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刘美玲 《求索》2008,(11):91-93
当代道德哲学中存在着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两条探究路径。它们的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社会交往方式的需要,前者主要是熟人社会的伦理学,后者主要是陌生人社会的伦理学。但是,本质上说,两种伦理探讨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融通二者,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以伦理为主体、以实践哲学为特点,其伦理精神是一种以求善为目的德性伦理精神。概而言之,它主要有以下四大思想特征:道德理想主义,知行合一,利他主义家族情感主义。我们认为,这些思想的合理内核直到今天对大学生仍有其积极的道德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邹苏 《人民论坛》2013,(11):180-182
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主要规范是伦理规范而不是法制规范,因此德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与欧洲古典时期的教育主要掌握在教会手中不同,中国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掌握在儒家学派手中.文章主要以儒学的德育实践思想为例,对传统德育实践思想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对现代德育实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善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将幸福论界定为"德性——实践——幸福"的理路,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实践"与"善行"。德性是能够促使一个事物实现良好状态的实践性品质,它置根于人的现实活动中。德性的展开与实施需要由具有德性的个体进行"思量",这种思量就是德性的实践智慧。实施"中道"与避免不自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决定了德性"至善"的达成。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看,德性的养成源自教导和社会习俗的生成,为此,教育尤其是德性教育为个体德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德性构建论说也为我国社会和谐伦理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而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陈华 《理论月刊》2003,(9):134-135
传统的高校德育重视"规范伦理",忽视"德性伦理";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德育课程;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内化"与"外化".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缪斌 《求索》2007,(5):113-114
检察官职业道德表现为德性伦理与制度伦理两个方面。德性伦理是检察官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制度伦理是检察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入手。  相似文献   

7.
刘霞 《湖湘论坛》2003,16(5):68-69
当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约束经济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使之合乎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所需要的目标时 ,此时的道德规范虽对社会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 ,然而由于它尚未为个体所接受 ,因而总是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律令 ,它与个体的具体行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距离。因此 ,要使这种“外在”的规范真正起作用 ,就必须使之真正内化成个人的德性 ,使他律化为自律 ,与主体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实现伦理道德在节省交易费用中的作用。下面我们从个体德性的角度来研究伦理道德是如何发挥节省交易费用的作用的。一、规范伦理的局限性虽然伦理道德作为一种规…  相似文献   

8.
闲暇的空间是理想化的空间,闲暇视域下道德现状是对个体的自由、自为状态追逐下的时代精神和德性特征的真实诠释。闲暇视域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陷入了“乌托邦”式的“闲暇”悖论,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呈现混乱,美德伦理丧失了闲暇德育中优先序列,德性成份背弃,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重构德性与闲暇的关联,注重“需求、体验和德性”三个重要范畴,建立起打破这一困境的隔离区,这才是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9.
何良安 《湖湘论坛》2001,14(5):82-83
制度伦理是相对于德性伦理而言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经济结构上是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从伦理道德上讲则是一个由德性伦理为主向制度伦理为主的转化过程。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未完成时期,各种新旧伦理观念相互冲突,善恶界限模糊,当来自宗教伦理及传统的德性伦理等方面的约束减弱,信仰危机日益加深,个人陷入精神的焦虑的情形下,在社会伦理的调适方面,更加注重从制度方面来解决现实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 一 制度伦理有两方面的含义。制度伦理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制度中的伦理即存在于社会基本…  相似文献   

10.
唐媛  ;李建华 《求索》2008,(6):121-123
在道德系统中,规范伦理的参照对象是德性伦理。规范伦理是一种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伦理学,它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我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自从思想启蒙之后,在伦理学领域里,规范伦理几乎成了衡量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规范伦理居于伦理学中心地位的理论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的张扬,而深层的现实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型。  相似文献   

11.
道德理性、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性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指向的是善,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道德敏感和道德宽容是道德理性的重要表现。在道德敏感和道德宽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使之适度,切忌走向偏执,这是道德理性健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浅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修养与实践并重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鲜明特征。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互脱结、甚至背离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体系 ,作为评判社会个体道德水准的客观标准 ;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准则 ,使人们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 ,为实现知行合一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创建文明健康的道德环境 ,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治国方略,其实现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警察作为一支重要的行政管理力量,它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警德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此,本人拟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不光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实践,他的人生与他的道德哲学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5.
杨柳  徐新 《理论月刊》2002,(12):52-54
以人为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发展,这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由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决定的,也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目标提升。在道德实践中,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正确处理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既见“物”又见“人”。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道德滑坡的原因和道德中国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社会转型时期 ,构建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伦理道德逐步走向崩溃 ,加上中国传统的谋略文化、游民文化和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对道德的破坏 ,使今日中国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道德缺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完成现代化 ,必须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吸收古今中外的道德精华 ,重建道德中国。  相似文献   

17.
当前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新时期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只有结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才能取得实效。根据新时期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三性"要求(注重主体性、立足实践性和坚持系统性),搞好"三重"路径(重视教学引领、重视文化渗透和重视实践体验)。  相似文献   

18.
郭超 《青年论坛》2013,(1):66-69
基于道德悖论研究,大学生的道德能力指的就是他们进行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和道德价值实现的能力.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纵容、滋长了道德悖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能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增强社会的“悖论意识”,有效预防和消解道德悖论.为此,要通过更新德育观念、训练道德悖论思维、在生活实践中增强道德体验等路径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9.
贾新奇 《理论月刊》2005,(7):146-148
根据道德直接发挥范导作用时对象的不同,道德可以分为两类,即自我范导的道德和相互范导的道德.两类道德各自有着自身的价值.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相互范导的道德应该是社会道德的主体内容.这一结论,能够帮助我们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反思,并走出理论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