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示与报告写作比较冯光请示与报告是党政机关、企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在公务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上行文,这两种公文主要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请求解决有关问题,是相当重要的两个文种。当前,不论是在指导公文写作的知识书中,还是在请示与报告的写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林阳地 《学理论》2010,(6):121-122
从依法行文的角度考察近十余年的请示公文的处理实践,请示的受文机关对请示的回复文种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当与欠妥,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明白请示与批复对应关系的单向性与相对性,即批复仅仅针对请示面回,但请示回复的文种不一定是批复。事实上,函与通知也是回复请示的常用文种,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文机关错将去函行文较为适宜的事项,以及把供上级机关决策参考的呈报性“意见”往往冠以“请示”之名。因而对请示回复文种的再审视,本质上就是对公文实践的新思考、新探索与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拨乱反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写作异同辨布告、公告与通告冯光布告、公告和通告都是知照性的公文。它们都是在日常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公文文种,由于这“三告”的相似点较多,因此人们写作时常常容易混淆使用而出错,需仔细分辨才行。这“三告”的共同特点有三:第一,传播上的公开性。它们都可以公...  相似文献   

4.
公文文种的选择与甄别事关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与实际问题的切实解决。首先从弄清内涵、明确目的、分清关系、考虑权限四个方面阐明正确选择文种的基本要求,然后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公文实践中容易混淆的相近、相似文种,并提出了对文种易于甄别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金真 《党政论坛》2012,(11):64-64
“构”与“机关”是公文写作中的两个常用词,意思相近.但是有时差别又很大,即使是专业人士有时也会用错,譬如在一篇题为《我们期待怎样的人大代表》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6.
行政公文文种误用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公文文种的准确选择是公文处理工作的关键之一,直接影响到公文的规范化、严肃性和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行政公文的误用包括:一、所使用的公文文种不是法定行政公文;二、文种与公文内容不相符合。其中第二种情况又表现为:(一)文种的混用;(二)文种选择的不完全恰当。文种的误用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思想"在军用公文写作中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指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深刻见解.军用公文包括正式公文和非正式公文两大类.虽然一些例行性、事务性的通知、请示、批复等,按常规办即可,而一些讲话稿、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则要出思想,有思想.从盯住问题,着眼大局、抓住本质、纵横比较、讲究艺术等五个方面就军用公文写作如何出思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公文中通知这个文种,适用范围较其它文种广泛得多,所以使用频率相当高。有关公文写作的书籍,把通知种类划分得相当详细,不同种类的通知写法也各有不同。实际上有些通知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可以简单地划到某一类。这就必须确定以哪一方面的内容为主,根据实际的需要把通知写“明白”。笔者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发现一份通知,错误很有代表性,甚至评改后,仍有很多错误。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公文病例评改》一书,前言中说:本书适于乡镇以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在撰写公文时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和管理干部学院文秘专业的师生参考。可见影响面很大。书中选了这样一份通知: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述》中说:“才之能通,必知晓术。”这里的“术”,当指一种方法、一种技巧,大意应是:要精通写作,必须懂得方法技巧。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得好:“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懂得这一工作本身”,“技巧是文化成长的基本力量。”可见,写作需讲究技巧,已经是一种公理。但我们通常理解的讲究技巧与方法的写作似乎只限于文学写作,每每提到公文写作,人们的看法却是:公文写作是一种有着相对固定格式的文种,只要把事情说明白、讲清楚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可言。这种认识与公文写作的实践相去甚远,公文写作是整个写作的一部分、而公文的重大的社会作用更要求我们讲究写作的表达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以来 ,有关“依法治党”的问题成为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鸣也随之展开。集中起来 ,有两种意见。一部分学者认同“依法治党”这一提法 ,认为依法治党可以规范党的领导和党务活动 ,是党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对“依法治党”这一概念的具体理解和运用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对“依法治党”这一提法是否适合于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质疑。中央党校王贵秀教授不同意在党的自身建设中直接运用“依法治党”这一概念 ,他认为 :“党不是国家组织 ,而‘法’又是一个国家范畴 ,把国家的‘法’直接用于党内不合适 ,容易混淆不…  相似文献   

11.
公文是随着管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活动内容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势头日益强劲,公务活动中的信息量必须进行高度浓缩才能适应需要。所以,“简明短快”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公文的发展趋势,即文种趋简、语言趋明、篇幅趋短、成文趋快。一、文种趋简文种的繁简直接影响到公文的制作与处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对台港两地和我国大陆3方的现行公文类别作些比较。台湾使用中文的历史比香港长得多,经历过多次变革。1945年台湾光复后中文公文的使用占了主…  相似文献   

12.
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隐合作者”,在叙事学研究中被广为阐释,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却包含了作者、读者等各种主体关系;但关于其具体含义和所指在理论界也存在不少争论和混乱,如否认“隐含作者”的主体性或把它等同于作者。本文通过对“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具体分析,肯定了其主体性质,并准确把握“隐含作者”和作者这两个主体问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小说的交流实质。  相似文献   

13.
“公文处理工作”,作为当代公文学的一个概念,是由我国现行的两部公文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年11月21日修订,下略称《办法》,《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下略称《试行条例》)正式提出来的(后者“公文”作“文件”),它包括公文起草、签收等八个方面,二十项工作内容。这些工作是党政机关公文工作者经常性的工作之一。做好这些工作事关重大。因此,两部法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4)
胡乔木同志长期担任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秘书,素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美誉,参与起草、修改、整理了许多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和文章。不过他《关于改进大百科全书工作的请示报告》的文种是错误的,"请示报告"应为"请示"。"请示"与"报告"适用范围不同,有九点明显区别,但这只是"大家"的"小事",不应斤斤计较他偶尔的一次笔误,而应学习他"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15.
如今“官”字在群众的眼里变得不可亲近了,形象也不那么好了。“他们当官的捞足了,养肥了,真正为群众着想的能有几个”?当然,这不能责怪群众,是干部队伍中某些人吃、拿、卡、索、占等以权谋私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难怪群众对“官”员们另眼相看。其实,据《汉书》记载,“五帝宫天下”时的官,是掌秤的。“机者,钵、两、斤、钩、石屯,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秤看准星,。X儿要公平。所谓“官犹公屯”:官府叫“公门”,官车叫“公车”,法庭叫“公堂”,衙投叫“公差”,还有“公务”、“公文”等等。不知什么时候起,“官…  相似文献   

16.
一)长期以来,理论界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命题被写入了教科书,成为不可易移的真理和规律。甚至,在批判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之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也未受到怀疑。在理论界出现了这样一个司空惯见的现象: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讨论异常...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速度之快、效益之大,令世人瞩目.公文法规建设与全社会同步发展,党、政、军各方面公文法规比较健全.但是,三方比较,行政机关公文法规建设相对落后.本文立足一个“法”字,提出公文法规建设、公文法规实施和公文法规意识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促进一个法规硬件的诞生.一、我国公文的法制传统我国有悠久的公文法制传统,对公文文种和公文行文,特别是对臣僚报君的公文(即当今的上行文),各代都有规定,有的还十分严格,稍有差错,轻则丢官,重则杀身灭族.秦代实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的同时,也对公文进行了改革,统一了公文的程式,皇帝制作的公文,“命”叫“制”,“令” 叫“诏”.汉承秦制,对公文文种作了明确规定,皇帝对臣下有制、诏、敕、册,臣下对皇帝有章、奏、表、议,首创了较成型的公文.同时对公文的撰制也立有章法.例如早在西汉时期,“吏民上书,字谬则劾;是以‘马’宇缺画,石建惧死”,石建写的奏章批下来,看到其中的马字少了一笔,恐惧异常,说要“获谴(责)死矣”.石建固然为文为人过于谨慎,但也见出当时公文法规之严苛.  相似文献   

18.
河南烟草专卖局政工处李永生:最近时常听到一些企业领导在对职工进行下岗教育中使用“优胜劣汰”之类的词句,意在使职工正确认识企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服从企业的下岗安排。但这种说法反而使职工思想上结疙瘩,效果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领导者混淆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与企业“减员增效”的措施,误解了“下岗”与“劣汰”之间的非因果关系。很显然,现在多数职工的下岗原因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下岗的未必“劣”,…  相似文献   

19.
过去理论界对于“改革动力论”论述较多,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与“改革”密不可分的“开放”在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动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却论述不够。大多数论者只把开放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从而把它排除在动力系统之...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周围世界”的分析揭示出“此在”的世界不是一个“私人世界”,在其爵常生活中首先遇到的是具有指涉功能的“用具”,用具处于“用具整体”的关系网络并显示出这一关系中的“他人”,由此构建出了新的“交互主体性”形式——“他人”本质上与此在“共同在世”。然而萨特在《存在于虚无》中认为,“为了使对象显现为被制造的,别人应该首先以某种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首先不具有一个对“他人”的经验,那么“用具”与自然物将没有分别。如果这一批判成立,《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将失去最重要的基础。本文试图表明,萨特混淆了《存在与时间》中“生存上的”与“生存论上的”的区别,从而得出了无效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