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暴露的问题与以下六方面的:不对称有关:网络自发涌现的明星多,我们培养的高手少;民众加入网络大军的层次多,我们服务网民的队伍少;批评指责多,具体帮助少;亡羊补牢多,防患未然少;利益诉求多,及时回应少;看到消极影响多,发掘积极作用少。建议组建一支从事网络协管和服务工作的专业队伍,追踪不良信息,服务网络诉求,引导网络舆论。以确保网络安全和青少年健康上网。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拟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法律成因及其防范对策出发,以期帮助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有针冲陛地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对网络场所的执法力度、网络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水平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以有效防治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文章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互联网法制建设现状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影响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成瘾给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究其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网络的极大吸引力以及家庭教育失位、学校教育失力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做好预防工作,并在正确判断青少年网络成瘾"真假性"的基础上,激发青少年治疗网瘾的动机,以有效治疗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并评估成效,跟进服务。  相似文献   

5.
对我省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能理性地面对网络,但也有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网络;青少年的网络本质观基本是正确的,但对网络的使用存在偏差;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主流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真实世界有着不同的表现。问题的原因:道德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德育合力;网民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现实道德环境的缺失。我们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应三者并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应具体化,突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道德教育途径应多样化,教育主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中介开展德育活动;道德教育方式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道德教育体系应有系统性,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其它领域的支持、需要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支持、需要德育管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途径认知及其网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对网络途径的认知可从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对网络影响的认知、网络规范的认知和网络信度的认知四方面分析,青少年的需要、价值观及生活阅历等决定他们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认知和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产生特定网络行为,表现为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时间与地点、迷恋程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阅读。要将网络的消极作用抑制在更小的范围,最佳方法就是教育:对青少年来讲,要加强“善待网络”的教育;对家长来讲,应系统的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校来讲,应该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培养“善待网络”的一代。此外,还要从整体上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重视媒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网络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其中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之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有许多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心理和驱体疾病、学习成绩下降、引发社会问题等方面。对此 ,我们要提高警惕 ,保持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现状主要表现为:网上有害信息泛滥使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受到毒害;网上道德弱化,青少年行为失范;青少年网上人际交往出现偏差;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方面。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教育方式,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网络信息管理,营造健康教育环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德育的信息量、扩大德育的时空范围、增加德育的生动性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另一方面而也导致了部分青少年出现道德认知的迷失、削弱了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人格的分裂。当前 ,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是德育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家庭成员网络知识匮乏、网络信息发布者和经营者有不法行为以及政府立法和监管存在不足。为此 ,必须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网络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利用网络手段 ,改革“两课”教育的方法 ;净化网络环境 ,为青少午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作为网络犯罪主体的青少年同时也是网络的受害者。目前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已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满足好奇心、贪财图利、渴望自我实现、宣泄情感等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种心理。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包括虚拟空间中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异化与失衡,网络立法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善性,不规范的网络环境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不足,网络亚文化诱发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措施包括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处理好网络法律与网络技术监控的关系,加强防控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对我国青少年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努力净化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环境,加强网络文化立法建设等方面着手,确保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它对青少年个性发展、民主平等思想观念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等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某些网络文化内容、网络交往方式等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青少年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减少它的消极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问题表现在敌对势力加大反动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淫秽色情信息泛滥,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 康;青少年参与网上赌博越演越烈等多方面;出现网络问题的原因多方面;分析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防范网络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预防和矫治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角度,着重探讨网络对在校学生心态和行为倾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网络触发着青少年学生心态的虚拟性和行为的放任倾向;网络触发着青少年学生心态的满足感和行为的暴力倾向;网络触发着青少年学生心态的私密性和行为的堕落倾向。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了解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首先必须了解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在这个信息时代,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所以他们在学习、交友、家庭教育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和冲突,这也大大增加了他们患上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然而,青少年一旦成为网络成瘾者,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将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社会权威的树立、社会角色的形成、社会交往的模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网络道德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诱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使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其预防措施有:建立青少年网上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制定和完善互联网络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造成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弱化。按照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这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与网络的紧密联系会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联系的弱化,突出表现在依恋、奉献、卷入和信念四个方面。不过只要我们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引导,就会使其发挥增强社会联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网络公祭是传统公祭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一般而言,它是指网民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其多媒体技术等手段,通过各种程序、仪式等方式来纪念古人、缅怀先辈、悼念逝者的活动。网络公祭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抵制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以及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公祭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期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转折期。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网络成瘾。笔者根据前人关于网络成瘾的文献资料,围绕该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几种心理需求,从“补偿失败”、“逃避责任”、“寻求人际支持”、“躲避现实”、“从众”、“发泄不满情绪”等方面阐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心理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