼族氏族社会的政治关系依然从中顽强地再现出来.今普遍存在于哈尼族社会的民间组织--咪谷与莫批,是哈尼族氏族社会政治关系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等原因迁徙到另一地区,与原生民族聚居地区距离相对较远。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发展,这些迁徙民族仍保存有本民族很多的传统文化特点,而其中迁徙民族女性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继承起了很大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本文试图论述迁徙民族的概念、迁徙民族的成因以及分析迁徙民族女性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6.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  相似文献   

7.
口述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民族志与田野调查密切相关。口述民族志以报道人叙述为依据,通过报道人细致地过往回忆,将华侨华人迁徙历程、日常生活、社会事件进行历史还原,与过往的历史形成比对,或可达到“口述翻案”的效果。文章基于在斯里兰卡的田野调查,以“现场感”所要求的“人”“时”“景”为三大要素进行提前准备,访谈人的问题提纲围绕个人与家族生命史、时间与空间为两大维度进行提问,继而通过“厘字辈”“画系谱”和“写文化”,反思华侨华人研究中民族志方法与实践,以盼能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8.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者就能领略到哈尼服饰所传承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丧葬习俗是哈尼族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包含着一套完整的丧葬仪式,蕴含着哈尼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中展示着民族之魂.哈尼族的丧葬习俗从哈尼族的道德生活史、社会伦理关系、对生死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演绎着哈尼族深厚而丰富的伦理意蕴.从道德教育的方式看,研究哈尼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是一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红河州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区。哈尼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科学的研究,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哈尼族地区蕴藏的各种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哈尼族的研究曾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经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批准,红河州哈尼学学会于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个旧成立。从事哈尼学研究的各方面的同志六十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白佐光、中共红河州委书记高祖兴等省、州党政领导同志,以及  相似文献   

11.
张雍德 《今日民族》2005,(10):34-38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中部,是有名的面积达23万亩的勐遮大坝子。坝子西端的尽头,突兀地横亘起一道圈椅形的面东山脉,阻断了坝子向西延伸的脚步。山脚下有一处名叫曼来的傣族寨子,行政上属勐遮乡;被曼来寨称为“广景来”的高山之巅,也有一个名叫曼来的哈尼族寨子,行政上属巴达乡。两个曼来寨虽迁徙的山间民族和定居的山间民族仅距8公里的盘山公路,但海拔却由1239米陡然上升到1734米。因历史上两寨有着相对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同时为了将两个同名寨子分开,人们便习惯性地称前者为上曼来,称后者为下曼来。上曼来210户哈尼族居民分为老…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地方社会的行政沿革、历史变故、群体关系、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物产、习俗等既有一般的中国特色而又独具异彩。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与云南省社科院负责口述史的项目工作室合作,推出一批以各个少数民族知名人物为对象的口述访谈。宗旨是利用若干珍贵资源补救行将消失的“活历史”,同时以当事人的叙述作为社会、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见证,促进各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本期刊载的是省社科院范祖锜研究员对白族知名学者马曜先生的访谈。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14.
记录口述者亲历回忆的口述历史是研究美国华人历史和族谱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由于有关美国华人,特别是来自底层的华人资料的欠缺,口述历史往往成为唯一的来源。通过让人讲述他或她本人的历史,口述历史为认识美国华人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局内人的看法。然而,由于口述历史是本人对自己历史的主观解释,且又赖于记忆,因而它需要对口述中的偏见、零碎、不确切成份等进行细心的甄别,这一过程包括借助于其它材料以参证,以及将个人的历史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去把握。本文旨在为与美国华人进行口述历史采访,尤其是对族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民间"东来说"说明了历史上哈尼族对汉族移民的融合,从边缘族群镜面映照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延续。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的时间始于元代,集中于明清时期;来源地以江南为主,兼有其他地区;融入途径主要有军屯、民屯、自发流徙及经商落籍等。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哈尼族吸收外来汉族,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发掘整理哈尼族民间诗歌,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研究,正确阐明各类诗歌的特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近几年来,一些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刊发了一些文章,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语言的限制,有些民歌经过多层次的辗转翻译,往往变了形。又由于有些研究者以旁人不确切、不可靠的介绍材料为依据,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哈尼族民间诗歌的历史原貌。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积累,现将流传于滇南红河一带哈尼族中的传统民间诗歌试作如下分类,以期抛砖引玉,求及指教。一、哈巴卡“哈巴卡”,有的地方称作“哈巴热”。“哈巴”即哈尼古规或哈尼路子(历史)之意,“卡”或“热”为吟唱,也有顺序清点、梳理、延伸路子的函意,全意为“顺序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2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红河、思茅等地州。墨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全县哈尼族人口21万人,占全省哈尼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认为,哈尼族与彝、拉祜族等同源于我国西北古代的氐羌游牧部落,学术界还有“土著”和“东来”两种观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文学,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7年创制了一套本民族文字方案,目前在红河等地…  相似文献   

18.
<正>口述历史是保存历史记忆,保留精神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对以往自上而下选取历史资料,以宏观叙事研究历史的补充,是研究历史的新视角。近年来,从个人视角去阐述历史,从普通人物、个别事件中去发现历史的口述史受到重视,研究方兴未艾。2013年,上海市文史馆启动了以文史馆馆员为主的口述历  相似文献   

19.
《回归与融入: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历史(广西卷)》是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的口述史专著,为近年来侨乡文化研究的力作。该著作还是广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广西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研究”的成果,历经六载春秋,终成此佳作。全书以广西典型的华侨农(林)场如百色华侨农场、武鸣华侨农场、来宾华侨农场、柳城华侨农场、宁明华侨农场为田野对象,抢救式地对华侨农场里的归侨展开口述史访谈与调查,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印尼、越南归难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云南网 《今日民族》2018,(10):63-63
9月22日,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口述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会议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召开。论坛紧紧围绕“口述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主题,以口述环境史的方法和理论为切入点,对接学术发展前沿,深入探讨口述环境史研究中的选题、对象、方式、规程、成果等诸多问题。本届论坛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凯里学院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等科研单位与出版机构的近70位嘉宾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