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东 《西亚非洲》2000,(5):11-14
8月3日,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博士应邀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就中国学者关心的阿以和谈等问题发表了演讲.现详细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古巴驻华大使卡洛斯·米格尔·佩雷拉上任伊始,便拜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在与所长郑秉文会晤时恳切提出,由于拉美所长期以来一直对古巴有着深入的研究,希望拉美所能够承担<卡斯特罗100小时访谈录>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拉美所欣然接受佩雷拉大使的提议,组成了由拉美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领导和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邀请了知名的西班牙语专家和古巴学者翻译此书.2008年2月,<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中文版书名)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3.
2005年3月30日,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厅举行纪念亚非会议50周年座谈会.部分亚非国家使节、资深外交官,国内知名学者和16位我国前驻亚非国家大使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4.
6月27日至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俄美关系新动向”研讨会。会议由基金会会长、前中国驻美国大使朱启祯主持。前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和前驻比利时兼驻欧盟大使夏道生、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等多位前驻外使节和来自京沪一些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30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就俄美关系最新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展开热烈讨论,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8月 3日 ,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默德·瓦迪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作了题为《中东形势及叙利亚的作用》的学术报告。该所所长杨光 (研究员 )和有关学者听取了瓦迪大使的报告 ,双方就中东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瓦迪大使在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中东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其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即阿以冲突。殖民主义的野心是中东问题的根源 ,各有关大国对中东的觊觎及利益冲突阻碍着中东问题得到公正解决。瓦迪大使还指出 ,导致中东问题复杂化的主要因素有 :(1)美国作为中东和平的倡导者 ,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美国偏袒…  相似文献   

6.
正4月22日至23日,徐步院长出席由印度中国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八次中俄印三国学者(线上)对话会。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俄罗斯驻印度大使尼古拉·库达舍夫、印度中国研究所所长康特、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代所长阿勒克塞·马斯洛夫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与会者就积极重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联合国安理会框架下的合作以及阿富汗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7.
吾实 《西亚非洲》2002,(4):71-72
6月3日,土耳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比尔汗大使等人访问西亚非洲研究所,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土耳其战略研究中心隶属于土耳其外交部,主要从事国际和地区形势研究,为外交部提供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15日,古巴驻华大使白诗德( Alberto Jesús Blanco Silva)先生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并作了题为"古巴经济模式更新"的学术报告,拉美所所长郑秉文、副所长吴白乙和王立峰以及拉美所科研人员共约2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9.
2007年7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举办了拉美国家大使论坛,邀请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驻华大使罗西奥·马内罗女士作了题为"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革命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主题报告.拉美所所长郑秉文主持了会议.6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媒体代表及委内瑞拉驻华使馆官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图片新闻     
<正>2015年6月24日,拉美所邀请古巴驻华大使白诗德来拉美所就"美古关系:起源、发展和前景"举行演讲会。会议由前驻古巴大使、古巴研究中心主任刘玉琴主持。2015年6月29目,秘鲁党政青年干部代表团访问拉美所,与参会学者举行会谈,拉美所党委书记王立峰主持会谈。  相似文献   

11.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斯莫尔尼宫沸腾的欢呼声向全世界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头国旗的悄然降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从地球上的消失.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同时也为中外学者研究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留下了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动摇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伊朗的发展。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因白色革命的成功推进而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进行相应变革。巴列维无视这些变化 ,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推行独裁统治 ,致使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权分享政治权力 ,传统的社会力量被摧毁。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引起伊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战斗目标。因此 ,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进步趋向与政治领域滞后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迅速反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走势一改经济转轨以来连续下滑的颓势 ,出现触底反弹并持续增长的积极迹象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增长主要的仍是经济严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的存在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从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走势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持续好转的原因及经济增长前景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在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充分发挥预期中的功能,这也引发了各界对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进一步讨论。原则上,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离岸市场有助于克服人民币自由流动受限这一障碍。历史经验也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离岸市场能够有效地推进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遵循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资本输出、跨国企业四者并举的"中国模式",其中未来的离岸市场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和配套准备才能真正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